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常识:特别提出“摆脱路径依赖”就是在主张对特别路径的依赖_风闻
吕建凤-批判批判者的批判者2017-12-18 10:51
新的发展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厉以宁先生说,【企业要成为市场主体】。结合他过去的言论来分析,虽然他并不反对政府对于市场的调节,却在把政府与市场对立起来这一点上,与其他西方经济思想是一样的。那么他在这里说【企业要成为市场主体】的意思,很明显是要求政府放弃对于企业的干预。
而事实上,目前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只是在国企经营与管理上有所表现,对于民营企业是不存在具体干预的——有的是一般的市场管理与限制。
于是在逻辑上,要求【企业要成为市场主体】,就是要把国企变成民企。
因为政府是以国企的出资人的身份,对国企提出要求的,如果没有这个身份,政府是没办法具体干预国企的——就像政府没办法具体干预民企的行为一样。
而作为企业的出资人干预企业的行为,是民营企业同样不可避免的现象——如果企业的行为违背出资人的要求,出资人当然有权干预。
因此,要政府不干预国企,逻辑上就是在要求取消国企。这从厉以宁先生就国企混改提出【国有企业混改不一定要死守51%这条线】的主张中可以看出端倪:国有股本如果少于51%了,国家资本对企业的控制权就有可能丧失。企业控制权如果不在国家资本手里了,这个企业还叫国企吗?
厉以宁先生当然知道,国家资本没有了控制权的企业,实际上就成为了私营企业。因此他这个【国有企业混改不一定要死守51%这条线】的主张,与西方经济理论中对于国企私有化的主张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厉以宁先生在特别要求中国应该【摆脱路径依赖】的同时,在要求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应该走西方国家曾经走过的路径,这不就是“路径依赖”的表现吗?
“路径依赖”是不应该的。改革开放是必须的。改革就不应该有“路径依赖”。而摆脱“路径依赖”的正确方法,就是不以任何特定的模式为指向,而只以实践的效果与经验为指向。
而中国这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就是在摆脱了对世界上已有的各种路径的依赖,坚决按照“摸着石头过河”的理念,按照实践效果与经验,一步步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走出来的道路上,取得的成功。
既没有依赖前苏联发展的路径,也没有依赖西方国家的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世界上唯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才是典型的【摆脱路径依赖】,得以成功发展的事例。
厉以宁先生对于这样一个一直在【摆脱路径依赖】中发展的典型事例,批评说应该【摆脱路径依赖】,显然是没有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路径依赖】,也没有明白怎样才是【摆脱路径依赖】。因为他的思维方式就没有【摆脱路径依赖】,依然在西方理论路径中踟躇。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遵循西方教条,把政府与市场对立起来。
什么是市场?市场就是资源交易的场所。交易必须有两个条件才能成立:一是交易资源;二是交易规则。如果没有交易资源,就不可能有交易,也就不可能有市场;没有交易规则,同样不可能有交易,也就不可能有市场。
而交易规则本身又是交易资源的一种。它是只能由政府推出的资源。 政府推出这个资源,也必须以能够获得价值补偿为条件。否则政府将无法生存。因此政府离不开市场的财富分配。
同时,政府推出的规则如果不适应市场的需要,那么与其他交易方一样,就不会获得必要的价值补偿。因此政府向市场推出资源,也同样必须按照市场要求来进行。于是政府的资源配置行为同样属于市场配置范畴。 什么叫市场配置资源?简单的定义就是:市场交易各方从财富要求出发,依据价格指向进行资源配置。凡是违背这个要求的,就会损失财富。因此包括政府在内,市场的所有交易方都会尽可能按照价格规律进行资源交易。也就不存在不【完全依赖市场配置资源的国家】。 之所以一些人指责政府违背市场规律要求,不过是因为他们的利益要求在政府的市场行为中受到了限制。看看中国的情况就明白:这些人不断指责中国政府违背市场规律,而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最好。如果政府违背市场规律的结果是经济发展的最好,那只好说,市场规律就不应该存在了。
所以,我们应该强调要求的,不是政府减少与放弃对于企业与市场的干预,而是讨论怎样的市场更适合经济发展。可是有着路径依赖的人们,往往都不看怎样的路径适应了客观规律的要求,却只从是否符合西方经济理论的教条要求,来判定路径是否合适,还居然会要求人们【摆脱路径依赖】!
当我们现有的模式依然保证了中国的经济在以西方国家即使在黄金增长时期也难以达到的速度增长的时候,主张对现有经济模式进行大规模改革,并且模式指向是西方经济体制,这不但不是【摆脱路径依赖】,而且根本的就是要【跟随前人的脚步】,并且走的是一条会导致经济发展陷于停滞的老路! 别误会我在反对国企私有化。如果政府没有了足够的财政能力支持国民经济发展——这是经济发展道路上必然会出现的现象,问题只在于较早一些还是较迟一些到来,国企私有化就是尽可能保存国家资本的手段。也就是说,国企私有化是经济发展规律决定了的必然现象。
但是这个过程应该是来的越晚越好。因为我们从西方经济发展史上可以看到,自从他们的国企私有化了以后,他们的经济增长就再也没有快起来过。
再看看除了中国以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伴随它们经济发展缓慢的,也有一个共同的经济现象,那就是,没有中国这样大规模、大比重的国企经济。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国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它的本质目的并不在于获取财富,而在于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节经济运行。
当市场或行业过热的时候,它可以提高供应价格,实际上起到增税的作用,防止经济或行业扩张过度;在某些因特殊情况而资源供不应求的行业,它可以相对低价供应资源,起到降低经济或行业成本,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这时候它的实际作用就等于财政支出。
在没有政府与国企参与下的市场,经济水平低的经济体会让国际垄断资本居于操纵地位,使被操纵的经济体成为经济殖民地,只能成为国际垄断资本的利润来源。
当世界经济状况好的时候,国际垄断资本与所在国可以实现双方共赢;世界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国际垄断资本会及早脱身,把危害留给被操纵经济体。
当国际垄断资本抽身的时候,没有本国的资本能够顶上去,经济危机就会比发达国家更严重。而在危机面前能够顶上去的资本只能是国家资本。因为这时候的民间资本也只会退避三舍。国家资本因为从政府的本质职能要求出发,必须要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发展中国家,国企还有一个重大作用,就是相对不顾成本的科技更新。即在超越本国市场要求的水平上,用民间资本不可能花费的成本,从国外引进或者模仿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实现科技更新的跨越式进步,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进步要求储备先进科技手段。这就是中国这几十年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关键原因。
国企有没有独有的问题·?有!那就是他肩负着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部分责任,不能像其他企业一样完全根据市场要求作出有利于公司利润的反应。
比如当市场看坏,民间资本逃避风险的时候,国企不但要挺住,还可能要追加投资,以防止市场崩溃。他们因此向市场注入的有效需求,未必能给自己带来利润,却是防止市场崩溃、维持市场资产价格和利润空间的重要条件。对于防止民营企业大规模破产、提升民间资本投资信心,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
那些盲目批判国企现象的人们,被民企经营者以为代表了他们的利益,其实没有国企的作用,他们会死的很惨。
印度没有中国这么多的国企。按理说那里的民企应该经营的很好了。可是2012年,中国民企一年的出口额比印度整个出口额多出4700亿美元!这说明印度的民企发展的远不如中国的民企好。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的国企提供了中国经济——当然包括民营经济在内——发展所需要的重要条件。
中国经济几十年的快速成长,伴随的是民营经济的更快成长。所以今天才会有众多的民营企业在世界上展露头角。没有国企垄断现象的很多国家比如印度,他的总体经济规模都不如中国的民营经济规模大。目前中国民营经济规模比印度整个经济规模大出两倍有多。
要知道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规模中包括国营、民营、外资等部分。印度的总体经济规模不如中国几大经济成分中的一个成分大,说明国企经济在中国没有成为民营经济增长的阻碍。相反的是必不可少的助力。
所以,主张用【摆脱路径依赖】为幌子,要中国经济体制向西方经济模式改变,要尽可能实现国企私有化,其实不是在真正要人们【摆脱路径依赖】,而是要人们放弃合适的路径,遵循西方人已经走过与正在走的道路,哪怕导致经济增长停滞也在所不惜。这不就是典型的【路径依赖】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