女侦察兵学鸟叫虫鸣沟通 不开枪拔除多个伏击点
4月下旬的一天,在西藏军区某旅热火朝天的训练场上,官兵们正在呐喊助威:“王母娘娘加油!”10米高墙上,有个女兵冲大伙比了个“V”字手势,然后握绳滑落,英姿飒爽。
“从天而降”的女特战队员名叫旦真旺姆,是一名侦察排长。“旦真旺姆”藏语的意思是“仙女”,“父亲给我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我像仙女一样神通广大,能够过上幸福生活。”旦真旺姆曾解释说。
她手机的屏保是一张荒凉村落的照片。这个“天天相见”“爱不释手”的地方就是旦真旺姆的家乡——山南地区贡嘎县岗堆镇乃萨村。
她7岁那年,村里出了第一名军人。这位邻家大哥顿时成了全村人眼中的大明星,入伍那天,村民们十里相送,“穿军装真好看,当军人真光荣啊。”旦真旺姆羡慕地说。
她的身体素质很好,读书之余,旦真旺姆主攻长跑。每天清晨5时,她就起床,一口气跑上10公里,然后再去上课。
艰苦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旦真旺姆顺利考上西藏自治区体育学校,有机会站在2006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起跑线上。42.195公里赛程,年仅16岁的藏家女孩跑了3小时零38秒。这个成绩不足以支撑她登上领奖台,但却让她一跃成为国家一级运动员。
2008年,西藏军区着眼高原特殊战场需求,特招一批体能出众的藏族青年入伍。旦真旺姆实现梦想的机会来了,她见到接兵干部就说自己是“最快女生”。 当年年底,她如愿穿上军装,成为西藏军区某通信团的一名新战士。
旦真旺姆被选入军事三项队,“本女兵专治各种不服!”这句参赛豪言,成了她面对挑战时的口头禅。
2010年12月,旦真旺姆顺利改选士官,更大的舞台、更多的考验等待着她。4个月后,西藏军区某山步旅组建女兵班,向兄弟单位广发“英雄帖”。经过通信团推荐和比武,旦真旺姆当上该旅女兵班班长。
“这群女汉子可不好管。”到新单位后,旦真旺姆感受到了压力。女兵班人才济济,姐妹们三天两头“冒泡”,变着法子和她较劲:跑步,长跑输了比短跑,比不过耐力就比爆发力;射击,固定靶换移动靶,比不过射击精度就比出枪速度;话务,先比谁答得快再比谁记得多。但不论咋比,结果只有一个,旦真旺姆都是赢家。
“班长武艺精,才能带好兵。”凭着这样的信念,旦真旺姆将袖珍女兵班带成了“荣誉小集体”:她相继荣立三等功、二等功,其余姐妹也都获得了多项荣誉。
2013年9月,旦真旺姆被保送到解放军理工大学深造。在她之后,这个女兵班还有4个姐妹圆了 “军官梦”。
学成归来,走上排长岗位,旦真旺姆还和当初一样玩命训练。“如果有一天我倒下去了,希望是在阵地上,而不是在病床上。”一次演讲中,旦真旺姆这样说。没想到,这句话差点成真。
今年年初,该旅党委决心丰富作战手段,培养一批女特战队员。他们从旅医院、通信营挑选女兵尖子混编成一个侦察排,由旦真旺姆带队,挂靠侦察连训练。
女兵报到时,侦察连长陈明利掰着手指介绍说,高原侦察兵堪称“魔鬼猎人”,需要练就飞檐走壁、登峰踏浪、特侦破袭、擒拿格斗、乔装打扮等十八般武艺,大家要做好脱一层皮的准备。
“陈连长不是在吓唬人。训练射击、越野等传统课目,我们女兵还能跟上。”下士班长白居芳说,“转到综合攀登、武装泅渡等险难课目时,大家就有些害怕。”
每当这时,总是“王母娘娘”先站出来,充当试训员的角色。第一次综合攀登训练,女兵们站在高墙前心里有些发怵。“我先来!”旦真旺姆率先攀岩而上。
“在一起训练那么久,我很少见她如此吃力。”站在高墙上方的陈明利发现,旦真旺姆攀登途中面部肌肉扭曲,表情十分痛苦。艰难登顶后,陈明利问她要不要放弃降落训练,可旦真旺姆选择“继续”。
顺利落地后,旦真旺姆许久没有站起来。这次训练一下子牵出了她的老伤——原来,早在当义务兵时,旦真旺姆因为参加军事三项比武伤到腰部,埋下了病根。“多年来,我的腰遇冷就麻、受潮就痛。”她坦白交待。通信营党委当即联系旅医院,给旦真旺姆制定康复计划,让她及早告别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的困扰。
原本,女子侦察排要另选带头人,可旦真旺姆还是硬揽下来。“临阵换帅伤士气!”她搬出兵家语录。领导松口了,但提出条件:“伤愈之前不能硬拼,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没问题!”旦真旺姆满口答应。然而,一走上训练场,她就经常“收不住”。这不,在机动作战演练中,她骑着摩托车飞驰,遇到障碍急停快闪,一下又扭到了腰。作训科长雷红建议“女兵侦察排长受伤,退出演练”。
“腰离心脏还远,不打紧。”旦真旺姆狡黠地说,这是姐妹们首次参与实战化演练,自己作为女兵分队最高指挥员,不能半道退出。庆幸的是,演练结束后入院复查,她的腰并无大碍。
随着身体日渐好转,旦真旺姆不断建功沙场。一次战备拉练,她带队前出侦察,遭遇蓝军小股伏兵。她手指贴唇示意“抓活的”,然后指尖左右摆动无声布阵,迅速形成合围,全歼蓝军小分队。
侦察路上,她和队员们通过模仿鸟叫虫鸣沟通,未动一枪一弹,就拔除多个伏击点,及时发回侦察情报,为部队开路导航。演练复盘时,姐妹们骄傲地说,这次侦察任务“漂亮得不要不要的”。(晏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