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合作的暖流融化寒冰
在打造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下,中国为维护东盟共同利益承担了更多责任
在泰国首都曼谷素万那普国际机场开往市区方向的高速路沿途,矗立着一块印刷着“东盟经济共同体”标语的广告海报。东盟共同体建成即将满一周年,其中经济共同体建设取得巨大进展,为这一总人口超过6亿、国内生产总值规模达2.6万亿美元的区域带来巨大机遇,区域企业将其视作拓展市场的有利契机。
两个多月前,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的首次国事访问,选择了中国,这被不少菲律宾观察人士称为“破冰之旅”。其实,中菲关系根本没有结构性的矛盾,非要逆着大局而行的人结下的“对抗的冰”,才是一种意外。重回黄岩岛附近捕鱼的巴拉望省渔民,和靠种植芒果、香蕉为生的菲南部果农,从中菲关系转圜中直接受益。菲律宾商人被压抑的对华交往热情,也得到久违的释放。据了解,陪同杜特尔特访华的商贸代表团,原本定为150人,后在工商界人士建议下放开,代表团规模超过500人,在菲律宾历史上可谓规模空前。
“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或陆上相邻,或隔海相望。在打造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下,中国为维护东盟共同利益承担了更多责任。今年三、四月,为了缓解湄公河流域国家旱情,云南景洪水电站向湄公河下游实施应急补水。湄公河水位上升,让泰国农民的水稻种子顺利发了芽,柬埔寨上丁省的渔民不再为捕鱼发愁。泰国官员称赞中国在管理跨境水资源方面更加透明化,柬埔寨官员表示中国开闸义举令人深深敬佩。
上周末,中老铁路项目全线开工仪式在老挝琅勃拉邦省举行;明年初,中泰铁路项目曼谷至呵叻段计划开工建设,中国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可能破土动工。近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政府也就新马高铁项目签署正式双边协议,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多国铁路企业均有意竞标。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正给越来越多的国家注入发展活力。
对抗的冰,耐不住合作暖流的冲刷和融化。从发起“一带一路”倡议,到亚投行、丝路基金启动,再到引领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希望本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是笔者接触到的众多东南亚人士的共识,当中既有官员、企业家、学者,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
政治互信、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就是承载中国与东盟国家互利共赢的一池春水。杂音、噪音终将散去,搅局者注定遭遇失败,合作与发展始终是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主旋律。
(作者为本报驻泰国记者)
《 人民日报 》( 2016年12月2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