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援疆全力助推昌吉州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自2014年以来,福建省对口支援新疆前方指挥部牢牢把要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突出“就业、教育、人才”工作,加大人才援疆力度, 坚持“输血”性支援与“造血”性支援相结合,落实结对帮扶责任,加强学习交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这就是福建援疆工作的重点和特色。简单地说,可以用25个字来概括:“目标是稳定,重点是民生,特色是“造血”,机制是结对,关键是团结”。
具体地说:“就是围绕社会稳定总目标,重点改善民生,搞好“输血”性支援。坚持援疆资金80%以上用于急需民生项目,我们把建好项目作为做好“输血”性援疆工作、改善民生的最基本要求抓实抓好。我们这批援疆干部跨越“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五年计划,共实施援疆项目193个,总投资47.86亿元,使用援疆资金8.77亿元,重中之重是建好兴牧定居工程、富民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和教育文化等基层民生项目。这些项目使用援疆资金(14.72亿元)占援疆资金总量的92%,共建设兴牧定居房6000套、富民安居房6.87万套,使牧民告别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进了几代人都不敢想象的坚固敞亮又有暖气的定居房中,改善了近4万人牧民、30万人农民的居住环境,并通过促进就业,使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提高,三年间提高了3857元/人,让各族群众有获得感。
特色就是加大人才援疆、教育援疆、产业援疆、科技援疆、人才培训学习交流力度,搞好“造血”性支援,实施“三个双一百人才支援培养”和“人才培训学习交流”、“结对帮扶认亲”、“组团式教育援疆”等四个特色工程。
*经验之一:*做好人才援疆工作。福建省委、省政府把人才援疆作为增强受援地“造血”功能的重要举措,自加压力地实施了“三个双一百人才支援培养”特色工程。福建每年选派百名教师、百名医生、百名农业技术人员到昌吉州开展支教支医支农工作,每年接受昌吉州各百名的教师、医生、农技人员到福建挂职培训。援疆教师开设支教课程40门、班级216个、培养学生一万多人;援疆医生接诊患者17.6万人次、开展手术5068台次、应用新技术153项,填补昌吉州医疗技术空白90项,其中填补自治区医疗技术空白3项;开展义诊260次,下乡医生1140人次,服务群众5260人次,赠送药品器械110多万元;援疆农技专家开展科技培训,人才培养工作,引进测土配方施肥,对虾养殖,食用菌栽培等新技术、新品种,开展高产优质牧草栽培养殖试验,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业信息化工作,推动了我州农业和畜牧业发展。
*经验之二:*实施“人才培训学习交流”特色工程。重点加强对教育、卫生、农业系统的人才支援培养和各类人才的培训与交流。三年来,福建共选派了827名干部人才到新疆工作,福建援疆专家在昌吉州培训各类人才3.66万人次,接收昌吉州到我省培训交流的干部人才、先进个人、劳动模范、基层骨干、爱国宗教人士11038人次,既培养了人才,又加强了交流,促进了团结,一举三得。
*经验之三:*开展“结对帮扶认亲”活动。积极发动社会捐资1.1亿元,用于计划外援疆项目建设和扶贫助学,扶危济困;实行地市与县市,部门与部门,医院与医院,学校与学校,干部与群众结对子;179名援疆干部人才共结对帮扶认亲,挂钩贫困家庭、贫困学生494户,对每个贫困对象每年帮扶资金不少于2000元,帮扶资金总额300万元以上,省总工会捐资1500万元,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各捐赠超过500万元,其他各地市、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也踊跃捐资用于“结对帮扶”,福州市捐资400万元设立“榕树助学金”用于帮扶贫困学生,泉州市捐资400万元设立“泉昌情救助基金”用于帮扶危急困难群众,漳州籍澳门同胞刘金捐资100万元设立“文源爱心基金”用于扶贫助学。
*经验之四:*探索实施“组团式教育援疆”模式。在吉木萨尔县一中开办“厦门援疆班”,带动了学校教学的比学赶超,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成为该校的品牌。
*经验之五:*抓好产业援疆工作。我们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把产业发展作为促进就业,增强受援地“造血”功能的最基础工程来抓。我们这批援疆干部共协助招商引资引进产业项目32个,总投资237亿元,已开工项目29个,完成投资210.5亿元,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经验之六:*加大科技援疆力度。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引进厦门大学与昌吉学院、特变电工、中泰化学合作,在昌吉州设立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工程中心”、“化工联合研究院”,推进设立“院士工作站”,努力推动新疆煤电煤化工等战略性产业发展。
我们真情大爱开展支援工作,促进就业和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了总目标。(冉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