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 委员建议进一步完善微商规范
作者:庄胜春 侯艳
央广网北京12月26日消息(记者庄胜春 侯艳)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昨天对电子商务法草案进行了分组审议,与会人员围绕如何界定电子商务经营行为、如何更好保障消费者权益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六组审议现场,召集人刚刚宣布开始审议,辜胜阻委员就接过话茬。他表示,电子商务法的制定,使得电商未来有法可依,有不少看点和亮点,但也有不少地方需要完善。
辜胜阻举例说:“电商经营行为的新标准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要规范电商的价格行为,推动线上交易和线下的信用系统对接。目前,电商和互联网金融高度联系,互联网金融的问题也很多,在这方面,可能光靠电子商务法还不够,还需要专门的法律。微商这方面的规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话音刚落,刘政奎委员直截了当,提出两个具体意见。“现在网上购物遇到的主要问题,一是商品与网上介绍的不一致,欺骗消费者;二是消费者上当受骗以后,由于维权太麻烦,有时自认倒霉,”刘胜奎说,自己对照这部法,查找相关条款,看能否解决这两个问题。
草案的相关规定是,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应当全面、真实、准确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商品生产者、销售者或者服务提供者要求赔偿。
对此,刘政奎认为,草案规定“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应当全面、真实、准确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但谁来核验没有规定,而且如果经营主体违反这一条,在法律责任中并没有相应的处罚条款。他指出,应明确由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接受消费者投诉和进行核验,并依照平台协议和交易规则,对经营者实施警示、暂停或者终止服务等措施,同时应当及时公示和向有关部门报告。他还表示,消费者与经营者交涉是很麻烦的,而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可以设立专门机构,接受消费者投诉,依法帮助消费者维护权益。
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与会人员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第五组审议现场,谢旭人委员提到,针对“电子商务经营主体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不得将商品或者服务不合理拆分,不得另行收取不合理费用”的规定,他建议规定再具体一些,在“不得将商品或者服务”后面加上“包括送货、安装等”,这样表述会更清晰。
另外,不少与会人员关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认为应做更为详细的规定。吴晓灵委员提到,草案定义的电子商务经营主体不包括物流,“但物流泄露信息很厉害,所以也可以考虑把物流包含在电子信息数据的保护中”。
我国电子商务交易市场规模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但电子商务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电子商务法(草案)经过近三年的调研论证,坚持促进发展、问题导向、规范与保障并重的指导思想。在会场之外,草案中有关工商登记的规定和如何监管微商的话题也引发广泛讨论。
据统计,目前在电子商务经营者中,自然人和小规模经营者占到80%还多。要不要工商登记,涉及监管、税收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引发不少争议。对此,草案明确,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应当依法办理工商登记。
参与草案起草的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薛军解释说:“电子商务主体办理工商登记,不是一个特别的管制措施,不是说一个准入,就是一个基本义务。同时,也是落实线上线下的平等一致。”
不过,各位卖家不必太着急去准备登记材料。草案打了两个“补丁”:一是明确了哪些人不需要进行工商登记——包括家政服务、钟点工这些以个人技能提供服务的、自产自销农产品的,以及其他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免除工商登记的情形。第二个“补丁”是,办理工商登记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来制定”。
此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电子商务法起草领导小组组长吕祖善强调,要不要工商登记,未来制定办法时应体现一个原则:有利于促进就业。
但可以想见的是,操作层面会有较大不确定性。
关键在于,如昨天上午辜胜阻委员在分组审议时所说,如何界定经营行为?吕薇委员也举例说,现在一些职业农民的经营规模比较大,很难说是原来意义上的一家一户小规模自产自销。这又该怎么算?
对此,参与草案起草的北京邮电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崔聪聪说:“要看他这个行为是否具有连续性和反复性,如果仅仅是卖自己的二手商品,从行为属性来说,就不是经营行为,不属于电子商务的范围。”
但究竟什么是连续、反复?打个比方,我在微信上卖东西卖了半年,算不算连续?只卖了一个月,却赚了几十万,又算不算经营行为?这不仅涉及到工商登记,还涉及卖家的责任界定,以及微信是否会被认定为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需要承担先行赔偿等责任的问题。这些是交给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判断,还是在草案中加以明确,还有争论。
据了解,草案将向社会全文公布,广泛听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