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亲身经历的计划经济时代(一)_风闻
李非ABC-2017-12-18 10:59
谈亲身经历的计划经济时代(一)
李非
打倒四人帮的那一年,我正在一个出产名酒的长江边上的小市下放。市区在长江这一面,过了江就是一片摆开的起重机厂、挖掘机厂和液压件厂。这三个厂子,只有液压件厂是省属,其它两个工厂都是部属的。每个厂子都是上千人。算中等规模的工厂。
我们做为下放人员,分别下到三个厂搞整改。我们单位的人都分到其中的挖掘机厂。这个整改,还算是当年落实邓小平“三项指示为纲”的余波。其时邓好像又被打倒了。我们一行人,坐火车到隆昌,换乘畅蓬大卡车到了工厂。在极为简陋的工厂招待所住下了。八个人一个房间,床都是靠墙的。二楼木板地,墙是竹篾条抹黄泥上白石灰的。房间里耗子很多,有时晚上睡觉都爬到你床上了。有一天,我们一个老兄大白天一个鱼跃,居然手抓到一只大耗子。吃饭就在工厂食堂用饭菜票排队打。
那时工厂人心很散,文革中两派武斗,存在严重的派性。导致工厂的产量和质量计划都不能很好完成。当时的下放,照例是同吃、同住、同劳动。我先后在金加工车间干过龙门刨,在结构件车间干过电焊工,在铸造车间干过翻砂工。工厂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工人不太负责任,突出表现在机床普遍达不到加工精度,这差不多都是由于长期粗暴操作造成的。其它的铸造、电焊也是粗枝大叶,毛毛糙糙。这样的结果,就是最终产品的傻大黑粗。
当时一些年轻工人干的活,老工人看了直摇头叹气,说过去没有这样干的。但也有个别青工争强好胜,在技术上比拼显摆的。我在干电焊工时就遇到这样一个青工,是本厂的子弟。他总是以他的电焊活又好又快而骄傲自豪,常喜欢和别人比试。
工厂当时也引进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挖掘机厂当时主打产品是履带式钢缆带动的挖掘机,是原苏联产的老型号。一辆从日本引进的黄色小松液压挖掘机就停在厂里空地上。当时觉得太漂亮,太现代化了。旁边还有一辆外形完全一样,但没有小松标志,略显粗糙的。听说是工厂技术人员把那台小松挖掘机大卸八快,照零件画图纸,完全仿造做出来的。这就是今天说的山寨了。但工人们说,这只是个半成品,虽然外表和那台进口原装产品一样,但是根本动不了。原来是卡在核心部件的山寨上了。这个核心部件就是液压挖掘机的液压缸和液压泵。以当时厂里的机加工精度和热处理技术,以及所能得到的钢材,照模照样做出来也不能运转。旁边的起重机厂也在研制新型的液压起重机。我们看到了他们在工厂篮球场上试验的过程。这个试验是用起重机试吊标准重量的水泥块。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重物被起吊后,液压缸中间那根杆压弯了。这就是热处理技术不过关,材质刚度不够造成的。更为普遍的现象则是加工精度不够,液压件漏油。
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件,就是铸造车间工人要冬季烤火费,声言不给就罢工。罢工在那时是合法的,谁也无权干涉,只能劝解。当时厂子里铸造车间整天炉火烤着,所以厂里冬天不给工人发烤火费,工人就不干了。工厂不发烤火费的理由就是车间本来到处是火,热的不得了。工人的理由是:是烤着了,但烤着前面,没有烤到后面。真是让人涕笑皆非。
计划经济是短缺的经济,当时的产品没有销不出去的。只是销出去后,质量不过关,订货方可以要求厂方返修,上门维修,直至退货。工厂为了避免麻烦,也还是希望质量不出问题。许多老厂、大厂,无论是工人,还是技术人员,都有基本的荣誉感。我们旁边的起重机厂,这个荣誉感就特别强,这是因为他们是从北京整体内迁过来的老厂。他们那次试验的产品最终还是定型过关。若干年后,我看到满大街跑的起重机,几乎都是他们那款产品。
中国的计划经济有别于苏联的计划经济。苏联有一句名言:计划就是法律。苏联制订计划的原则就是不留供需缺口。完不成计划,轻者降职处分,重者判刑劳改。而在文革中,根据毛泽东思想,对苏式计划批判最多。重点就是批判“管卡压”。因此我们实际搞的计划经济,更多的是商量的经济。上下要商量,左右要商量。工厂的生产计划总是不想报的太高,上面压力也大,就总想要给他多压一点。工厂的原材料需求计划总是多多益善,上面也缺,就总是要给他砍一刀。当时一句俗话就是“头戴三尺帽,拦腰砍一刀”。压多了,砍多了,下面也不干,又反反复复相互做工作,最终求得平衡。
一年的国家计划和省计划、市计划经过无数次方方面面的讨价还价,最终摆在那里,通过国家计委、地方计委批准。根据这个计划,各级单位都拿到计划指标。这时就开始先开地方性订货会。在本地解决计划供应配套问题。不能解决的,再上全国性配套订货会。在全国范围解决。最终,仍然不能解决的,就争取进口。所有这些会议,东道主都是物资局。各地,各行业的实际供求计划,最终也都汇总到物资局。物资部门和计划部门,实际上是那个时代最具权威的部门。那年代的驻京办事处,主要任务就是跑国家计委、国家物资总局,争取多拿到计划指标,争取在计划指标内多拿到计划物资。
计划不如变化,计划执行过程中,又是可调整的。或加,或减,甚至取消。这中间又有半年间的全国平衡会,地方平衡会,每个季度开一次的行业平衡会,俗称“季平会”。这些会议在当时又通称“骡马大会”。会上的气氛就是一片叫买,叫卖声,实际上就是计划中的市场,和今天的全国糖酒会毫无二致。在这个过程中,最重头的就是工厂的采购员了。一个好的采购员能通过种种手段,搞到工厂所需要的原材料,一个差的采购员,则可能会因为无米下锅,而叫工厂停产。所以一个精明的采购员,对工厂日子过的好坏是至关重要的。采购员对一个工厂来说,在当时是仅次于书记、厂长的第三号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