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怎么用?水质如何?还缺水吗? 官方回应南水进京焦点问题
作者:魏梦佳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 题:水怎么用?水质如何?还缺水吗?——北京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回应“南水”进京两年三大焦点问题
新华社记者 魏梦佳
27日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来水进京两周年。两年来,19.4亿立方米的南来江水滋润京城,受益人口超过1100万,工程效益显著。
两年来南水北调来水怎么用?水质如何?北京是否还缺水?27日在京举办的“江水进京两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孙国升对这些公众关心的焦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问:调来的水怎么用?
孙国升:自2014年12月27日江水正式进京以来,北京累计调水19.4亿立方米。为用好每一滴珍贵的南来之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喝、存、补”的南水北调利用原则。
其中,在“喝”的方面,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两年来,北京自来水厂累计使用“南水”13.2亿立方米,在夏季供水高峰期,“南水”占城区自来水厂日供水量超过70%,供水范围基本覆盖中心城区、丰台河西地区及大兴、门头沟等新城,惠及全市人口超过1100万。中心城区城市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居民用水水质明显改善。
“存”即满足城区用水后,利用调蓄工程存水,增加首都水资源战略储备。两年来,北京累计向南水北调调蓄设施和密云、怀柔等水库存水2.8亿立方米。
在“补”的方面,利用南水北调向城市应急水源地及城区重点河湖补充清水约3.4亿立方米,使潮白河、怀柔等应急地下水源地回补区域地下水位回升明显,昆明湖等城区重点河湖水质目前接近地表水三类标准。
两年调水19.4亿方,可以说是南水北调工程效益全面发挥、战略作用日益凸显,对缓解水资源严重短缺、构建首都安全供水格局、水生态环境改善、城市承载力提升等都切切实实发挥了重要作用,老百姓也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稳定在地表水Ⅱ类水平”
问:“南水”水质怎么样?
孙国升:在水质保护上,北京是多措并举,一是筑牢水污染防线,在工程关键部位设置水污染突发事故防治“三道防线”,确保问题水“不入京、不入城、不入厂”。
二是与上游省市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打造南水北调水质监测网络体系,通过实验室监测、自动监测、应急移动监测等多种方式跟踪监测来水水质。同时,北京市自来水集团还在全市增设了161个供水管网终端水质监测点,覆盖居民小区3500多个,安装了水质在线监测仪500台,实现了从源头到管网用户终端全过程的水质实时监测。
第三,北京还深入研究,避免江水入京后“水土不服”。两年来,先后开展了自来水管网适应性研究、密云水库水生态适应性研究等课题。
现阶段监测及研究结果表明,自来水、密云水库、潮白河水源地的水质水生态安全。两年来,南水北调来水始终达标,稳定在地表水Ⅱ类水平,保证了“从丹江口到家门口、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安全。同时,居民用水水质确实有所改善,特别是以南水北调来水为单一水源的郭公庄水厂供水范围内,居民普遍反映水碱减少、口感变甜。
“水资源短缺仍是首都发展的主要瓶颈”
问:北京还缺不缺水?
孙国升:江水进京后,确实有效缓解了北京水资源供需紧张局面,提高了中心城及部分新城的供水安全,局部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但按照首都新的功能定位和战略布局以及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要求,南水北调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北京是资源性缺水的特大城市,从长远来看,水资源短缺仍是首都发展的主要瓶颈。
下一步,北京一方面还是要进一步强化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切实提高用水效率,加强精细化调度和管理,确保工程永续造福首都群众。同时,也要大力推进配套工程建设,尤其要加快建设服务郊区新城和乡镇的供水工程和配套水厂,推进城乡供水条件均等化。目前,通州水厂、第十水厂已基本具备供水条件,良乡、黄村两座水厂也正在紧张建设中,石景山、亦庄、门城三座水厂也即将开工。
未来,北京还将继续加强与水源区的对口协作工作,推进北京南水北调工程与区域内五大水系的连通工程,构建北京多元化外调水保障体系,并推动京津冀三地水利设施的互通和水资源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