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材整幺蛾子改霍去病、卫青,微博上复旦姚大力教授躺枪……_风闻
萨拉力曼-233332017-12-17 19:23
试水贴……没想到,几天不来观网,居然悄无声息地整出了这么个玩意儿;看大家吐槽得欢,也来试试看。
今天打开网站,看到观网前天发了条新闻《霍去病卫青被请出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社:挪至高中教材 已决定补充》。既然已经错过了大家讨论的热闹期,个么我就开个贴来说说这事。
其实,前几天在微博看到友邻默默发了一条“同情姚大力老师”,当时一脸懵逼,咦,姚大力老师居然要红?随便搜了下,原来是有网友把姚大力老师曾经的某段演讲挖出来,接着就和改教材这事联系上了,大有“罪魁祸首”在此的意思了。
(本帖不着力普及“姚大力”是谁了,复旦历史系教授,反正有兴趣的自己去百度一下就行。)
起因是:
“2017年新版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较旧版删除了“汉匈战争”一节,卫青、霍去病、王昭君从历史教科书中消失。”
这事儿在网上闹起来后,人教社架不住一片批判,又出来回应,翻译一下回应的大意是,哎呀,我们的本意是初中教材中删掉,但放高中教材了;不过呢,鉴于大家反对,我们决定再重新补充。
而微博对这事不买账的地方是众人挂出姚大力老师的演讲文章,指证删汉匈战争的“源头凶手”找到了。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学历史的人要为不学历史的人做什么》,**为了避免标题歧义,我自己先给他加个注:“学历史”的意思应该是个狭义的指称,指接受过专门的史学训练的人。
随手截几个微博搜索结果,以下截图不针对谁,微博搜索“姚大力”,结果显示排前几位的内容。
一开始看到截图选摘的话时,读着云里雾里,不知道这话的上下文是啥意思。等到点开链接读完全文以后才明白姚大力老师的原意,内心为姚老师“喊冤”。
首先,截图中显示是姚大力这篇演讲是今年9月27日由“明清史研究”(现微信名改为“历史研习社”)发布在其微信号上;据该微信号称,这篇文章是根据姚大力在《汉武帝的三张面孔》这本书的研讨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其次,网友“断章取义”,去掉前后文,摘取片段,指责删教材的“罪魁祸首”是因为类似姚大力这样的发言,接着在全网群起而攻之,实在不妥。如果真的要批判也该说明全文意思,何况这文章还不长(都没批判文章长),贴一下也不费时间。
(补链接:http://mp.weixin.qq.com/s/uG-pFx6PcNaXK7zFOfa1ZA,有友邻说图片看不清,试试点击图片,有没有大图显示,)
(姚大力老师全文,截图来自“历史研习社”微信号)
呃,给大家画一下文章重点吧……
姚大力原文中提到,如今历史学家想还原历史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尽力做到三个“历史还原”:
一,还原那个时代的人对那个时代的感受;
二,还原到一个宏观的历史途径(这点主要针对史学工作本身);
三,还原到史实层面,这个史实更多的是指“常识”。我们如今能看到的历史(主要是大众史学),大多是简单的、单线的,基于某些框架“处理”过的,那么这样的“历史”是不全面的、存在偏见的,对于阅读历史的普通读者来说,如果只是简单接受这一种说法,而没有经过其他历史读物的补充,或是没有自己的反思,那么就极有可能对这个时代、这段历史存在误解。
姚大力在第三点中提到“汉匈战争”,而正是这点被大家拿出来批了……
其实他的原意是,在讲到“汉匈战争”时,大众史学中总是特别强调西汉的正义性,而从当时的生存环境等方面来讲,匈奴往内陆推进有其原因,要全面地解读汉匈战争,就应该注重对汉匈双方的描述,而非简单地站在汉朝统治者角度来看。
不过,在我看来,姚大力的这三点还原其实是说给史学工作者听的。作为史学工作者,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应该写出绝大部分阅读者能读的、具备可读性的东西。换句话说,象牙塔中的史学和大众史学不就是相通的吗?
但如今存在的遗憾是,史学工作者在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中没有做到尽职尽责,也没有为大众史学(历史科普)作出该有的贡献,放弃了“历史科普”这片阵地(当然这个放弃的原因并非单一)。这是史学工作者应该反思的。
再者,姚大力讲的“三还原”中,第一点和第三点实际上是互相呼应的。
比如,在第一个“还原”中,姚大力举了《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为例,这本书选取了司马迁、班固、司马光,这三位不同时代的史学家在他们的代表著作中是如何记载汉武帝的呢?在《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中对汉武帝时期重大事件的定性恰恰是非常不同的。
不同的原因是三部书是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叙述话语而写成的,他们基于个人所处环境对汉武盛世的评价便有所不同,那反过来其实也是折射了他们所处的不同时代的特点。不过,这也并非等于“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强调了同时代、不同时代对一个时代的感受。
这也恰好说明我们后世如何更好地去了解一段历史或某个历史事件。毕竟,真正的历史从来不是按照线性单一地进行,历史发展也没有确切的规律让我们借以推算。
(当然我并不是推销说这本书写得有多好,而是说这样的探讨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我推荐大家静下心来仔细读一读姚大力的这段演讲,好的历史学著作其实是不分“象牙塔”或“大众”,它应该是为人所普遍接受和阅读的,不仅是对不断更一步接近历史真相的探索,也应该是对历史的一种理解(非谅解)。同理,在中小学和高校,这样的历史学教育才是“回归常识”的。
当然,我知道,要达到这种状态非常困难,但无论是史学工作者还是中小学历史教学者,这都应该是自己为之奋斗和追求的目标。
另外,还在观网新闻里面注意到一点是,举了“岳飞”的例子。其实,这个例子放在这里恰恰是不妥当的,就问一个问题吧,你有想过为什么现在宣传岳飞是“民族英雄”是不合适的么?
就像在观网讨论历史话题时到处可见的大汉族主义了,你们说这是宣传口愿意看到的么……
不久前观网发了一篇讨论民族服装的,写到旗袍,评论区一片满汉之争。还有不少评论责怪小编删帖,奇了怪了,怎么不想想你那种皇汉主义,观网能给你放出来?
还有了,评论也别提袁鹏飞了,相信即使是被众网友批判的姚大力老师,也是看不起袁腾飞之流的……
至于教材改革本身,以后有空专门开个贴讲讲那些年“坑爹”的教改吧,唉,这贴子太长,懒得写下去了。这教改最关键的问题还真不是“屁股”的问题。
当然,此前初中教材删去“汉匈战争”这件事本身,我也是看不懂这操作的逻辑……
PS:有读者朋友在留言中提醒了一下“一带一路”,嗯,这样一讲,逻辑倒也是通顺了。毕竟为了配合政策宣传,这种打打杀杀的不符合氛围营造。
那么,按照这道理,不正是恰恰说明姚大力老师所讲的史学“三还原”在如今的史学教育中非常重要?
而且,我更不能理解教材编写组的脑回路了,要配合宣传,不是更应该认真写写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丝绸之路”吗?也不反思一下,现在教材里面“丝绸之路”的内容能看么?而不是删掉“汉匈战争”这样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况且在中学历史课上,这类古代战争也通常会被放在民族融合的角度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