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60年的“军属光荣府”匾见证拥军优属传统
陈菜花展示『军属光荣府』牌匾
“这块‘军属光荣府’匾,在我们祖厝隔层顶存藏60年了。”5月29日,南靖县靖城镇武林村大社、71岁村民陈菜花对笔者说。随着漳州南江滨路靖城段建设,武林村祖厝等建筑物面临拆迁,陈菜花将“军属光荣府”匾拆下珍藏。
这块“军属光荣府”匾长71厘米、宽36厘米,锈迹斑斑,但依然可见黑墨汁书写横体字样。上端写“高金池同志”小字,中间写“军属光荣府”大字,下端写“武林乡人民政府一九五五年三月赠”小字。
陈菜花说,她是牌匾主人高金池(已故)的养妹。高金池18岁时积极应征入伍,在部队服役3年后转留队5年。她十一二岁时,看见乡政府组织民兵营等工作人员敲锣打鼓上门来挂匾,营造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良好氛围。
“上世纪50年代的武林乡人民政府,隶属3个大队,即现在武林村和邻村游坑、龙合的3个村。”武林村干部高龙云说,据村级“复员退伍军人登记表”登记,1955年与高金池一起应征入伍的还有高田根、高大金、高木根(已故)、高炳木(已故)等村民。当时流传民谣:“十八廿二是青春,青年服务紧上阵;投身军营见真情,保卫祖国我有份。”见证了热血青年心系国防、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大部分地方开展了给军属挂牌匾活动。军属牌匾大多为木制,形状、文字、规格等各有特色,匾上文字有“军属光荣”“光荣之家”等字样。军属挂匾活动,是当地人民政府拥军优属工作的一部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对军属的关怀、对军人的鼓励。(徐东升 陈智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