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77%工作岗位? 机器人“表示”现在真的做不到
作者:高 博
文·本报记者 高 博
机器人包揽简单工作的同时,也减弱了社会对简单工业品和低级服务的需求。机器人实际上是不断解放着人类,让我们把天赋智力在更自由的层面更加富于效率地发挥。
自物种产生之日起,人类始终有着万种恐惧,今天又多了一种:机器人。
2016年,谷歌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引发的人工智能热潮,冲击了人们的想象力:机器人来抢人类的饭碗怎么办?
这一热潮,毋宁说是一种恐慌。许多媒体更是大呼小叫地引用牛津大学的一项预测——未来20年内,美国约47%的工作岗位有被机器人取代的风险。而“世界工厂”中国的情况更糟,面临自动化“高度风险”的工作岗位比例为77%。
77%工作将被机器人替代?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将迎失业狂潮?没那么简单。
工人不想干了,机器人才有机会
世界车间的模板——富士康近两年引入6万机器人替代工人,而且表示要加大对机器人的投资。
但这不是机器人挤走了人,而是因为招不来工。
产业网络评论者“小刀马”说,“因为现在的就业市场已经开始出现人荒了,尤其是一些苦重的行业,招人很难,能够留住人的机会也不大。这时候引入机器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富士康不断引进机器人,加大这方面的研发和投入,或许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富士康目前还有120万员工。富士康用实际行动表明,机器人不比传统的廉价劳动力便宜。新一代工人忍受不了肮脏、危险和无聊岗位,才给机器人带来了机会。
即使将来有大批工作被机器人替代,那也是因为人找到了更有意思的活儿干。
机器人大国就业率反而最高
机器人二战以后就发明了。但现在机器人普及率只有10%。因为在绝大多数工厂里,如果人全撤掉,让机器人挑大梁,工作效率并不高。工厂引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只是为了优化工艺流程,补人之疏忽。
和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类似,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三大种类为焊接、搬运、喷涂。汽车工业是用机器人的大头。别的行业用得不多。
美、德、日、韩四个汽车制造国,是工业机器人大国的榜首,而它们的就业情况在发达国家中是最好的。2015年,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平均密度为69,韩国高达531;日本与德国则仅次于韩国分别为305和301。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只有日本的七分之一左右。
由此来看,提高就业率和提高机器人普及率是并行不悖的。中国的经验也证明这一点:2005年至2014年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量年增速保持在25%,同期中国对工人的需求一直很紧迫。
几乎所有的工业机器人专家都认为,中国的机器人缺口还极大,对机器人的旺盛需求会保持十年以上。
短期看来,二者还是合作关系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不是取代工人的劳动,而是与工人分工合作。”工业机器人专家,德国库卡公司CTO埃伯哈德·克罗斯博士近期表示,25年前风靡一时的自动化制造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不能与工人互动,工人不参与生产过程和决定产品质量。而德国工业4.0模式中,机器人与工人是分工合作的关系。有的活儿是以工人为主,有的活儿是以机器人为主。
德国维尔兹堡大学机器人专家克劳斯·席林教授说:“使用机器人,是为了人和机器人合作。机器人可以搬重物,可以准确移动,但人有更好的计划和感知环境的能力,比机器人更为灵活,所以我们需要人和机器人互动,发挥各自所长。现在全球人口老龄化,想保持现在的生产规模,就必须使用机器人。”
美国公司Rethink推出的协作机器人近年很受市场欢迎,它能跟人配合操控机器、测试电路板以及干其他高精度的事儿。Rethink亚太区总经理李英豪认为,机器人不可能替代人。机器人来配合人干活更合适。工业机器人之所以几十年来发展空间有限,是因为投入非常大,而且周期长。
巨额投资在某一种工业机器人上,是为了长期使用。而除了少数行业的工序,不可能有长期一成不变的生产,因此生产专用机器人往往是划不来的。
机器人是在解放人类天赋
今年因为阿尔法狗和其他人工智能项目的出色表现,很多人开始认真考虑机器人全面替代白领工作的可能性。比如说简单编辑,案卷检索之类的事儿没必要找秘书干了。
自动化会消灭工作吗?200多年前,蒸汽机和纺织机刚发明的英国就有很多人这么认为。大批工人抱怨机器挤占了生路,于是加入卢德运动去捣毁机器。
后来这样的想法叫“卢德谬误”:“在生产中应用节省人力的技术会导致失业。”之所以叫做谬误,是因为如果此观念为真,那么现在的世界应该遍地失业,而不是百业繁荣。与卢德谬误正相反,福特汽车公司一方面用流水线生产出更多汽车,一方面付给工人高工资以购买汽车(高工资换取的是高标准的劳动)。这也是典型的现代经济:自动化技术应用导致价格下降,需求上涨和就业增加。
当然,200年来的经验未必能套用21世纪的人工智能运动。但我们仍然可以期望机器人在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改善劳动安全时,也可以创造出更多高智力和高标准的工作岗位。传统岗位的确被大量替代,但新岗位之多,补充上来绰绰有余。
何况不是每个岗位都需要机器人来提高效率。互联网著名评论人凯文·凯利说:未来那些对效率敏感的工作岗位将会被机器人替代;对效率要求不高和有创造力挑战的工作依然由人来做。
至少能够肯定一点:机器人包揽简单工作的同时,也同时减弱了社会对简单工业品和低级服务的需求。机器人实际上是不断解放着人类,让我们把天赋智力在更自由的层面更加富于效率地发挥。当流水线上的家具很容易就买得起时,付给木匠的钱比以前却多多了。如果你能提供些并非千篇一律的高级玩意儿,未来你仍然可以愉快地上班。
-链接
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机器人产业无论是数量还是技术上,都获得了飞速发展。
俄罗斯机器人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供应量的增速已经达到了17%。机器人使用密度在中国也已经达到每万人49个。而产业研究机构高工产研数据显示,2015年国产机器人产值规模达到16.4亿元,2015年需求量为6.5万台,市场占比提高至15%,产值增速达55%。
据2016年初工信部调查显示,中国涉及机器人生产及集成应用的企业达到800余家。中国机器人也出现了不少自主品牌。
2014至2015年,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近80项机器人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全国范围内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相关产业园多达42个。此后的2016年,我国机器人企业更是遍地开花。据统计,截至9月份,我国机器人企业数量增至4325家,增幅为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