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在人间——我想守护这三处离乱之地的孩子
新华网北京12月27日电 你看过孩子的眼睛吗?清澈、纯真、无辜,让你相信天使就在人间,让你想要穷尽洪荒之力去守护。
当圣诞来临,当新年就在眼前,我们的记者走进世界上三处燃着战火的离乱之地,最牵动人心的正是这些人间天使的眼睛。
我们只祈祷,天使眼中,虽有苦难的阴影,也有希望的光。
【摩苏尔:给心安一个家】
伊拉克摩苏尔城外,上万顶白色帐篷铺展开去,如海面浮冰。收复之战打了两个多月,逃难者正陆续来此安“家”。
帐篷之间系起绳子,晾起衣物。大人围坐在帐篷里聊天,孩子就在帐篷外嬉戏。有一回,三个孩子玩起泥巴,一个孩子堆出一个泥人,另一个孩子砍掉泥人的头,最后那个孩子假装要吃掉泥人。
临时营地负责人萨迪克·穆罕默德向记者回忆起这一幕,心痛不已。
他太清楚,孩子们模拟的是“伊斯兰国”的“斩首”——过去两年半,在“伊斯兰国”占领下的摩苏尔,几乎每天上演,不知哪户人家便失去一角。生于离乱,长于战火,哪有一双周全的手,能遮住孩子的眼睛?
营地里,人们常常呆坐,或受过去折磨,或对未来迷茫。
阿里·沙里夫一家逃来营地一个多月了。营地晚上很冷,七口人挤在一顶帐篷里,但11岁的女儿依然觉得,这种生活比过去两年好太多。
最开心的莫过于又有学可上。过去两年,摩苏尔人受尽“伊斯兰国”苛捐杂税和各种罚款的盘剥,上学也要每人每月上交5万第纳尔(约合35美元),家里5个孩子便都失了学。
联合国官员曾预计,收复摩苏尔之战将引发罕见的人道主义危机,受牵连民众可能多达150万人。战役短期内恐难终结,前线之外任务更艰巨。
对战后有何期待?沙里夫说,只想回归原来生活,让孩子重返校园。萨迪克·穆罕默德说,除了物质保障,心理健康才是更大的难题。
【阿勒颇:没有火柴的小女孩】
从远处看去,叙利亚阿勒颇市南郊吉卜林镇一处临时安置点里,一缕缕黑烟升起。走进去,气味呛人。
一个只穿着薄单衣的男孩正搓着双手,烤火取暖。一抬头,看到记者。
12月18日,在叙利亚北部城市阿勒颇市吉卜林临时安置点,一名从反政府武装控制区撤出的儿童在火堆旁取暖。 (新华社记者杨臻摄)
历时四年半的阿勒颇战役以叙利亚政府军的胜利而告终。对数以万计失去家园的阿勒颇人来说,苦难还未结束。为接纳从反政府武装控制地区撤出的平民,叙政府设立了多个临时安置点,这里算是最大一处。
如今,约两万名难民寄居在这个曾经的棉花仓库里。一栋栋高大空旷的库房中,没有取暖设备,他们只能去烧一切可烧的东西:床垫、塑料瓶、包装盒……
一个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每日重演。
太冷了。6个孩子的母亲塞米拉说:“晚上气温不到零度,每天晚上我们都冻得没法睡觉,孩子被冻得呕吐、大小便失禁,但我又没有新衣服给他们换……”
当地卫生部门的人告诉记者,由于天气寒冷、卫生条件差,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在这里非常普遍。
“你冷吗?”
“不冷!”烤火的男孩冲记者一笑,将一个零食包装盒丢进身旁的火堆中。
【顿巴斯:最好的新年礼物】
一个桔子、一盒糖,圣诞节前两天,格拉尼特内学校的孩子们从志愿者手里接过新年礼物。
这里位于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冲突地区乌政府军控制区内,距停火接触线仅400米,是最接近前线的“战地学校”。12月21日,政府军同民间武装达成“新年停火”协议,以24日为始。
三年级学生米莎告诉记者,21日晚上还能听见激烈的射击声,到22日就好多了。听到炮弹呼啸,他们一般都会躲到地下室或公共掩体里。
这就是2014年4月乌克兰东部爆发武装冲突以来孩子们的“日常”。
作为军事禁区,格拉尼特内镇撤走了许多居民,外界车辆和人员基本进不来,学校也被下令关闭。但总有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离开,还不断有家庭从另一侧的民间武装控制区迁移过来,学校实际上并没关门。教师们自发组织起来继续给孩子们上课,校舍维修、卫生保洁、食堂开伙等则由家长承担。
面向交火线方向的窗户都用不透明的塑料布包了起来;学校里告示板上贴着各种炸弹的“说明”,提醒孩子们见到这些“怪东西”千万别碰,赶紧告诉大人。
不幸中的万幸,冲突爆发至今,学校无一名孩子伤亡。
23日,志愿者们不仅带来了小礼物,还在学校礼堂为孩子们举办了联欢会,做各种游戏。结束时,从志愿者手里接过礼物,孩子们笑得如此好看。
不止一次来送过物资的志愿者谢尔盖告诉记者,一年多前,这样的笑容可在孩子们脸上看不见。他最希望看到孩子们“闹起来”——比起和平环境中的同龄人,他们显得太安静了。
的确,结束采访回看镜头时,记者惊讶发觉,这些拥有天使般面庞的孩子,无论肃然还是微笑,眼中似乎总有挥之不去的忧郁。路重开了,物资运进来了,办学许可恢复了,但忧郁并不能说走就走。
最好的礼物,是没有枪炮声的和平天地,没有期限。(执笔记者孙浩,参与记者陈霖、苏小坡、杨臻、陈俊峰,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