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风波快速反转 电影发展需平静心态
27日,《中国电影报》发表评论文章,引述了众多不具名的信息源点名批评豆瓣、猫眼等评分网站,称豆瓣电影评价体系的分数是人为操控的结果——它直接导致了不负责任的影评人以自己的偏见,严重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因为故意给出的差评损害了中国电影人的玻璃心,并且足以导致大批观众不去观看电影,而让票房蒙受损失。当晚《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该文,引发了人们对影视评论与电影产业的关系的讨论。与此同时,猫眼专业影评人评分也已默默下线。
28日晚间,人民日报公众号发表评论《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指出,“承认观众有‘用脚投票’的权利,也就要承认观众有‘打星评级’的权利,这都是一种选择。”“说到底,真正拿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可能是重要得多得多的问题。”几乎同一时间,电影局局长张宏森转发相关文章辟谣:“这篇文章过度‘猜想’了事实。电影局没有与豆瓣有过任何接触,也不认识豆瓣任何人”,“创作和批评是电影的一体两面,电影进步更期待评价体系实事求是。试图拒绝批评,那不是真正的电影人;而批评脱离事实,批评的作用则难以生效。”
至此,观点统一,舆论可望平息。但这场风波暴露出的一些电影人落后的市场意识还需补课。
我们推崇市场,是因为市场能给我们更多的选择的权利。人们对一部电影如何评价,看与不看,都是自己的权利,豆瓣的评价体系或许有不足,那就要促其完善。张宏森在辟谣时就说,“曾在与猫眼负责人一次交流中,探讨过‘专业评分’的话题,大家的共识是: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样本量,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与度,让专业评价更开阔,更具说服力。“不过也要看到,不是影迷往往不会专门去豆瓣看,而去豆瓣的影迷其水平不可低估,都是有判断能力的,一般的“水军”难以瞒过影迷的眼睛。一些电影从业者不去对自身制作水平反思,却意外开始了一场对于豆瓣电影评分系统以及影评人的讨伐,这是用错了力气,走错了方向。
按照这种逻辑,中国足球总是让人失望,都怪球迷骂中国足球队臭脚?中国奶粉销售不景气,都怪很多人去买外国奶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留学,都怪他们崇洋媚外?自身的原因呢?按照这种逻辑,年末电影票房不佳,应该首先批评各地环保局。您看,《长城》12月16日上映,《摆渡人》12月23日上映,这正是“十面霾伏”的时候,导致了老百姓不愿出门看电影,各地环保局治霾咋治的?岂不是严重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驴得水》、《湄公河行动》为啥票房好?那是因为它们分别在10月28日和9月30日上映,秋高气爽嘛!与其这样纠结,倒不如在电影票上印上二维码,观众看完电影,直接扫二维码给出评分。
中国电影市场,近三年的增长分别是27%、36%和创纪录的49%。2016年电影票房与口碑倒挂,17年来票房增长率最低,不足为奇。就像中国经济形势有高潮有平缓一样,都是市场的规律,市场的问题还得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