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这一年 驻台记者看台湾
2016年正悄然与我们告别,台湾这一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大事,正如2016年海峡两岸年度汉字“变”所呈现的,人为事故、自然灾害、政治变动贯穿了2016年台湾的时间轴。新华网邀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海峡导报等媒体的驻台记者,选取他们驻点采访期间经历的重要事件,以第一现场的视角,带我们回顾这并不不平静的2016。
火烧车事件:为什么又是大陆游客
人民日报驻台记者 王尧
浓烟、烈焰、机场高速上燃烧的旅游大巴……2016年台湾记忆之“最惨痛”非火烧车事件莫属。7月19日中午1点,当那辆起火的大巴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驻台记者的心悬了起来,微信群里开始祈祷:千万……不要……。然而,事实就是这么残酷,这辆无人生还的大巴,满载的是来自大陆辽宁的游客,有合家出游的幸福家庭,有新婚的情侣,还有花骨朵般的学龄儿童,24个鲜活的生命,在回家前的最后一刻,命丧火窟。
为什么又是大陆游客?事故刚发生时,新闻报道聚焦台湾旅游安全以及火烧车事件对台湾旅游业的影响。开放赴台游8年,11起与大陆游客有关的旅游事故,83死100多人伤,事故原因一再刷新人们的想象力。当然,再有想象力的人,当时也没想到,在事故遇难者家属离台之后,剧情一路反转,事件最终被定性为司机蓄意谋杀,且因司机死亡以不起诉处理。
那些天,驻台记者顶着烈日往返于事故现场、殡仪馆和市区,恪尽职守报道新闻,但基本没有打扰悲痛中的家属。7月26日,遇难者的头七、公祭,大陆驻台机构自发参加,大陆驻台媒体也全员出席,并以驻台记者联谊会的名义致送花篮,鞠躬致意,希望逝者安息,也希望远道而来的遇难者家属,在这个留给他们痛苦记忆的小岛,感受到自家人的温暖。
与自家人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进党政府的“冷血”。事故发生后,蔡英文“公事公办”的措词、毫无同胞之情的表态,连台湾媒体也看不下去愤而发声:“蔡当局竟然企图想借大陆游客的不幸事件,逼迫大陆官方恢复两岸官方沟通协商机制,这种只有政治算计,全无人道悲悯的态度,能不让大陆民众愤怒、台湾人羞耻吗?”
火烧车事件后,有自省的台湾人说,“无论最后的真相多么难堪,我们都无法回避。”愿逝者安息。
也谈火烧车:无法忘却的伤痛
新华社驻台记者 刘刚
陆客环岛团火烧车酿26死,罹难陆客的家属21日下午搭机抵台,有家属不断掩面哭泣。图片来源 互联网
驻点期间,我印象最深刻的肯定是“7·19”火烧车事故。至今我都能很清晰地记得,那本是一个宁静祥和的午后。下午1点多,吃完午饭正回驻地的路上,一条推送到手机的新闻打破了这份宁静:有游览车在行驶到台湾高速公路2号桃园机场联络道西向约3公里处时,撞上护栏起火,车上有人员伤亡。
接下来的十几分钟,完全是出于职业本能的操作:核实消息,电话口述快讯给编辑部,联系正在别处采访的驻点同事火速赶往事故现场或相关部门……
也就是这短短十几分钟之内,各种消息纷至沓来并逐渐清晰:车上的人可能都没逃出来、车上大概有二三十人、车上载的是大陆旅行团……核实、记录这些片段的同时,我的心也一次次被揪紧。
这并非我第一次在台湾遇到重大人员伤亡事故,澎湖空难、高雄气爆、火烧车,每一次类似的采访报道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及时、准确、客观真实地记录和报道灾难,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但面对惨烈的事故现场和失去亲人的伤痛,落笔时真的是如握千钧。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我们几乎驻扎在了桃园。机场、殡仪馆、地检署,每天几乎就是这三点一线,采访匆匆赶来的遇难者家属和工作组、报道祭典仪式、追踪事故原因调查。每天深夜,当完成了一天的报道任务回到驻地,除去疲劳,更多的是无法抑制的心痛。
关于火烧车事故的报道,几乎贯穿了我们此次驻点全过程。除了事故调查部门的例行通告之外,每隔两三天我们就会追问一次调查进程。当越来越多的证据都指向人祸和疏失时,台当局的种种作为让我们在心痛之余,更感心寒。比如,事件发生后,台当局领导人在丧生的台籍导游郑焜文公祭中,致送一幅“典范长昭”挽联,但在罹难大陆游客“头七”公祭中,却未有任何表示。在媒体对旅游安全管理一片质疑声中,却没有一位负责人因此引咎辞职。
一把火,带来的不仅仅是伤痛,也烧出了岛内旅游安全漏洞,烧出了台当局的冷漠和对大陆的疏离,重创两岸民间互信。事实上,也就是在火烧车事故之后,本就低迷的大陆赴台旅游呈断崖式下滑,迄今仍未见好转。
复兴航空解散——两岸冰冻效应的冰山一角
中新社驻台记者 路梅
12月2日,在台北松山机场,一名工作人员从复兴航空已停用的柜台前经过。 12月1日,台湾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已核定正式收回复兴航空的航权,预计需要2至3周的时间完成航权的分配。复兴航空是台湾岛内第三大航空公司,11月22日突然宣布解散。 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2015年2月,我在台湾驻点采访期间,就在那看上去风调雨顺的日子里,却惊传台湾复兴航空公司客机坠入基隆河的空难。风和日丽的台北,从那一天开始突然连续地凄风苦雨,我守在基隆河泥泞的和地上冻得瑟瑟发抖,拍摄打捞救援照片。随后,就整天在基隆河、殡仪馆与民航局之间来回跑新闻。看着一具具罹难者遗体被寻获、包裹着白色的被单被运送到岸边,想着这其中大部分是大陆游客,高高兴兴来旅游,最后一天要回家了,行程却在归途中戛然而止,与亲人永隔,心中酸楚不已。
2016年11月,我再次到台湾驻点。此时距台湾政党轮替已近半年时间,竟然又和复兴航空公司的新闻有了交集,这一次,是它解散的消息。复兴航空经营不善、管理混乱。在2015年基隆河空难之前一年,还有一架客机在澎湖坠毁。随后,复兴航空陷入财务困境,虽然在宣布公司解散的记者会上,总经理林明升声称公司并未发生财务危机,但他也坦承如果此时不解散,未来的半年到一年之内也必然面临破产。
如果说两次空难的巨额赔偿令复兴航空举步维艰,2016年5月20日民进党当局上台执政后,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关系陷入冰点,赴台大陆游客急剧减少,很可能就是压垮这家已有50多年历史的台湾航空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
实际上,复兴航空的解散,只是两岸关系冰冻对台湾所带来影响的冰山一角。而更令人心寒的是,复兴航空的空难,竟然只是多起大陆游客在台湾殒命的多起事故中的一个。在今年7月,陆客乘坐的游览车发生恶意纵火的火烧车事件,造成26人死亡,给大陆民众心中投下又一道阴影。大陆游客的骤减,令台湾观光业者叫苦不迭,从游览车到宾馆,从旅游景点到特产商店,从餐饮到娱乐,波及范围甚广。
台湾之所以受到大陆游客的喜爱,除了语言相通、民风淳朴,更重要的是因为大陆民众出于对台湾同胞的骨肉亲情,所产生出的天然亲切感,有人说“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然而这一年来,这句话逐渐变了味道,甚至还有人说“台湾最美的风景是杀人”、“台湾最美的风景是骗人”,话虽不免偏颇,却与台湾当局对大陆采取抗拒和敌意的态度及举措不无关系。原本对台湾有着美好印象或是憧憬的大陆民众,忽然发现台湾似乎有点不那么友善与美妙了。
台湾当局总喜欢拿台湾的民意说话,大陆13亿民众,也是有民意的。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谋求民众福祉,是大陆的民意。台湾有句话叫“用脚投票”,大陆游客也是“用脚投票”,对现在的台湾当局投出了不信任票。而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众福祉,操弄意识形态和敌对思维,也终将为台湾民意所反对。
两岸分隔近一甲子之后,在“九二共识”的政治互信基础上重启全面交流,两岸民众在多年的往来互动中,逐渐加深了解,建立起深厚的情谊,亦从中获得和平红利。如今,经过8年积累的和平红利正在因为两岸丧失了政治互信而逐渐殆尽,这不是两岸民众希望看到的,也绝非主流民意。孙中山先生说过,“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希望台湾当局能够顺应历史潮流,顺应两岸民众对于和平与幸福生活的追求,真正为民众谋福祉。
大转折中的小事情——一位台湾司机“朋友圈”的改变
海峡导报台海新闻中心驻台记者 燕子
台湾这一年一言难尽,驻点期间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一件很小的事。
5.20前夕,即将上任的蔡英文团队对“九二共识”态度不明,导致台湾观光业界对陆客赴台游的前景深深忧虑。我与其他驻台媒体同仁一起,约了台湾旅行商业同业公会总会发言人李奇岳做采访。
采访当天,我们在路边拦了一辆计程车赶赴约好的地点。搭乘的计程车很整洁,司机老蒲也很热情。与台北大多数计程车司机一样,他是一位退休之后开计程车的中年人。
下车前,老蒲腼腆地问:“请问是来台湾观光的陆客吗?去的时候去机场是否需要包车?”看我们对包他的车颇感兴趣,老蒲立刻递上了自己的名片,我们这才明白他的身份。原来他除了开“小黄”,还有一台七人座的休旅车,做的就是陆客包车生意。“我那台车很棒,才跑了不到500公里。”老蒲介绍,自己算是刚加入自由行包车这个行当,新购置的休旅车当时刚接待过一波陆客。
对于陆客包车的前景,老蒲原本充满期待。
下车时,我与老蒲互相加了微信。随后的几个月,不时能看到他发的朋友圈,但内容的变化却让人开心不起来。包车陆客的观光留影一开始频繁出现,然后渐渐变少;老蒲关注的事情,也从推广自己的休旅车,变成感叹台湾观光的困境;再后来,他的朋友圈就很少再发新内容了。
我经常想起那一天的采访。想起司机老蒲诚恳微笑着的脸,也想起发言人李奇岳对台湾观光“惨业”表现出的焦灼。老蒲的期待后来很快落空,他的忧虑最终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