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女兵变身特战精英 一招擒获拿针头反抗毒贩
身边的榜样更有感召力
编者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典型更值得我们敬仰和效尤。一个榜样可以带动、影响一批人;一个榜样可以感染、教育几代人,譬如雷锋。身边的榜样典型,对广大官兵起到直接的示范引领、感召前行的激励作用。
近期,又一批军校生、国防生即将告别校园走进军营、走上战位,去年入伍的列兵也将迎来自己军旅生涯的第一次野外驻训。面对新的环境和工作,他们不免出现迷茫、恐慌、不知所措等情况。为此,各军兵种媒介及时开辟“身边的星”“榜样引领我前行”等专栏进行系列报道,有效激发了广大官兵奋勇拼搏的精神动力,推动和促进了部队的全面建设和发展。本版特别遴选出一组稿件,以飨读者。
从“娇娇女”变身特战尖兵
——武警八七五○部队女子特战排排长焦秀真速写
野外悬崖攀登、城市高楼索降、古城夜擒毒贩、围捕潜逃案犯……每次讲到这些故事,武警8750部队侦察连女子特战排的女兵们,都不由的向一名脸庞消瘦、身材高挑的女中尉竖起大拇指。这名中尉叫焦秀真,是该部女子特战排排长。用战友们的话说,她从大学生入伍到特战排排长的成长过程,就是从“娇娇女”到特战尖兵的蜕变。
2010年6月,得知部队要成立女子特战班,刚戴上列兵警衔不久的焦秀真欣喜若狂,第一个报名参加选拔。这个不被战友们看好的通信女兵,硬是通过层层筛选考核,与另外8名女兵共同被选为第一批女子特战队员。
“我们还沉浸在喜悦中,就迎来了特战女兵生涯的第一次强化训练。”组建大会刚结束,她和女兵们就被拉到海拔3400多米的迪庆高原,展开为期45天的强化集训。和男兵一样,她们人均负重30多公斤,徒步行军120余公里,完成了山林搜索、野外宿营、穿越原始森林、翻越雪山等10多项训练内容。
焦秀真由于高寒缺氧晕倒过,穿越荆棘丛林被马蜂蜇过,手和脖子都被树枝剐破了皮,但要强的她始终走在队伍的排头。也正是这次集训,练就了焦秀真刚强的性格。
特战女兵的光环始终鞭策着焦秀真。为了弥补与男兵的体能差距,她每天训练时间长达10小时,全副武装越野、倒功、摔擒、举杠铃、攀登下滑等课目轮番上阵。
射击是个靶纸上见眼的硬课目,也是焦秀真的弱项。为练就一枪毙敌的本领,她每次射击训练都在枪口上挂水壶、练臂力,手上磨出了血泡,血泡磨破结成了厚厚的老茧。很快,她的手枪快速精度射击发发命中靶心,成为连队有名的神枪手。
都说摔擒训练是女兵的噩梦。然而,焦秀真每次训练都主动提出与连队摔擒高手过招。在泥地里或者水坑中,她被男兵一次次地过肩摔,浑身糊满泥浆,只有通过头发才能辨认出是女兵。每次训练结束,她身上都是青一块紫一块,碰哪哪疼,破皮流血成常态。
班长段玥纬是焦秀真带的兵,有一件事她仍记忆犹新。2011年年底,女子特战班受命进行一次军事汇报表演。硬气功、擒敌术、射击等课目众多,时间紧、要求高。但女兵们刚经过100多公里的徒步拉练,身体还没缓过劲来,思想有些懈怠,训练效果不理想。
时任女子特战班班长的焦秀真心急如焚:“2小时磨洋工,不如使劲2分钟。”于是,在一次倒功训练中,焦秀真将队伍从沙地带到水泥地,并把前倒、侧倒、后倒、前扑的动作逐个示范一遍。女兵们一个个都震惊了,哪敢再怠慢。随着焦秀真的口令,大家齐刷刷地完成了一个个倒功训练。那次汇报表演,硬气功、擒敌术等课目表演和9名队员手枪射击5个100环、4个99环的好成绩,让官兵们对这个年轻的女子特战班刮目相看。
2013年年底,女子特战班扩编成了女子特战排。焦秀真也凭借过硬的素质被破格提干,成为特战排排长。身份的转变,让焦秀真更觉身上责任之重。
2014年6月,焦秀真带着女子特战排的女兵,在丽江古城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反扒禁毒专项整治行动。有一天,在抓捕3名贩毒分子时,其中一名正在静脉注射毒品,就在毒贩准备用手中的针头进行反抗时,焦秀真毫不犹豫地扣住他的手腕、夺下针头,与战友协力将其按倒在地。
刘亮的目光与守望
“身不能远航,我用目光伴你劈波斩浪。当你从那遥远的深蓝返港,我守护的这束灯光,便是你的归家方向。”
这首小诗,记在北海舰队某勤务防救船大队海道测量中队某灯塔站代理分队长刘亮日记本的扉页。字迹是标准的楷体,横平竖直不失大气。如果说字如其人,那这股劲儿,像一个“老灯塔”的作风。
4月中旬,笔者来到该灯塔站,探访守塔官兵的工作和生活。一路驱车前行,那如黄河九曲般的上山小道,让人不由得手心攥汗。约15分钟后,峰回路转,视线陡然开阔,营门上的一副对联格外醒目:把心放在灯塔上,把灯塔放在心上。
走近灯塔,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伟岸。当一股厚重沧桑的气息袭来,波动的心境顿时变得平静。刘亮介绍说,他每天的工作,便是当夜幕降临时,用一束白白的亮光为进出港的船只指引方向。
2010年底,时任水文班长的刘亮,被派往灯塔站工作,代理分队长一职。
虽说早有心理准备,可刚到站里时,刘亮还是皱起了眉头。破旧的营房看起来摇摇欲坠,周围遍布的碎石让人无从下脚。
当天下午,刘亮集合仅有的4名战士开了个动员会:“从今以后,灯塔站就是咱的家了,我们要把它建设好,让它有个家的样子。”
说干就干,他们把周围遍布的碎石、垃圾清理干净,开辟绿地和菜园。这期间,载重20吨的大卡车一共拉走了21车石头,拉来了26车土,镐、锹用坏了10多把。
就在灯塔站改建最繁忙的时候,刘亮的未婚妻从老家悄悄来到驻地,想给他一个惊喜。可当时正在没日没夜地清理山石、垃圾,修建蔬菜大棚、草坪,连吃饭睡觉都觉得浪费时间,哪有空接待未婚妻?
接到电话,刘亮向教导员请了个假,赶去火车站。站台上,别的情侣是见面甜蜜拥吻,而刘亮却拉着未婚妻的手劝返。好说歹说了一个小时,未婚妻流着眼泪上了返程的火车。
灯塔站整修竣工的那天,刘亮比谁都高兴,崭新的桌椅、雪白的墙壁……他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经过30多天的艰苦奋战,灯塔站里里外外变得光鲜亮丽,不仅让垃圾堆摇身一变成为小花园,还增添了家庭影院、棋牌室、健身房等娱乐设施。
生活条件好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生活琐事又让刘亮甚感“委屈”。特别是给站里饲养的几头老母猪接生,让刘亮哭笑不得。母猪生产大多在深夜,刘亮就在猪圈支张行军床,整夜地守在那里。凌晨一点多,刘亮被母猪急促的呼吸声惊醒,自学的一点理论功底告诉他,母猪马上要分娩了。顾不得疲乏,他赶紧备好各种产前用具,打来温水,蹲在旁边守着,随时准备为母猪接生。第一只仔猪出来了,他立即用毛巾把仔猪擦拭干净,正准备放进保温箱时,却发现小仔猪的呼吸微弱。这可吓坏了刘亮,赶紧找来酒精,按比例兑水后涂擦仔猪的鼻子,同时用手轻轻拍打它的胸部,约10分钟后,小仔猪的呼吸才恢复正常。7只小猪生完后,刘亮累得都直不起腰来。
然而这单调的生活,却在刘亮心中平添了一抹诗意。观日出,是他每天晨练的保留项目。“虽然天天看,可每一次太阳升起时,都让我感觉到一种无名的震撼和喜悦。”刘亮告诉笔者,如果遇到阴天和大雾等恶劣天气时,他们就得加强对进出港舰艇观察瞭望,观察港口附近灯标及浮标工作情况。有时在浓雾和寒风中瞭望,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穿再厚的衣服,也是分分钟被海风吹透。
当问到为什么能够在这样一个远离闹市、偏远闭塞的小站里以苦为乐的干好每一天、每件事时,刘亮凝望着灯塔久久无话。半晌,他才说道:“你看这塔,它不语,但什么都知道。就像一个长者,看着我们慢慢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山上走到山下。与它上百年的孤寂相比,我这几年的坚守又算得了什么。”
刘亮没有直接回答笔者的问题,但塔座边上那块刻有“忠诚”“坚守”的岩石,为他6年的守塔生活做出了最深刻的诠释。
当我们在夜幕下远望港口,看到一艘艘威武战舰穿越急流险滩、划破如墨夜色安全靠港,一次又一次圆满完成任务时,是否会想起还有一群像刘亮那样,为舰艇航行安全而默默坚守在大山之巅的灯塔兵呢?
战鹰起,我心飞翔
初春的高原某机场,一架战鹰裹挟着风沙呼啸而至,着陆后高速滑行。“嘭”的一声,机尾绽放出一朵红白相间的伞花。
这就是阻力伞,对于战鹰来说,这是一具“生命保护伞”。伞花绽放后被抛出,需要保伞兵们顶着机尾的高温热浪,在两架战机前后落地的间隙里,将伞快速拖离跑道。跑道上绝对不能留伞,否则之后着陆滑行的飞机很可能遭遇危险。
跑道不远处,西部战区空军某场站航材股保伞室班长、上士谢宝石早已在捡伞点准备就位,他举起手臂向飞行员示意抛伞。阻力伞掉落,他立刻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起跑,拉起伞绳将数十斤重的伞拖出跑道,整个过程仅用了不到20秒。
谢宝石介绍说,平均往返一趟至少50米,如果有风距离更长,有时一天算下来,相当于跑了七八公里。在这样的跑道上,他已步履不停地奔跑了8年。
当年谢宝石第一次进场捡伞,就遇到了特情:战机到了抛伞点却没有抛下阻力伞。“赶紧追上去接伞!”情况紧急,谢宝石听令立刻往前奔去,全力奔跑了300多米才追上了迟落下来的阻力伞,裹起伞具,迅速撤离。
保伞兵要眼快腿疾,还要能吃苦。驻地的夏天地表温度高达60℃,头顶着烈日,拉着沉重的阻力伞,来来回回地跑着,衣服被汗水打湿了又晒干,一天下来,能为自己“带盐”。“白天光线好,只是累。夜航保障则要承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谢宝石告诉笔者,一次夜航,他带着新兵进场,夜黑如墨,一架战机落地,过了捡伞点他却还没有看到被抛下的阻力伞,机尾也没有伞喷出。究竟是飞机没有顺利打开阻力伞,还是已经抛了伞没有及时发现?如果飞机没有顺利开伞,那么就会冲出跑道,直接冲向拦阻网!谢宝石一边报告,一边飞奔着找伞,最终在离捡伞点500米左右的地方找到了阻力伞,全程用了不到3分钟。
对于保伞兵来说,时间以秒计算,他们要严格把控时间,眼快腿疾避开危险,不影响战机起降。岗位看似小,肩负的责任却与飞行安全紧紧相连。
去年深秋,自由空战竞赛性考核在西北大漠展开。天空中,战鹰互相角逐、激战;跑道上,谢宝石和兄弟单位的保伞兵们轮流冲刺、捡伞。最后,他所保障的航空兵某团抱回了两个“金头盔”,这让这个朴实的小伙笑了:“虽不是我得奖,可我感到特别高兴!”
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教育引领广大官兵,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已全面展开,各部队采取到党建先进单位参观见学、重温优秀党员事迹等多种方式,探索创新学习教育方式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实效。然而,也有个别单位存在“好高骛远”“贪大求全”的错误做法,开展配合活动一味“唱高调”,盲目追求“外出取经”,却对官兵身边的好做法好典型“视而不见”。殊不知,近距离、不拔高的“身边榜样”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源源不断提供正能量。
他山固然有攻玉之石,而身边亦有无尽宝藏。身边的典型看得见摸得着,可信;与自身所处环境相同,可学;平易近人能交流感悟,可亲。对官兵而言,这恰恰是鲜活、直接,最具有感召力的教育素材。纵观我党不同时期涌现出的共产党员典型代表,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他们本都是普普通通的党员,其形象不“高大”,地位也不“显赫”,却用平凡的壮举感召无数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即便历经岁月洗礼,其光辉形象依旧被深深铭记。
感动就在身边,先进并不遥远。基层一线的广大官兵,长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他们中间有很多先进模范人物和生动感人的事迹。那些坚持以上率下投身改革的带兵人,那些躬身践行强军兴军的基层官兵……他们的事迹,使得“先锋模范”的外延和内涵都得到了拓展,因与官兵“相伴相随”而更能给人以清晰的导向,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没有粉饰的自然感召,就必然会多一份心灵的拥抱。在开展学习教育中,要注意发现、培树和宣传身边的典型,用身边事感动身边人,激励和带动更多官兵和集体成为模范先锋,实现“一花引来百花开”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