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亲身经历的计划经济时代(四)_风闻
李非ABC-2017-12-20 09:36
谈亲身经历的计划经济时代(四)
李非
当年的计划经济,搞计划的人员,由于没有计算机,没有互联网,工作是很累的。就拿我们来说,年度钢材计划下达,给出的是一个总的钢材供货量,分解到所属企业后,企业上报一个需求的详细品种规格清单,然后我们根据这个清单填写订货卡片。这个填卡片的工作量极大,仅就钢材而言,企业详细清单中包括数量、材质,在备注项中还往往指定生产厂。例如,指定要攀钢的生铁,因为这种生铁含钒,硬度和钢几乎相等。填卡片往往是调集省内工厂和下属局的一大批精兵强将,没日没夜的苦干好多天。最后订货卡片要装好几个人造革旅行袋。这些精兵强将中,最强的就是老工业城市,老厂的老人,业务非常熟练,纪律性强,不出差错。他们主要是重庆人、上海人、东北人,最精明的是宁波人,本地人工作就要差很多。
这批卡片首先被带到省物资局的地区订货会,和其它行业的需求卡片混合后再按规格、材质分类,与钢铁厂的产出计划配对。能够由本地钢厂生产的,卡片就返回到我们手中,再逐一找到这些钢厂销售人员住的旅馆和房间签订合同。在那个时代,订货通常是不能满足的,剩下的卡片,就被物资系统的人员带到全国订货会上,再配对。这个会是中央平衡会。
中央平衡会通常在郑州召开,时间又往往是在春节前后。这是最苦的差事,首先是车票难买,有时甚至是一行人买站票站到郑州。其次是我们做为需方人员,往往被安排在鸡毛小店住下。小旅馆里,一间房四张铺的就算好了,通常是一间房十几张铺的,卫生间是公共的,洗澡在外面上公共大澡堂,吃饭就在街边混。当时最有印像的就是郑州街边的大碗烩面。三两全国粮票,两角钱,一大海碗,准能吃饱。现在这个烩面成为郑州美食招牌了。然后就是满郑州跑各大旅馆找供方销售人员签合同。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临上车出发之前,要带足“子弹”和“手榴弹”,和钢厂销售人员拉关系。“子弹”就是香烟,“手榴弹”就是好酒。这些都是在本地找各种关系批条子弄来的,一切为了完成计划吗。这些东西都是从各烟酒产地的下属工厂搞来的,他们和当地的酒厂烟厂往往有业务上的联系。最后还有一难,就是买回来的车票,及完成亲朋好友托买的东西。我们那里猪肉要票,河南却不要,但河南的猪肉肉很肥,我们一买就是一人半匹猪,然后的大件就是白糖,北方的甜菜糖很细很面,不如蔗糖好吃,但不要票啊,买就是用面口袋装。所以,去是提着装满卡片的旅行袋和装满“手榴弹”和“子弹”的箱子,会来也是大包小包的。
计划经济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短缺,工厂的订货卡片一般都不能满足,我们在订货时自己也预留一些计划,把货订到自己的仓库,以备不时之需。工厂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就靠采购员日常的到处采购。许多采购员与我们的关系,与物资部门的关系,与钢厂的关系都搞的很好。这样,优秀的采购员就能在几次订货会外,拿到工厂所需的材料,要不然,采购员怎么会是工厂中仅次于书记、厂长的第三号重要人物。这采购员,实际就是计划中的市场那一部分主管市场打拼的。
那时的指导方针是“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全国围绕着三千万吨钢奋斗了许多年,但目标始终达不到。钢材多年紧俏,每个企业都千方百计多囤钢材,能多要决不少要。有了钢材,总能换得企业需要的其它东西。所以,无形中钢材成为一种“看不见的市场”中的潜在货币,比人民币还好用。特别是搞建筑的螺纹钢和盘元,是最通用的“货币”。看看现在我们年产的十亿吨钢,真是不胜感慨。这个数字不简单啊,有史以来,全世界任一国家,也没有一年能生产出这么多的钢。这是一个大标志,现在的人真是太年轻了,居然不拿这个做当回事。
过去之所以生产不出那么多钢,一是生产能力达不到,二是资源条件不容许。那时的钢铁原料就是依托本国矿山自产矿石,以及回收的废钢铁。事实上中国地大物不博,是没有那么多铁矿石的,那年代也没有那么多废钢铁。而看现在,十亿吨钢主要依靠全世界提供铁矿石,主要是澳大利亚和印度的铁矿石。在城市的郊区,大型回收站的废旧汽车,也是堆积如山。今年要共享单车,居然在春节后三个月时间就像洪水一样漫延全国大城市。这个生产力,这个过剩的钢铁和其它物资,那真是几十年前无法想像的。所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今天中国这样超级生产能力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