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民族团结的根通过“农牧民夜校”种植到群众心里
天山网讯(通讯员胡俊秀报道)“1963年,我的哈萨克族邻居牙和甫夫妇先后去世,家里还留下了3个半大孩子,最大的19岁,最小的14岁,没有父母的孩子很可怜,我就把他们接到了自己的家里……”近日,在青河县阿热勒托别乡阔克塔斯村“农牧民夜校”正播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阿尼帕妈妈的片段。
虽然阿尼帕的故事众所周知,但村民古丽娜看后仍说:“每次听阿尼帕妈妈讲故事,都会被感动,她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学习的动力和榜样。”阔克塔斯村开展的“民族团结我来讲”正是阿勒泰地区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农牧民夜校”的生动实践。
2016年,阿勒泰地区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政治引领功能,利用全地区553个村党组织和农牧分场全部开办的“农牧民夜校”,提出了课前5分钟讲民族团结故事、课间5分钟看民族团结视频、课后5分钟开展民族团结讨论3个“5分钟”,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夜校全课程,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阿勒泰地区的角角落落,让民族团结的思想植根在各族农牧民心中。
根据地区统一部署,各县市、各乡镇在选优配强“农牧民夜校”教师资源库的同时,建立“民族团结我来讲”乡土故事讲师库。精选地区320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道德标兵”“地区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纳入讲师库,通过他们亲身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将《真爱》《白天鹅》《伊犁河》《流着金子的河》等十余部优秀的民族团结经典影片和地县电视台及远程中心摄制成的98部具代表性的民族团结视频同政策宣讲、技能培训等影像资料一并纳入“农牧民夜校”教学资源库。借助微信朋友圈和新媒体平台,将民族团结故事和视频在农牧民群众中广为传播,使基层群众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接受民族团结教育。
开展课后民族团结大讨论,将农牧民学员按照人数划分为3-5个小组,从“民族团结我能做什么”“民族团结改变了什么”“民族团结和我们的切身联系”等论点出发,谈认识,谈体会,讲团结。
民族团结工作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为尽可能调动群众的参与性。阿勒泰地区“农牧民夜校”每周还在各民族之间开展语言互学、节日互动、喜事共享,通过树典型和一个个具体的“微活动”,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植入到每个村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