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胡力汉·克里木的泪水
乌鲁木齐晚报讯(记者杨梦瑶报道)在首府乌鲁木齐水磨沟区八道湾路和丰华路交会处,是绿洲社区。这里的居民区,清一色为平房。乌胡力汉·克里木的家就在这里。
记者在绿洲社区见到了乌胡力汉。她身材微丰,微笑着伸出粗糙的双手与记者握手。
今年9月,她的女儿考入实验中学就读高一。可惜这个消息,丈夫已无法知晓。2011年,乌胡力汉的丈夫因病离世,母女俩相依为命。5年间,母女俩依靠每月820元的低保维持生计。
生活的转折点,发生在2014年。当年,她认识了自己的汉族“哥哥”,市文联党组书记刘振东作为“访惠聚”工作组负责人,来到绿洲社区工作。
“当年,我们工作组来到这里后,发现乌胡力汉家较为贫困。她会说简单汉语,虽没有一技之长,但吃苦耐劳、老实忠厚。我决定找些途径改善她们母女的生活。”
刘振东和绿洲社区书记付伟星商议后,制定出方案。他动员多位民间艺术家来到绿洲社区为相关肯吃苦但无一技之长的妇女,讲授手工编织。工作作坊,就设在乌胡力汉家中。
付伟星说:“学习两个多月后,乌胡力汉和社区其他姐妹陆续可以独自制作披肩、单肩包、手机套、笔筒等。通过市文联工作人员的协调介绍,将她们的手工艺品送入市场,拓宽销路。到了2015年,这些学艺后的妇女每月有四五百元的收入,补贴家用。
今年9月,女儿考入实验中学上高一。女儿每天天不亮出门,天黑回家。从城北到城南,乌胡力汉几乎每天都为女儿上下学的安全担忧。
刘振东见此情景,设身处地为乌胡力汉一家制定出了新的帮助方案。他为她的女儿争取到了实验中学的宿舍,还建议会做饭的乌胡力汉,在实验中学附近开设小饭桌,加之售卖手工艺品的收入,便可支付在实验中学附近租房的租金。
刘振东在内地工作的女儿,时常问起她的维吾尔族妹妹。“女儿和我联系时,时常问到乌胡力汉阿姨家的近况,女儿打算回家探亲时也来看望阿姨和妹妹。”
如今,刘振东对乌胡力汉一家的希望,就是看到她的女儿早日考上大学。“妹妹的女儿读了大学,有了在社会立足的资本,我妹妹也就有了依靠。”填写完“民族团结一家亲”登记表后,刘振东对记者说:“我俩早就是一家人了。”
近日,当记者跟随市文联工作人员离开绿洲社区时,乌胡力汉紧紧握住刘振东的手,泪水溢出双眼,目送我们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