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是的,上海人不得不习惯了这些事
【新民网.最新报道】又是一年迎新时,过去一年到头才有机会做的事情,现在轻易便能做到了。而一些原本的“标配”习俗,大家也与时俱进玩起了新花样。“再见”2016,在上海的你习惯这些事情了吗:
习惯01禁放烟花爆竹
“这个好!真的好!我们都习惯禁燃新政了!”阳光明媚的午后,一位戴着专用防霾口罩的阿姨这样激动地表示。
“现在过节的时候,我们都习惯睡上安稳觉的感觉,我觉得禁燃,是我最大最大的愿望。 ”
“现在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弄个中国结,出个门旅个游我觉得就是最好的迎新方式。”
小时候,迎新是每年才能买的那一件新衣,是炉灶边一只只热乎喷香的蛋饺,是跟在哥哥姐姐后头放炮仗。迎新, 就是吃好、穿好、玩好,做一整套的“开心事”,哪怕每年都一样,也乐此不疲。童年时代对“迎新”的快乐记忆 ,成为我们这些“旧习惯”的全部感受。
以前,我们期盼着迎新穿上新衣服,敞开吃肉很幸福,能睡懒觉超舒服。如今,伴随物质生活富足了,“幸福阈值 ”升高了。放下过去,拥抱改变,一些过去“标配”习俗,于时代的更迭中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玩法 ”。而与之相对的是,我们拥抱蓝天阳光与文明。
的确,或许在下一代眼中,“迎新”就应该下馆子吃饭,去国外游玩。至于烟花爆竹,早已成为记忆中的历史画面 了……
习惯02“老年卡”换“敬老卡”
从今年5月1日起,上海市年满65周岁以上的户籍老人将通过“上海市敬老卡”享受每月不低于75元的老年综合津贴,而“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的政策也随之取消。6月25日起,原社保卡副卡(敬老服务专用)停止使用。
“今年的调整特别好,原来我们这个年龄段的老人享受不到什么,现在每个月有75块钱,这说明政府想到了我们,感受到了实际的关心。”
“现在出门都用公交卡了,本来一个月就没出去几次,每个月150元比起原本坐车的开销,只多不少。”
“什么都没现金直接,票子发到卡里,真金白银特别贴心”。
在静安别墅,记者遇到了一位86岁的老太,头发花白的她接受采访时表示,“难般坐几次地铁,老年津贴主要都用在了‘吃’上,”她指指自己,
“我们老年人又不要穿的好看,就吃点好的,用发的钱‘改善伙食’不要太惬意哦。”
另一位爷叔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我就配药会坐公交和地铁,现在发了钱,打的我也舍得了,来回方便,每个月的结余买买小菜,吃光用光,不要太实惠!”
不少老年朋友们都对今年的这项改革十分认可,体现了政府对老年人权益的尊重,是一桩“惠民”的大实事。
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从上海市民政局获悉,截止至11月30日,共办理老年卡逾300万张,老年综合津贴发放严格按照《上海市老年综合津贴发放管理办法》执行,政策推进平稳。
习惯03控烟时代
10月25日起,铁路上海站、上海虹桥站、上海南站候车大厅内的吸烟室悉数撤除,站厅内也不会摆放任何形式的吸烟器具。10月30日零时起,上海两大机场航站楼内也将全面禁烟。而根据11月11日通过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规定,上海即将迎来“室内全禁”的“最严”控烟时代。
“‘二手烟’人人喊打,至少现在机场和火车站我肯定不在室内抽烟了,吸烟室不也都撤了嘛,这样也死心了,不让抽也是好事,我服!”
“不好意思啊,明年听说室外也不能随便抽了,这是好事,我支持。”
“以前火车站内没有禁烟的时候,大家在里面有些肆无忌惮,现在规定明确了,反倒让我死心,你不抽我不抽自然而然大家都‘屏住’了。”
“我是一个老烟枪了,但是现在如果坐飞机,干脆就到外面吸好进去,爱人也说这个规定好,她平时管不了我,但这个把我‘制住了’。”
“我上一份工作就是因为同事抽烟忍受不了辞职的!”
“上海今年的这个规定绝对是太接地气了,只是违规罚款力度不够,50-200元还不能让烟民记住,期待更加严格的执行与后续改进。”
同样观点的市民不在少数,一位女士坦言,“男朋友不肯戒烟,但是这次的规定就是对他最好的劝诫,让你抽烟呀,你就‘寸步难行’!”她也向记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室外场地禁烟点在这次的条例中虽然明确了六类,但更希望进一步的加大范围,争取做到‘有人’的地方就没人抽烟。”
习惯04共享单车
从诞生之初,共享单车就被施以很大的关注。最早是长得别致的小红车摩拜单车,树立了诸多行业标杆。之后滴滴出行投资ofo单车又让这主打校园市场的小黄车受到很大关注。差不多同时,蓝色的小鸣单车,永久孵化的优拜单车轮番出现,让这个市场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但随着产业的“野蛮生长”,关于城市管理新难题的大讨论随之而来。共享单车屡见报端——有人在禁骑道路骑车,遇到警察检查,选择拍拍屁股锁车走人,违法成本低让人们有恃无恐。有人肆意破坏车辆,将单车丢入江中,或是喷漆破坏。有人将共享单车骑进自家小区,让后来者拿着APP怎么也找不到车。种种突发状况,让共享规则一再升级。另外,大量投放共享自行车,占用公共停车位等声音也开始出现。骑车人的方便是否一定要与“添麻烦”划上等号?这也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在此前进行的一场城市交通研讨会中,有学者认为:“2016年是智能共享单车发展的元年”,世界上第一辆智能无桩自行车就诞生在中国,而不是硅谷也不是伦敦,这是中国创新的意义,将前沿的移动互联网科技与中国擅长的制造业结合在一起,而且也是B2C分享经济模式的代表-----企业拥有一个产品,但不是卖给用户,而是让这个产品不断的周转,大家共享。
一个全新的业态,从诞生到成熟,需要经历各式各样的“试金石”。在各方目光注视中,12月中旬,摩拜单车在上海宣布,第十万辆单车投放。让自行车回归城市,已经不是单纯的一句口号。共享单车能走多远,消费者也将用脚投票。
习惯05交通大整治
“交通真的好很多了,我们都习惯整治了,对于每个人的安全都照顾到了!”
“我觉得道路比以前更安全更干净了,以前我们担心大货车拐弯,担心电瓶车乱行乱骑,但现在每个路口都有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工具,我们都习惯见怪不怪了。”
“交通真的好多了,我举双手欢迎,真的习惯这种更好的环境,现在道路没有那么堵了!”
每一起事故背后,都有交通违法存在。很多事故中,生命的消逝,家庭的破碎,起因竟然只是一些看似极不起眼的“轻微”违法,那种巨大的反差,不仅让人心痛,也让人震撼。
本月,一辆校车与一辆停在路边的长臂工程车发生事故,造成多名学生送医,所幸均无大碍 。
今年6月,长江西路江杨南路口,一辆工程车右转未避让同向直行的助动车,沉重的车轮碾碎了生命。右转车辆应主动避让直行车辆,这是交通法的规定。但如果交警据此开出罚单,罚200元、记3分,可能很多人不服气,认为小题大作。实际上,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违法,给他人家庭带去永远无法弥合的创伤。
今年5月,一辆公交车与电瓶车在桃林路羽山路发生事故,一名坐在电瓶车后的8岁女童不幸身亡。
同样是在5月,一名年轻的快递小哥骑着助动车强行变道,把一名正常骑车的女士带倒,粉碎性骨折。在行人的谴责声中,这名快递小哥冲出20米后,淡定停车,整理了摇摇欲坠的货物箱后,平静驶离现场。一位事故家属曾经对着交警痛哭流涕,表示支持交警部门的大整治,“我们支持严管,还要更严。”
违法变道了,运气好警察没看到,但电子眼必然看到;超载超限了,市民没有报警,但机器必然报警;违法鸣号了,路口没有交警,但声呐必然锁定。
一项一项的“黑科技”新技术,一次一次的违法行为处罚,无不表明着违法有代价,打破规则,必然受到惩罚。这种以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立身的城市素养,必将成为上海这座城市最可贵的软实力。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行动造就习惯,习惯造就气质,气质带来改变。过去,我们用不经意间的点滴改变,造就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形象。未来,更多的改变还会发生,更多的习惯还会沉淀,而这座朝气蓬勃的城市,必将变得更美好~
策划:吴强 徐咏 徐轶汝
文稿: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 戴天骄 萧君玮 董怡虹
视频:李永生 蔡黄浩
编辑:宋祖礼
(文中部分配图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