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八线看我军后勤发展 一装备战时可显神威
近期,很多喜欢军事和军史的朋友们一定没有错过热播大戏——《三八线》。这部38集的电视连续剧耗资超过1亿元,拍摄耗时数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鸿篇巨制。该剧讲述了朝鲜战争时期生活在鸭绿江边的渔民李长顺在美军轰炸中失去父亲后,为报仇而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传奇故事。
在电视剧中,主人公李长顺在战争爆发后随连队一起开赴鸭绿江对岸的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经历了饥饿、寒冷、病痛、弹药不足、装备落后等重重困难,经过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洗礼后,最终成长为一名英勇的战斗英雄。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60多年前那场战争中千千万万普通志愿军战士的身影。而这部制作严谨、历史细节考究的电视剧,也给了观众一个直观感受战争的机会,剧中很多志愿军战士的战斗生活场景也引发了笔者联想——他们当时遇到的问题如果放在今天的条件下,是否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在抗美援朝期间,后勤运输一直是制约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一大短板。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洪学智事后回忆道:“美军凭借技术装备的优势, 特别是空军、海军和陆军火炮的优势, 把切断我后方运输和窒息我后方供应作为重要的战略手段。战争一开始, 美国就把主要的空军力量用于‘后方阻滞’作战。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向我方共投掷炸弹60多万吨、凝固汽油弹3200多吨,发射各种火箭弹36万多枚、机关枪(炮)弹一亿六千多发,其中大部分用于破坏我战区后方。”
电视剧《三八线》也重点对物资运输困难进行了表现。与李长顺同村入伍的张金旺就是一名负责运输物资的“汽车兵”,起初他很看不起作为非战斗部队的汽车兵,总是抱怨工作太窝囊。然而,第一次入朝时遭遇敌机封锁轰炸险些丧命的经历让他改变了想法,开始认为汽车兵是“只有爷们儿才能做的事”。
在这次行动中,张金旺的班长在汽车后随车携带了两段钢轨,在通过被敌机炸出大坑的公路时当作“桥梁”使汽车顺利通过,这让张金旺大为佩服。但当他们行进到距离此次任务目的地仅一河之隔的地方时,却得知因为桥梁被炸断无法继续前进,只能就地卸货等待命令。此时在河对岸,主人公李长顺所在的部队几乎已经断粮。
剧中表现的只是当时物资运输情况的一个缩影,实际遇到的困难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如今,我军后勤保障和物资运输早已今非昔比,除去早已不是“稀罕物”的军用运输车,还多了许多专业装备,铺路架桥更是不在话下。别的不说,去年在俄罗斯参加“开阔水域”军事竞赛的几款我军新型装备就令人眼前一亮,比如下面这辆多功能舟桥车,展开后犹如变形金刚。
还有下面这样的,可以直接在河面上搭桥,方便迅速。假如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能用上这样的装备,别说张金旺和他的班长可以把物资及时送到对岸断粮的部队,就连战斗部队的机动能力和活动范围也会大为改观。
除了过河,公路三天两头被美军的飞机轰炸破坏也是让志愿军运输兵头疼的问题。为了保障补给线,当时还要在激烈的战斗之余,专门组织力量对运输道路进行修复,费时费力。假如当时有下面这个威武的“钢铁侠”的话,“路见不平”就挥舞机械臂,移石填壑,分分钟就能修整出一条新路来。
地上的路和桥修得再快,有时也赶不上美军的飞机轰炸快,更何况志愿军战士还时常遭遇被敌军封锁围困的状况,补给难以及时靠近。如今,我们有了专门的空中力量来实现物资、人员和装备的空中投放。例如在汶川地震救援中曾起到重要作用的“伊尔-76”大型运输机,一次可实现数十吨物资的空中投放。
更令人兴奋的是,6月1日至7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我国国产的大型运输机“运-20”飞机的缩小版模型也正式亮相,预示着我国的空中运输能力发展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除了武器装备,在电视剧中频频出现的另一个细节就是战士们人手一袋的神秘口粮——炒面。这个炒面和今天我们想象中的炒面可大不相同。炒面是以小麦、大豆、高梁、玉米等杂粮为原料,先炒熟,再磨碎,然后加食盐进行混合后成为一种易于运输、长期储存、便于食用的方便食品。因其食用方便且不用生火煮食,深受前线志愿军将士的欢迎。
因此,炒面就成为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的主要野战干粮。战士们身上背着一个炒面袋,肩上扛着一支冲锋枪,饿了,就用开水冲或用纸兜着往口里送。更多的时候,“一把炒面一把雪”就是志愿军野战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如今的单兵食品当中,除了常见的压缩饼干,更是有不同口味的自热食品可以享用。只要拆开包装,就能随时随地吃到热腾腾的饭菜。相比于缺吃少喝的志愿军,今天的战士真是太有口福了。
在电视剧《三八线》中,炊事班的战士为了避免做饭产生的炊烟被敌机发现引来空袭,提出炊事班在远离大部队的地方做饭,独自承担风险。吃一口热饭甚至喝一口热水对当时的志愿军战士来说都是很奢侈的事情。现在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野外驻训,可以用下面这款野战炊事车,1小时内就能完成300人份的主副热食加工,还能够在行进间作业。更重要的是,用野战燃气炉做饭、炒菜,看不到浓浓炊烟升起啦。
时代在不断进步,军事装备也在不断发展。志愿军战士固然没能享受到今天这种种便利,但正是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流血牺牲的战斗精神,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繁荣与安宁。
无论科技、战法如何变化,装备如何更新换代,战争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还是人。条件变好了,老一辈革命军人传承下来的魂绝对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