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过节式缺工” 没有特效药
据上海《新闻晨报》报道,为了应对节后用工,餐饮、快递、中介等服务行业已经提前一个月启动员工储备机制,大量储备春节前后所需员工,“短工”则成为今年春节前后多数服务业企业用工最重要的补救措施。更有企业发红包,鼓励外地员工在上海留守过年。
每一年的春节前后,都有不少企业为用工而发愁。无论在新闻中提到的上海等长三角城市,还是珠三角城市,都同样面临这一难题。但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一问题又不能称其为“问题”,而只是自然而然的现象。毕竟,春节在中国人的文化中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回家过年更是千古不变的民俗。要改变这一自古以来的传统,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无论如何,企业要正常生产,就不能不未雨绸缪。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来减少对人力的依赖。比如如今不仅是在大规模的工厂里使用机器人生产线,连小到拉面店也有专门的“拉面机器人”。当然,这些机器人技术还有待成熟,未必可以短时间内取代人力,但这一方向无疑是可行的。另一方面,无须讳言就是必须要靠钱留人,要么提高加班工资,要么像新闻中所说广撒红包,期望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万众团圆的时刻,有的劳动者愿意加班加点,获取更高的报酬,合情合理。企业主要想一个“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两全办法,不太可能。
从更深层次来看,其实过节缺工与人口迁徙这一大背景相连。简而言之,我国的城镇化还在不断深化,目前的人口迁徙依然非常频繁,主要表现在外出务工者集中到大城市工作,在春节这样的重要节日回到老家过节。如果要让这一根本性趋势产生改变,只能让居住与工作合二为一:一方面是降低城市落户门槛,让更多异乡人可以把家人接到工作的城市来居住;另一方面则是继续推进城镇化,尤其是“就近城镇化”,让打工者不必千里迢迢到有限的几个大城市工作,而在省内甚至老家都可以找到更多工作。两种渠道,都须久久为功,持续努力,方可逐渐改观,指望短时间内让“过节式缺工”消失,并不现实。 (张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