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高原,一名老兵的青藏情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
铁道兵,作为一个兵种,如今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已经远去,但在新中国诞生和成长的道路上,它的地位和作用,史册永存。有这样一名不起眼的铁道兵,他在青藏高原上一待就是18年,用心血与汗水筑起一条条连通高原与内地的“天路”。
2016年5月13日,记者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嘎贡火车站的施工现场,见到了这名来自甘肃的老兵杜毅,中铁十五局集团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
拉林铁路施工现场
守望高原,梦乡已然成故乡
1998年12月8日,杜毅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天他急急忙忙去邮局寄了封家书,信中他告诉家人得去西藏工作一段时间,工程完工后就回去了,然而最终,不论是他还是家里人都没想到,那一去,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雪域高原,这一待,便是十八个春秋。
“带着对雪域高原的憧憬和高寒缺氧环境的忐忑心情,我们抵达海拔5000多米的昌都,舱门打开的那一瞬间,同行的8名同事包括我便出现了严重高原反应。”杜毅说。当时修建“昌律大桥”时间紧、任务重,来不及适应高原反应,他们便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
“在1998年之前,我从未来过西藏,对当时的我来说,这是我梦中的圣殿,它有着巍峨的雪山和洁白的蓝天,”杜毅说,“他有幸参与了雪域高原的风华四季,这里有与他并肩作战的同志,也有平凡朴实的藏族同胞。”
据杜毅介绍,昌律大桥全长240米,横跨怒江和澜沧江,江水滔滔,水流湍急,无疑给施工上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不仅如此,施工中还受到了川藏线路的限制,致使施工机械无法进入现场。非常时期,只能采取人工挖孔,每个孔孔深都在20米以上,直径达到3米。在这种高寒缺氧的环境下,又人工作业,无疑是对身体的巨大考验,而他与战友们并没有退宿,反而发扬“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很多职工几年都不曾回过家。
在杜毅和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昌律大桥以优质量按时完工。之后的2002年,这支队伍又踏上了修建青藏铁路当雄县标段的征途。
守望幸福,工友们的平安神
修建青藏铁路当雄县标段时,杜毅所在的项目部承建了当雄特大桥、柴曲大桥、过杜沟大桥施工任务。
因为三地相距较远,施工队伍居住分散,生活用品和日常吃食的补给上十分不便。屋漏偏逢连绵雨。2003年,SARS病毒全国肆虐,人心惶惶,工人们的饮食更是要格外小心。在这样通讯不便的艰苦环境下,身兼生活管理员的杜毅,要克服种种困难,确保每日食品的新鲜、安全,坚持每天检查食堂卫生,日复一日的默默付出保障了工友们的饮食卫生,让工友们平安度过了那段不平静的日子。
漂泊的工地生活,总会有些意外的惊险,让人措手不及,却又更能体现这支当年铁道兵的团结力、战斗力、凝聚力。
还是修建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还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当雄,杜毅他们当天的晚餐有一样菜是四季豆,可他们没有想到高原地区沸点低,食物不易被煮熟,而食用不熟的豆角则会引发严重的食物中毒,最终16名工人倒下了,在氧气稀少的高原,倒下意味着巨大的风险。而工地距离县城70多公里,又没有信号,交通不便,大雨倾盆,情况十分紧急。
此时的杜毅为了16名工友的生命安全,冒着倾盆的大雨连夜从外面找来医生往山里跑,海拔高,他每跑一步都在大口的喘气,但他知道每跑一步都是在与死神赛跑,都是距离工友们的平安更近一步。与此同时,其他工友用翻斗车载着16名工友往山外赶。终于,他们在中途成功会合了!会合后,医生就地用药,情况严重的病人送往医院。最后,16名工友全部脱离险境,人人平安!
“在工人、医生、和项目部领导多方的紧密配合下,总算有惊无险,平安度过。”杜毅说,经过那次惊险,工友们的高原情更深了,他们在高原上的“家”更团结了。
时光荏苒,一晃又是8年。2013年11月,杜毅接到公司指派,于当年11月转战西藏拉林公路四标项目部,主要负责娘当村特大桥、巴河大桥、互通中桥的基础桥墩、盖梁及桥面铺装等工作。
2015年5月20日,杜毅与他的工友们遇上了另一种别样的考验:原本快要完成的娘当村特大桥23#28#墩系梁浇筑工作,因一场洪水功亏一篑。
“当时什么都没法管了,洪水太猛,只能让所有人员立即撤离”。杜毅说,在撤离中,有八名同事被困在了桥墩上,洪水一时比一时猛,现场材料工具全一扫而光,怎么办?杜毅急中生智,立马用80T吊车扎在318国道上,成功把人救了出来。杜毅的果敢,使得八名同事免于灾难,事后同事对杜毅万分感激,而杜毅则表示“同在这片高原上奋斗,我们就是战友,更是兄弟”。
从10年前16名工友,到这次8名同事,杜毅以一名老兵的坚毅、果敢,保护了工友们的平安。
守望使命,铺通条条新天路
2015年6月,十五局集团在顺利完成林拉公路后,又承建了拉林铁路施工任务。7月8日,杜毅与工友们进场。
林拉铁路的修建对西藏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杜毅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新项目的开始,预示着一切都是零,中心实验室要建、拌合站也要建。而该路段地质情况较为复杂,沿途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更是恶劣,而高原上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对于环境扰动特别敏感,所以,施工队伍不但要克服施工上的难题,还要兼顾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经杜毅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嘎贡火车站已呈现出一派新气象,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在工作上,杜毅坚毅果敢,有责任有担当。但这样的“硬汉”也有铁色柔情。
“2006年到2012年间,我一次家都未曾回过”,杜毅对记者说这句话时,脸上的表情很纠结。杜毅说,多年不曾陪伴在父母、孩子身边了,对他们有太多太多的亏欠,未能在父母身边尽孝,甚至连儿子的婚礼他都没能参加,妻子又是陪伴左右,陪着他风餐露宿,过着漂泊的生活。家,是他心里最温暖的安慰,也是他奢侈的渴望,更是他内心最深的愧疚。
远去的是背影,不散的是军魂。一代老兵们在滔滔江河上架设长桥以卧波,在猎猎山风中贯通深隧以引虹。路的延伸,碑的成林,充满了血与火的生命演绎,充满了光荣与梦想的热烈祈愿。高原上,十五局集团有多少杜毅们十八年的光阴,都献给了这片圣洁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杜毅们共同筑成这一条条连接内地的“天路”,这条条天路,也承载着“杜毅们”的思念,绵延远方,直达他们夜夜思念的家……
(高 阳 刘晓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