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文化生态给我的感触及其他_风闻
樱花园东街-2017-12-20 17:06
关于上海发展文化事业或所谓“文化产业”,最近一周在观网读到两篇文章:
http://www.guancha.cn/politics/2017_12_14_439186.shtml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7_12_17_439517.shtml
很自然,我想起了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想起了那些文化人,想起了鲁迅、沈从文、张爱玲、巴金等一大批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对了,还有那些上海的老歌和老电影。今天的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电影市场、全国最开放的电影、音乐、艺术品展示平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各种展览、音乐会、放映会接连不断),甚至从文化受众的素质来说,其平均水平也是全国最高之一……可是,创作呢?
我想,那个时代的繁荣很可能是因为上海的租界背景,因为分散的权力结构所营造的自由、包容的社会环境吸引了全国的文化精英。单一的价值观和过度的规范无法培育出丰富或深刻的东西,就像那句老话:“水至清则无鱼”。任何一个系统或体系都是如此(这里我想起了经济系统,有人试图用数学来描述、预测甚至控制无比复杂的经济系统,但它就像人体一样,人们对其认识,甚至为了认识这些复杂体系而发明的一些概念往往带有时代的局限),适度的混乱和无序也有其价值,就像每个人体内都存在细菌、病毒、真菌甚至癌细胞一样,问题只是如何调和,如何形成一种健康的、稳态的平衡。
北京在这方面堪称上海的一面镜子。与上海相比,北京绝不是一个宜居的城市。生活成本比上海更高,生活环境却更加恶劣。但为什么北京聚集了如此多的野生或草根小说家、诗人、流浪歌手、艺术家和电影人(体制内暂且不算)?权力中心的地位只是其中一个不那么重要的因素。我想,更重要的因素在于社会生态系统本身的特点——北京是一个价值观多元的城市,细腻优雅和粗糙鄙俗、小桥流水和大漠孤烟、三五万的夏利和几百万的跑车、昆曲和二人转、古老城楼和先锋建筑、南方人和北方人、乡土文化和都市文化……这些元素混乱且和谐地共存于一个社会。之所以说“和谐”,是因为没有人会因为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风格受到一面倒的评判,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稳态的平衡,无序中生出了有序。而上海的问题是,这个城市太有秩序了(有形的、无形的)、太规范了(人为的)、太干净了、太统一了、太崇尚高级优雅了、太高大上了,丰富性被牺牲了,深刻性也是如此。
其实不只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态,任何一个系统的生态,我认为,都是这个道理。
显然,我是在批评上海。但只是批评意义是不大的,批评要有建设性,能提出实际的操作办法更好。可是,我还没有想出来,只能借观网一方宝地乱说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