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回顾美日关系史:一直以安保和经济两个车轮前行
作者:王欢
【环球网报道 记者 王欢】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将于当地时间12月27日一同访问太平洋战争开端地的美国夏威夷珍珠港。继5月奥巴马访问日本核爆地广岛之后,又一次祭奠战殁者之旅将成为展现超越恩怨的历史性和解之机会。美日一直以安全保障与经济作为两个车轮发展两国关系,相互回避深究战争责任,日本共同社12月26日对“二战”后71年的美日关系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
重建与拉拢
轻武装重经济的“吉田主义”。共同社回顾称,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将安保交给美军而专注经济发展的路线成为了战后美日关系的基础。标志日本恢复独立的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及之后的《美日安保条约》确立了这一路线。《旧金山和约》中以美国为首的多个国家放弃了索赔权,安保条约则承认了美军的合法驻留。日本专注于战后重建,美国则在东西冷战日益激化之中谋求拉拢日本进入西方阵营。
1960年时任日本首相的池田勇人提出了“国民所得倍增计划”,以经济高速增长的方式使“吉田主义”结出硕果,同时确立了日本作为自由主义经济圈一员的立场。美日文化教育交流会议也在此时设立,谋求推进安保、经济之外的草根交流。
宽容与摩擦
共同社认为,20世纪70年代可以说是美日关系的一大节点。1972年返还冲绳,1975年日本昭和天皇访美,1976年美国总统福特首次正式承认开战后强制收容日裔美国人是错误的决定。
日本昭和天皇访美象征了战后的历程。天皇访美时就战败后的援助表示感谢,但并没有提及战争责任。美国国民对昭和天皇的访问表示了欢迎。不同于1971年天皇访欧时英国和荷兰爆发的激烈抗议活动,美国显示出了宽容之心。
另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日经济摩擦激化,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汽车等产品对美出口增加,美国开始谋求日本在安保方面作出与其经济能力相符的贡献。
冷战结束后,东亚的朝核问题,中国崛起等局面依旧紧张,美日同盟被定位为“为亚洲及世界稳定与繁荣的公共财产”。1992年,日本参加了柬埔寨的联合国维和行动(PKO)。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日本扩大了包括印度洋供油活动在内的自卫队海外任务。2014年内阁会议通过决议允许行使集体自卫权,次年安保法获得国会通过,这些事件背后都有强化美日同盟的意图。
历史认识的分歧
在共同社看来,美日关系虽向着成熟步步迈进,但围绕对历史的认识与战争责任问题而产生分歧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1994年日本天皇访问夏威夷之际,日本外务省探讨了是否向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亚利桑那号战列舰上的“亚利桑那纪念馆”献花,但基于美日对此褒贬不一,因担心引发战争责任论,访问地最终改成了太平洋国家纪念公墓。
1995年,位于华盛顿郊外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策划了包括在广岛投下原子弹的B-29轰炸机“艾诺拉・盖”在内的核爆展。但因受主张投下原子弹的正当性的退役军人的反对,展览最终大幅减小。
2013年12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了合祀“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是2006年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以来日本首相首次参拜靖国。对此中韩双方强烈反弹,美国奥巴马政府也发表声明称“很失望”。安倍之后没有参拜靖国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