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新时代英雄之歌
从神话传说中的战神刑天、二郎神杨戬到历史故事中的霍去病、戚继光,从近代的林则徐、石达开到现当代的董存瑞、黄继光,为英雄而歌,为英雄而写,始终是中国文艺悠久的传统。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为英雄而歌的文艺创作传统似乎在弱化。我们的荧屏银幕上,比拼“颜值”的青春偶像剧大行其道,婆婆妈妈的家庭伦理剧也不乏其例,而像《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嘎达梅林》一样的英雄题材作品却不见了踪影。有一项针对小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不少孩子在“你所崇拜的英雄”一栏里填写的名字,不是青春剧里的“闹角色”,就是宫斗剧中的“狠角色”。不仅如此,一些文艺创作打着“先锋”的幌子,却干着亵渎英雄的勾当,一些人以诋毁英雄为时髦,部分抹黑英雄、否定英雄的作品甚至在海外拿奖蹿红。
英雄是时代的坐标,是民族的脊梁。抹黑诋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英雄,就是在摧毁其精神航标。加强英雄题材文艺创作就是为民众进补精神之钙。在今天这个文艺作品多样、思想观念多元的时代,文艺创作尤其要唱响英雄之歌,因为英雄题材文艺作品不仅是民族精神的“营养剂”,也是文艺百花园中的“压舱石”。
在创作实践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论调:英雄题材文艺作品叫好不叫座。其实,任何好作品的创作都非易事。要唱响新时代的英雄之歌,文艺工作者首先应当树立起牢不可破的文化自信。讴歌英雄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优秀传统,继承这一优秀传统是新时期文艺主题的应有之义。翻开中国文学史,各个历史时期,都不乏描写英雄的优秀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不但激励了不同时代的读者,也以如椽巨笔挥写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光辉谱系。
在当代社会,我们的文艺家既不能故步自封,自高自大,又不能忘祖忘根,妄自菲薄。文艺之根深植于民族土壤,好的作品必须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因此,不能机械地拿外国文艺理论和实践作为国内文艺家创作的“框框”和“标杆”。文艺作品是否优秀,首先要问祖国最广大的群众是否喜欢,而非是否有国外大奖的加持。这是弘扬中华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普遍原则,也是英雄题材作品不言自明的道理。
要谱写笔下的英雄,还离不开心中的激情。文艺家在塑造英雄人物之前,先要有英雄主义情结,做到仰慕英雄、尊敬英雄、热爱英雄,并以此为动力,深入社会生活实践中,了解和熟悉各种各样的英雄人物,这是讲好英雄故事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同时,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也应当作为文艺家的准绳之一,秉承精品意识,打造典型形象,把握时代本质,这是一个文艺家是否有政治担当的重要标志。
唱响新时代的英雄之歌,更需要文艺家有良好的品质操守和思想定力。当前社会价值观念渐趋多元化,一些人为追求所谓的“经济效益”,炮制大量媚俗、低俗、庸俗的文艺作品。此类作品一旦充斥书架和荧屏,必将破坏整个社会的价值基础和英雄生长的土壤。有担当的文艺家应在纷乱的潮流中坚持正确方向不动摇,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负责。唯有英雄不死,正气永存,才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作者:张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