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中企需尽社会责任
【环球网综合报道】6月16日,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以下简称工经联)主办,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中国工业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智库、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所承办的首届“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与负责任投资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上,工经联首次发布推进“一带一路”中资企业社会责任路线图,提出了“一带一路”区域企业社会责任能力建设的五项基本原则、三大推进机制和四方面具体行动,号召“一带一路”工商协会联盟成员、联合国机构、相关国际组织、工商业代表共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中资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国际国内形势对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实践,助推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一带一路”作为一项由中国发起,世界各国政府和工商业组织广泛参与的倡议,号召企业以负责任的态度开展建设、投资、贸易是其“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应有之义。
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48.2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方面,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3987份,新签合同额926.4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4.1%。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区域投资建设工程量极大,影响广泛,开展负责任的经营管理,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对东道国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也能够帮助中资企业更好融入海外社区,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进项目进展,使利益相关方受益。
同时也应该看到,在“一带一路”区域开展社会责任管理推进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增加了相关社会责任项目实施的难度。“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涵盖60多个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巨大,既有政治局势动荡、武装冲突频发的国家,也有经济风险较低但政府效能风险极高的国家。过往的事实证明,中资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对风险的预判和应对能力还十分欠缺。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企业不得不考虑安全局势、法律及监管、政治稳定性等运营风险和主权、货币、银行业等信贷风险,这使得企业开展社会责任管理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
另一方面,企业类型和背景的多样性也加大了在这一区域推进社会责任项目的难度。“一带一路”地区的中资企业,既具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水平普遍不高的共性特征,又具有“走出去”企业的个性问题。最近几年,中资企业在海外运营的过程中,屡屡因为与当地社区融入不足,对东道国风俗、文化了解不充分,缺少与当地民众、非政府组织、媒体的沟通,而引发纠纷、冲突甚至导致项目停滞。这表明,绝大多数“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并没有使品牌形象“走上去、走进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资企业数量众多,水利、电网、建筑、路桥等工程建设类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能力差异较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钢材、食品、纺织等外贸企业,缺乏在当地经营管理的长期规划,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和能力都需要不断提升。
此次,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发布“一带一路”中资企业社会责任路线图,将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区域的中资企业提升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水平。路线图提出,未来将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升沿线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举行社会责任相关论坛和培训交流,促进有关各方对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方法的认知;充分利用各个渠道,提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水平。联合各方开发制定《“一带一路”中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指南》及相关工具,与联合国际机构、行业组织、专业机构等围绕提升中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能力相关内容开展专业培训、现场交流、案例传播、试点基地建设等工作;发挥“一带一路”工商协会联盟联动作用,依托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一带一路”云平台资源优势,搭建多方沟通参与平台,以更好的传播、沟通、交流社会责任理念、方法和良好实践;组织开展“一带一路”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现状的调查评估,了解最新进展、发现问题挑战,为深入开展与持续改进推进工作提供依据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