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城惠市民 扮靓新首府
乌鲁木齐晚报讯 乌鲁木齐,祖国西部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历史悠久、多元融合、包容开放、海纳百川著称于世。如今,这座西域著名的“耕凿弦诵之乡、歌舞游冶之地”又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下简称创城),而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立足首府稳定发展的新要求和各族干部群众的新期待,2011年,乌鲁木齐提出力争分三个阶段、用七年时间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的奋斗目标。
带着首府人对未来的幸福期许,乌鲁木齐的创城之路始终步履铿锵,不断向着全疆引领之地迈进,丰富着首善之城的深刻内涵,沐浴着现代文明之风……创城,正在让这颗西部明珠变得更美丽、更现代、更宜居,也更加充满活力。
以文明创建促经济发展
今年年初,家住四平路锦绣年华小区的聂俊峰和妻子商量,拿出15万元存款,给家里添了一辆新车。这在以前,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现在衣柜里的衣服多得塞不下,都要按颜色深浅分开摆放。”聂俊峰的妻子司玉琴说,从刚到乌鲁木齐租房到2012年买房,从没衣服穿到衣服穿不完,从挤公交到私家车,现在条件好了,口袋里的钱也多了。
今年,夫妻俩重新装修了房子,添置了新家具,决定再入手一套房。
收入持续增长,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创城大幕开启以来,乌鲁木齐始终坚持把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物质保障,一路披荆斩棘,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多项经济指标不断创出新高。
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和城市文明的基础。作为一个距海洋最远的城市,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城贯穿于乌鲁木齐市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大项目、资金引进,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始终是近年来乌鲁木齐经济工作的主旋律。
五年多来,乌鲁木齐始终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创城争优势、以创城聚合力、以创城促发展,使文明城市创建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市经济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乌鲁木齐主要经济指标均比2010年翻了1番多,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倍达2680亿元,财政收入增长1.36倍达465亿元。为破解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多、冬季寒冷漫长造成景观绿化工作难度大等实际困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实施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着力打造“六大产业基地”、大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争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排头兵……乌鲁木齐市的经济发展让市民在深刻感受到城市进步和改变的同时,也不断享受着它带来的实惠。
以文明创建促环境优化
马路卫生干净了、休闲场所增加了、夜景亮化提升了……站在市区街头,不论朝哪个方向走,小绿地、小游园随处可见。创城,改变了城市的生活环境,也使乌鲁木齐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越发彰显。
23日一大早,65岁的刘永德就和舞友们来到碱泉街游园跳起广场舞。说起眼前这个环境优美、健身器材齐全的小游园,他深有感触。
“原来这是个垃圾堆,现在搞成了游园。”刘永德说,看着垃圾场变成小游园,到处弄得漂漂亮亮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现在大家伙儿都喜欢到这里来锻炼,拉拉家常,还增进了邻里感情。
“一个城市,资金、技术、项目、人才都可以引进,惟有环境只能靠自己创造。”基于这一理念,乌鲁木齐在创城之初,就明确提出:不与内地发达城市比楼高车多,不与沿海城市比海水沙滩,乌鲁木齐人要的是城市草绿花红、空气清新,要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按照“夏季看园林、冬季看冰雪”的思路,夏季漫步在绿阴如盖的红山公园,或荡舟于碧波粼粼的鉴湖之中;冬季在大小绿谷欣赏魔幻般的冰雪世界,或流连于市植物园冰雪花灯展上,感受“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别样风味。
市民们的真切感受,得益于我市大手笔改造城市环境所付出的努力。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新增街旁绿地及游园780个、小水面83个。随着向全国文明城市冲刺时间的临近,乌鲁木齐市近5年的绿化面积,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并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3%。
数字的背后,是乌鲁木齐人对绿色的情有独钟。
“不仅绿树成荫,现在小区里、背街小巷都干净了。”何灏说,过去两年中,南湖南路西三巷逐渐改造,重新平整了路面,增加了绿化,维修了路灯,斑驳的楼梯和围墙粉刷一新。特别是夏天,大家走在这条路上的脚步都慢了,走累了就在石椅上歇一会儿。
身处这样的居住环境,让何灏欣喜之余也多了些主人翁意识。
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是一座城市最直接的名片,近年来,乌鲁木齐除了改扩建城市主干道外,还从开展卫生保洁到清理占道经营、从拆除违章建筑到消除非法广告,不断疏通城市中直接和居民出行密切相关的“毛细血管”。
五年多来,市委、市政府加快棚户区、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道路改造,治理乱摆摊点、乱停车辆、乱扔垃圾等“五乱”现象,配全环卫设施,新建一批环保公厕和垃圾处理站点等一系列大整治,让乌鲁木齐焕然一新。
以文明创建促民生改善
万事民最大。市委、市政府正是以这样的步调,切中百姓所思所盼,将创城工作和落实民生实事融合。一条条民生新政破浪前行,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一项项民生工程如火如荼,让乌鲁木齐市民触摸到了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
42岁的史振海现在是一名挖掘机司机,今年他的收入已经差不多是打零工时的四倍了。
2011年下岗的史振海,因没有一技之长,在小西门打零工,最好的时候,一个月也就1500元左右。2012年在社区办理了失业登记以后,参加了市上组织的重点工种免费培训,学习了挖掘机操作技术。
虽然现在很多时候要奔波在工地和家之间,但而今的史振海却感到踏实、满足。
就业是民生之本,既关乎生活改善,更关系着家庭的希望、个人价值的实现。2012年起,乌鲁木齐市连续开展重点紧缺工种免费专项培训,至2015年,1.2万人通过该项培训免费学到了一技之长,85%的参训人员实现就业。
“十二五”时期,新增城镇就业近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4402元和7471元增加到31500元和15200元,增长1.19倍和1.03倍。
“居有定所”对于从小就过着游牧生活的哈那提?克孜汗来说,体会得更加真切。
近年来,通过农村基础设施新建、改造以及村貌整治、景区打造等多项工作的开展,使得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路硬化了、天然气通了、农家乐多了、农牧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
“以前住的是土房子,没有下水道、暖气、单独的厨房。”哈那提?克孜汗说,搬进有天然气供暖的富民安居房后,再也不用炉子了,还有单独的厨房。现在自己经营农家乐,一年四季都能挣钱。
民生实效既看大工程,也看细微。在创城工作中,市委、市政府以“民生优先”的理念,兑现了每一年承诺的重点民生工程。
创城,给乌鲁木齐带来的改变不仅是城市面貌和居住环境的改观,更是从更广泛意义上市民对城市的一种融入,甚至是一种生活状态。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今,已拿到被誉为全国最具有价值和影响力的城市品牌入场券的乌鲁木齐,正昂首阔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图为在创城的过程中,首府更加注重环境的优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冬天来临,首府各大公园打造出冰雪景观,吸引各族市民惬意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