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亲身经历的计划经济时代(九)_风闻
李非ABC-2017-12-23 21:37
谈谈亲身经历的计划经济时代(九)
李非
计划之中有市场,市场之中有计划。当年我曾经干了这样一个工作,就是负责全省机械行业的边角余料利用。为什么要搞边角余料利用,原因就在于物资短缺,计划中的市场又大幅度增加。例如当时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很多社队工厂、五小工厂、街道工厂、家属工厂,他们的原材料根本无法纳入计划,他们的产品也基本上靠市场销售。这些工厂的原材料,很多只有靠上一层次的大工厂生产中产生的边角余料解决。
当时我的工作就是在全省范围寻找各个工厂是否有可用的边角余料,同时寻找这些边角余料的需求方。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建立了和归四机局管的市电子仪表局的跨行业业务关系。他们下属的,或有业务指导关系的有很多小工厂。
到现在仍然记得的事情是矽钢片的利用。所谓矽钢片就是在电机、变压器中的电磁芯片用硅钢薄板。分热轧和冷轧的,当时热轧板几乎都是国内生产,而冷轧板很多是日本进口。这种材料很贵,记得在当时的价格就接近上万元一吨。大型电机厂和变压器厂在生产中,用整张的薄板冲裁出不同几何形状的硅钢片,用于电机和交流变压器的装配,余下的就是边角料。从前这些就是当成废钢卖给回收公司了。后来各种小工厂兴起,这种变角余料就成了宝贝,价格比废钢高,但比计划供应的整张板便宜多了。在小工厂做小微型电机,小微型变压器都可以用。
在离我市不远的另一小城市,就有一家部属的,到现在还是全国赫赫有名的大型电机厂,他们生产大型电站用发电机,边角余料量很大。而这个厂的家属工厂规模也不小,用工厂的矽钢片边角再生产小型电机。我们找到他们,则是解决他们已经利用过的二次边角料利用。电子仪表局下属工厂有生产半导体收音机的,这种边角料可以用在收音机变压器上。为了方便运输,和这家家属工厂签订的合同是提供模具,用提供的模具上到冲床上加工材料,向对方工厂供货。当时为了保证生产质量和按时交货。几乎每个星期都要跑一次这个工厂,骑自行车到火车站,花两分钱存放在站前停车处,买车票上火车,一个小时到,下车就走一里多路到工厂,中午街边吃碗面,下午再赶火车回来。
所以说,在中国的所谓计划经济期间,市场已经合理合法地开始悄然形成。狠批“管卡压”的结果就是工业企业遍地开花,一种积极性变为多种积极性。号召两条腿走路变成多条腿走路的蜈蚣经济。这在宏观面上看到的就是北京吉普、上海牌汽车、运十飞机都冒了出来。各地的工业都开始搞“大而全”、“小而全”。后来,牙膏、香皂、自行车、手表也要求能够本地生产,产品出来后就上报纸,登捷报,说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当时中国自行车有上海天津生产的三大自行车品牌:永久、凤凰、飞鸽。这些自行车长期短缺,购买它们要自行车票。这个票不是按人发放,而是按单位发放,一个单位偶然可以在某年得到几张,然后个人打报告争取。这时领导往往照顾有特殊需求的人,如新婚的小两口,工作离上班地点较远的人等。文革后期,各地开始工业遍地开花,自己造自行车。这时也是按单位给票,但这个票就没有多少人愿意要了。结果我那时要了两张,提货付款后发现果然制作粗慥,有一辆后面衣架的支架还一长一短。而且骑起来非常重,后来左修右修,总算是可以骑了。
我还听老人们说,战备紧张的那几年,各个机械厂甚至纷纷生产半自动步枪,造出来就敲锣打鼓报喜。老人说的更久远的故事则是三年困难时期,某著名的矿山机械厂在计划不足的情况下,靠生产水泥棺材生存。某著名机床生产厂,当时靠铸造家用炒菜铁锅渡过难关。这说明,在中国那些年,对计划经济的不间断冲击中,一些企业早就有了在市场中生存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