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功章也有军嫂的一半 ——军嫂助廉的故事
沈河区万莲街道沈空社区,是全市仅有的部队家属社区。在沈阳文明城市建设中,军嫂们用自己的行动与奉献,守护社会道德、家庭伦理,护卫着家庭的和谐与祖国的安宁,军功章上有军人的一半,也有军嫂的一半。
5月27日,记者走进沈空社区,采访军嫂助廉典型,聆听了她们的助廉故事。
于翰涛(左)和老伴张梦山每天必读沈阳日报
▲
薛大姐:
甘当廉内助不给丈夫添麻烦
薛大姐是一位80年代的军嫂,丈夫是沈空一名军休干部,儿子至今还在部队当教员。她说:一名合格的军嫂,不仅仅是一名贤内助,更应该是一名廉内助。
丈夫在职时,经常是说出差拎包就走,最多时一年中有213天不在家。丈夫出差前,经常告诉她有事去找谁,可薛大姐从来不给部队或爱人找麻烦,平时送孩子、看父母,都是她自己骑自行车去。
当年,薛大姐通过自学考上东北财经大学函授班,在部队企业谋得一个会计工作。后来,部队企业移交地方,丈夫开口求人完全可以留在部队,安排一个像样的工作,可她为了不影响丈夫,主动放弃了工作,选择了提前退休。
如今儿子在部队当教员,薛大姐告诫儿子,要对战士好一点,绝对不能索要战士的财物,他们不容易。按照丈夫多年在部队机关工作的基础,完全可以将儿子调到机关工作,可她告诉儿子,升迁要靠自己的实力,不要寄希望于父母。
许瑞梅:
放弃教师职业当廉政义工
2008年,为了解决两地分居,军嫂许瑞梅从老家山西忻州随军来到沈阳。“自己从山西大学毕业,又是正式教师职业,放弃了内心确实很纠结。”她说,凭爱人的社会关系和家庭经济条件,完全可以花点钱,托人找个正式的事业单位继续工作,可为了不给爱人添麻烦,她咬咬牙,放弃了。
由于爱人负责部队勤务,需要值夜班,经常一周也回不了一次家。特别是爱人晋升为团级领导职务后,工作更加繁忙。家里的一切事务,许瑞梅能一个人独自处理的决不让爱人跟着操心,即使孩子生病了,她也不给爱人打电话。
2013年,许瑞梅考入社区工作并入了党,还考为沈阳市全科社工,作为廉政义工,开展助廉工作。
作为一名军官家属,许瑞梅给爱人常吹的“枕边风”就是清廉。她经常向爱人和孩子灌输“平常之家,生活要简朴”的生活理念。由于工作原因,许瑞梅和爱人、孩子13年没回老家。2016年春节,他们一家三口回老家过年,其衣着简朴让父母吃惊:“人家儿女都是荣华富贵,衣锦还乡,看你们这灰头土脸的!”对此,她没有自责——她为家庭定下的生活标准是:丰衣足食,平安健康就好!
张冬梅:
两地分居炼就的“女汉子”
11年前,张冬梅由河南老家来到沈阳,与在沈空某部服役的丈夫结为夫妻。婚后,丈夫一直在部队工作,深入基层搞调研,加班加点写材料,是他的常态。张冬梅独自挑起了照顾公婆、抚养孩子的重担,从不拖丈夫的后腿。张冬梅说,丈夫已经三个春节没有回家团聚了。
结婚11年,除了自己生孩子时丈夫请了20天假,其余时间从未休过假。“女儿8个月时突然生病,当时,自己住的地方打车到市内要40多分钟。我带着女儿,前后跑了10多天……”说起生活中的磨难,张冬梅的眼睛湿润了。丈夫刚调到长春不久,家里买了住房需要装修,她没让丈夫请假,而是自己独自把房子装修好。
今年年初,她患了严重的颈椎病。她每天强忍病痛接送孩子,操持家务。丈夫的同事得知后,问她是否需要帮助,要用车吱一声。她谢绝了人家的好意,说:“这是公共资源,我怎么能私用呢?”
多年两地分居的军嫂生活,把张冬梅炼成了“女汉子”。张冬梅的事迹感染许多身边的人。2015年,她全家被市妇联评为“最美家庭”。
于翰涛:
老革命告诫子女守“晚节”
82岁的于翰涛,既是军嫂又是一名部队干部,离休前曾任沈空幼儿园园长。93岁的老伴张梦山离休前曾任沈阳军区空军政委。他说,自己这一辈子,不管金钱,不管家务,生活中的一切都按照老伴的指示办。就这样,于翰涛成了“治家理财”大臣。
于翰涛治家重在一个“廉”字。张老在任时,同事和下属都知道他爱喝酒,经常有人登门送来烟酒,希望得到关照。于翰涛知道后,每次都坚决予以退回,该办的事,办;不该办的坚决不办。一次,为张老开车的司机想转为士官,送钱物给于翰涛,求张老帮助说情。结果让她给拒绝了。
2013年,部队为了照顾退离休的老领导,建了别墅式住宅。个别人不愿意把原来干休所的住房腾出来,甚至放言“谁搬谁就是王八蛋”。于翰涛对此予以严厉斥责,带头腾出旧房,搬入新居,赢得了部队上下的赞誉。
如今,于翰涛和老伴张梦山的四个儿女中的两个已经退休,两个仍在工作。她对儿女的要求是报喜不报忧,不要给父母添麻烦,“你爸这么大岁数,什么也帮不了你们!”平时,于翰涛告诫子女要廉洁自律,保守晚节:“咱这革命家庭,可不能败在你们手里啊!”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吕良德/文
李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