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易中天品三国_风闻
明明2018-2017-12-17 12:30
以前看《易中天品三国》,发现易大师对曹操情有独钟,对诸葛却颇有微词,有点诧异。最近又仔细从头看了一次,原来大师早有伏笔了,在第一集最后,他说以后将跟大家“笑谈三国”,甚至还有一句,“历史就是故事”,将从历史,文学,民间(个人)三种角度品读三国。首先笑谈,我理解其一是他的解读风格,很幽默风趣,的确易大师讲的三国是百家讲坛里面最让人看的津津有味,52集这么大型讲座也不会觉得无聊,并且着实让百家讲坛火了一把也是《易中天品三国》带起来的;其二也就是说明他并不会单纯以严谨的历史角度来品读三国,这其中会带入大量他自己的角度去分析,所谓笑谈也就是胡侃乱谈罢了。所以看懂了这几句,对他之后的很多惊人言论就不会奇怪了。
要想讲好三国不容易,易大师肯定心中有数,这样脍炙人口的一段历史,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三国,都有根深蒂固的人物形象,想吸引眼球就得创新,所以易大师就采用了颠覆人物形象引起争议的方式来解读三国,这就是捧曹贬诸葛的方式,当然这样也是很冒险的,不过他成功了。
仔细看下来只要有诸葛的内容,易大师基本采用先扬后抑的风格,就是先说其如何英明神武,然后突然话锋一转,开始引经据典狠狠踩上一脚。对易大师这种风格,开始还感觉新鲜,以为他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但是仔细看下来,发现根本就是为了贬低而贬低,他引用的史书,只要符合他的观点就拿来用,如果相悖,哪怕是《三国志》也可以否定,这就太离谱了。对于《三国志》,他开始也说了,陈寿治学严谨,凡是他觉得可疑 没有确切依据的材料,宁可不用。这也是史学界公认的观点。因此《三国志》才作为正史《二十四史》之一流传下来,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其他一些三国方面的史书只能作为杂史佐证而已。
在三顾茅庐一集里,易大师对三顾之说展开了精彩的分析,说这个三顾,虽然《出师表》跟《三国志》都有记载,但是在裴注引用的《魏略》跟《九州春秋》却有相反说法,后两者都说是诸葛毛遂自荐。本来三顾或者自荐都无所谓,主要还是看真实本领,如果其人没有真才实学,八十顾也白搭,只不过三顾这桥段被文学艺术作品演绎的非常精彩,也是诸葛出山的第一步,所以易大师就揪住这些史书的不同记载大做文章,开始了他踩诸葛的精彩表演。这里我大略看了下《魏略》跟《九州春秋》的说明,这两部书的可靠性有几分先不说,就说他们的作者,《魏略》的作者系魏朝郎中鱼豢,也就是说他是魏国的在职官员。而《九州春秋》作者司马彪是司马懿侄孙,就是司马懿六弟的孙子。请问这种身份能做到公正客观的评价当时与之为敌的蜀国丞相吗,连陈寿后期做了晋朝官员,对司马氏的列传都有所忌讳!《三国志》对其事的记载是“凡三往,乃见”,而易大师搬出《魏略》跟《九州春秋》后,甚至说出“我们可以否定《三国志》”,也是醉了,然而《出师表》他再也不好意思否定了,最后只能强行解释了一波,说两种可能都存在,,好吧,你高兴就好。
刘禅是个什么人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我对这人的评价就是无智无德无义。重用小人黄皓,姜维让早作防御却听信黄皓之言不从,导致邓艾偷袭成功,将蜀汉基业毁于一旦是为无智;姜维还引兵在外抵抗之时居然不战而降是无德;不给辛劳辅佐蜀汉的诸葛丞相立庙,不为救命之恩的赵云追谥是为不义。这种人,易大师的意见却是诸葛辅佐刘禅的时候,刘禅表面尊重,实际却感觉像傀儡心中不爽,看了《出师表》很多先帝云云,感觉诸葛借着老子教训自己,所以诸葛身后不许百官迎丧吊孝在先,禁止为丞相立庙祭祀在后,甚至民间祭祀都不允许,我想说这不是正说明刘禅就是个十足的混蛋么,这种人对丞相不爽有什么奇怪?他要是认真尊重丞相,跟丞相好好学习治国之道,对丞相的教诲深以为然,他就不是昏君了,他就成了明君良才了,蜀国就真的不会那么早灭了!刘禅要是精明强干聪明睿智丞相还用那么辛劳吗,为了拿刘禅来踩诸葛,甚至把这种人都强行洗白了一波,也是强。
最为明显的故意贬低丞相的就是屡次说到的三国之中蜀国先灭亡。易大师踩人还是很有技巧的,不会上来就乱喷一通,而是巧妙的先扬后抑,先夸上天,再让你自由落体。在51集百年孤独里面,他又一次提到蜀国先灭,在这之前大量铺垫,说诸葛是伟大的,说他治理蜀国是三国中治理的最好的,是依法治国,真正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并引用陈寿的点评: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浸弱,风化肃然也。翻译过来就是官员中没有贪污腐败的,人人奋发向上,治安良好,没人以势欺人,没有黑社会,社会风气正气干净,啊,看到这里都快哭了,这种社会不就是人人向往的天堂,理想中的乌托邦吗?跟某些社会比简直就是天堂地狱之别啊。。原来咱们古代居然真有这种社会啊。。。然而别急,易大师不会忘了初衷(贬诸葛),而且人家在本集开头就提到了,自从发布了“三顾有假论”后,遭到了很多人的痛骂,所以我坚信这一集他肯定会变本加厉的踩几脚,反正被骂了,豁出去了。果然他话锋一转开始说正因为治理的如此之好,所以蜀国先灭,搞得好像蜀国灭亡是丞相导致的一样。这里先不提他的论调,先说一下三国归宿,蜀汉亡于263年,曹魏亡于266年,东吴亡于280年,从时间看的确蜀国先灭。从实质呢,发生于249年的“高平陵事变”被易大师你吃了吗(这个事关三国归晋开端的历史事件易大师似乎52集中只字未提),从“高平陵事件”后,政归司马氏,之后的曹魏皇帝被司马氏随意废立(曹芳 曹奂),肆意杀戮(曹髦),其后曹芳跟曹髦连皇帝谥号都没得到。那您一直反复强调蜀汉先亡,那您一定认为这个时候曹魏正其乐融融团结一心繁荣发展呢是吧,除了曹魏,江东这边也很热闹,这里连易大师都讲到了,孙权晚年昏聩,先是冷落张昭,逼死陆逊,对自己儿子也开了杀戒,七个儿子,老大老二早年病死,老三孙和先被立为太子又被废,后期被权臣所杀,老四鲁王被孙权赐死,老五孙奋及五个儿子被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所杀,也是惨,老六孙休算善终,还当了几年皇帝,不过他刚死,其皇后跟太子就被孙皓所杀,老七孙亮是孙权后第二任皇帝,但是先是被权臣孙綝所废,随后被杀,终年才18岁。儿子这样,公主们也没消停,长公主孙鲁班被流放,朱公主孙鲁育遭亲姐诬害,被孙峻杀死,其夫朱据跟两个儿子也获罪被杀,这期间宣太子孙登之子孙英也被权臣孙峻杀死。东吴后期的两大权臣诸葛恪跟孙峻也先后被杀,基本上孙权252年死后,东吴就乱成一锅粥了。用易大师的论调来说,诸葛亮依法治国得罪了士族地主阶级,所以政权不稳,这些曹魏江东倒没依法治国没得罪什么阶级,他们过的很长久很太平吗。屡次拿蜀国先灭说事并归咎于诸葛也是醉了,尤其可笑的是,纵观52集的节目,居然没有一集说到曹魏的灭亡,如何被司马篡权(却一次次整集的叙述蜀国之灭,并冠之以诸葛治蜀之过),只在48集殊途同归里提了一句,“以后的司马代魏,不过是履行一个手续”,搞得好像天下司马曹魏是一家,从司马掌权到篡位的二十几年间,司马氏历经三次中央政变,三次对地方军事反抗的镇压被一笔勾销,毌丘俭、诸葛诞等反抗将领的血白流,搞得好像亘古难见公然弑杀皇帝的惨剧就是人家司马跟曹魏两家在过家家,不必大惊小怪(请问易大师你这样说不怕曹氏从地下蹦出来打你么)。在这句之前更是发布了跟他自己论调前后矛盾的雷人之语——曹丕称帝的时候实际上曹魏已经亡了!曹魏已经亡了!!!???那请问曹丕称帝是220年啊!?那何来蜀国先灭之说?难道易大师精分了?如果你说诸葛依法治国得罪士族地主阶级导致灭亡,那你又说曹丕称帝是跟士族阶级达成了交易,由儒家士族地主阶级代替了曹操主张的法家寒族阶级的政权,所以说曹丕称帝就是实际上曹魏的灭亡,那又何来蜀国先灭之说?总之逻辑混乱到不行,不能自圆其说,前后矛盾,导致看客一头雾水。
即使没有以上这些因素,蜀国灭亡难道应该由诸葛背锅吗,蜀国本来就是三国中最弱的。史书对刘备曾有评价是“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先后投奔过公孙瓒、曹操、陶谦、袁绍、刘表等诸侯,并且常见“先主败绩”的记载,正是有了诸葛的隆中对策,以及后来东合孙吴北拒曹操的外交方略,才让刘备有了蜀汉基业并成就三国鼎足之势。若无诸葛,历史上有没有三国还两说呢。后来由于后主无能,丞相又为了不负先主托孤遗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次次北伐,以至于病死北伐途中的军帐内,出师未捷身先死,令人唏嘘。即便如此,继承丞相遗志的姜维在后主不战而降后还与张翼等诈降并离间灭蜀的主将邓艾钟会,最后让司马氏疑忌二人并将之除去,也从一定意义为蜀国报了仇。诸葛亮的儿子跟孙子诸葛瞻、诸葛尚也在汉魏最后一战——绵竹之战中为国捐躯。所以像诸葛亮这种人物有什么好黑的呢!“丞相病逝后,蜀汉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蜀汉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由此可见,除了刘禅,蜀国上至各地官员下至黎民百姓都敬仰丞相愿为其祭祀,只有刘禅反对,所以何来易大师所说由于连年征战跟依法治国导致的各种反对跟反抗!!你去找出几个去世以后官员百姓自愿四时祭奠的领袖出来!!
而蜀国之败在丞相身后30年才发生,后主违背诸葛丞相意志,亲小人,远贤臣,最后竟听信投降狗谯周之言不战而降,难道这时候您还指望丞相显灵再救这个败家孩子不成!而且用易大师话说,刘禅并不愚昧而且相当聪明,并且对诸葛政策诸多不满,诸葛身后立马废除丞相制度,蒋琬死后直接亲政,那这么说三十年后了这聪明孩子已经治理蜀国几十年了,蜀国之灭还怪丞相?要不是丞相给他留下了几位贤臣良将,恐怕这倒霉孩子几天就把祖宗江山交代了,还用三十年后呢!!照这种逻辑那唐朝灭亡肯定要怪李渊,要不是他闲的没事建立个大唐,唐朝永远都不会灭亡,还得怪李世民,要不是他东征西讨,得罪安禄山祖宗。。是这个理吧!刘禅当了四十年太平天子,不仅是三国时期在位最久的皇帝,在中国上下几千年历史也属于在位久的了,不过用易大师的论调来说,这个肯定因为刘禅命长。
当然人无完人,诸葛丞相肯定会有他的不足之处,对于魏延这个事情我一直不理解为何这么做,还是在蜀国本来就缺少大将,丞相又将作古的情形下,可能有他的用意吧。
易大师还有精明之处就是洗白曹操,曹操其人,就是《神探狄仁杰》里狄仁杰形容武则天的一句台词:功过参半。本来嘛,曹操平定北方,让东汉末年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这个是他主要功绩,然而他屠城,四处收编人妻,篡汉,欺凌汉帝,杀戮汉臣,甚至连衷心辅佐他的谋臣也杀,间接或直接死于他手的就有祢衡 ,崔琰,杨修,孔融,荀彧等谋士。这些历史均有记载,有什么好洗白的呢。不过,如果这样讲来就感觉没有新意了,因为跟大家心目中的曹操没有区别,所以易大师又聪明的为曹操平反了,最先就是拿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做文章。本来一个滥杀无辜还大放厥词的事件想洗白也着实不易,(从这里《魏略》的真实性可见一斑,其他史书都说吕伯奢家人磨刀杀猪款待曹操,《魏略》却说吕氏家人要谋夺曹操财物)但是易大师有本事啊,先文字游戏,把小说的说法跟几种史书的这句话的说法对比,把人说迷糊之后,突发惊人之语,“曹操这是真性情啊,其他人也就敢心里想想,只有曹操敢这样大胆说出来啊!!”好吧,这句话也能如此巧妙的洗白实在佩服,不过能这样解释,没有说曹操是正当防卫大概是因为连您自己都不相信《魏略》的记载吧!
之后大量篇幅的歌颂曹丞相功绩,不一一赘述了,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看。
总的来说易大师是成功的,不论他为了吸引眼球也好,引起争论也罢,做节目嘛,必须得吸引眼球,有了收视率有了争议就是成功的,当然这样也有一定风险,这不是连他自己在节目里都说被痛骂了。骂就不必,争论难免,所谓笑谈,就是胡侃乱谈博人一笑而已,不必当真。如果诸葛丞相真像他说的那样,怎能在几百年之后的唐肃宗时期,与张良韩信乐毅孙武等历代名臣良将被列为武庙十哲,永享后人的祭祀跟瞻仰。你既笑谈,我也胡侃,虽对品三国的论调有些不敢认同,总的来说对易大师的演说风格还是很认可喜欢的,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现在还经常复习《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三十六讲》。十分推荐这部,有兴趣可以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