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影评:给冯小刚一个赞,给冯小刚一个踩_风闻
岑少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演化之眼看世界2017-12-18 11:26
冯小刚的《芳华》上映,多少有些撕裂。
平时认识一些有识之士,看了《芳华》后,觉得很不满意,特别要批驳那种伤痕调调,还不忘指出,伤痕文艺的极致就是《河觞》之流。
可另一些有识之士,却大为感动,觉得很能勾起回忆与共鸣。社会上确实有些老兵给《芳华》站台,观察者网用户也有人举出家里长辈的例子。
这两方都有道理,都有经过那个年代的人物说话,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问题还是出在冯小刚身上,或者说,出在他选择《芳华》上。
冯小刚本事是有的,各种年代元素用电影艺术手段揉捏一通,当然比什么“年代秀”之类的电视节目更能打动人。而且平心而论,一般内地导演未必能达到冯小刚的用心程度。
但不得不踩的是,他用的严歌苓,本身有极强的伤痕色彩。
首先,到底有多少人,在那个年代真正经历了什么值得铭记的“伤痕”,是值得商榷的问题。选择伤痕色彩的文学去反映那个年代,遭受质疑是应当应分的。
其次,有些人的共鸣,只是年代元素唤起自己的记忆,而不是“伤痕”剧情唤起的。不能把一些感叹就视为全盘肯定。
没经过那个年代的人,当然不一定能体会,但只要想想同龄人在面对青春校园文学、电影时的各种想法,就不难理解了。明明是看上去鬼扯的剧情,但可能因为一些细小的年代元素,唤起些感动。
当然,在踩冯小刚之余,我也是抱有些理解的。文工团情结的契合感,挥之不去,冯小刚的选择充满了个人化的色彩。严歌苓的作品也确实有些名气,但我宁愿相信,痛骂垃圾观众的冯小刚,是不会当一个考虑原著名气的“垃圾导演”的。就当是他个人历史局限性下的率性选择吧。
话说回来,如果有其他导演早就拍了那个年代,而且“三观正确”地拍,让老一辈们充分回味过年代元素、释放情感,冯小刚的《芳华》就不一定会收到这么多好评和感动。
所以从这一突破上,还是要给他一个赞。
就普通人的视角看,一个功成名就的导演试探下、触碰下,或许也没有太大风险,但比起同代电影人,冯小刚还是要敢干些。只可惜选了《芳华》而已。
未来会不会有更多的冯小刚?我觉得也不必悲观。要知道,冯小刚在没有大到不能倒时,也还是“很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