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李云迪之流到底有多少技术含量?_风闻
阴山贵种-典午当涂2017-12-26 10:59
观网一条谈音乐圈鄙视链的文章可以引出这个话题讨论一下。
http://www.guancha.cn/Celebrity/2017_12_25_440486.shtml
可以把弹钢琴的大致分为两类,实际上科班出身的音乐学院也是这么分的。一类是演奏古典音乐为主的,另一类偏pop和创作类型的。
这个话题可能引战性比较强,但是老夫还是认为,郎朗李云迪之流本质玩的还是“手熟”,虽然圈里圈外的共识是古典音乐也是可以“演绎”出不同内容的。但这个演绎本身还是在套路之内,节奏变换,音准高低等等。
上周走了一趟上戏,把这个话题抛给音乐系的,果然都抛来白眼:说拿郎朗和周杰伦比,前者可以把地基打到十五层,后者只能打到七八层云云。朗李之流每天还是要钻研的。但这个钻研老夫还是认为无非在熟练的基础上搞的更熟练,他们还是抱着贝多芬肖邦莫扎特李斯特的骨灰盒吃一辈子,而且本身没什么创作压力。
不知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同样一首致爱丽丝,郎朗和李云迪弹出来的味道就是不一样,这怎么能算手熟呢,谱是死的,人是活的啊……
这类的辩解说服力还是有限。实际上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从小学钢琴,十一二岁就能把一首曲弹出四五种风格,老夫和十岁萝莉聊过民族舞,同一个套路她能跳出三四种风格,通过各种节奏变换等等。至于弹钢琴的时候丰富的肢体动作和夸张的表情,老夫只能理解为黔驴技穷,实在是没法玩新花样了。
这还有一个问题,声乐比赛很多,湖南卫视搞过《我是歌手》,催生了大批民间声乐“行家”,教给大家怎么识别变key,辨别走音问题。但涉及到器乐,公众突然就很宽容了,本来可以被定义为“弹错”的音,经常被解读成“演绎”和曲风不同。
而且这个圈里吃骨灰盒的在鄙视链条里反而比周杰伦李荣浩这种依托市场的创作型琴手地位高,这就是搞笑了。
老夫的判断是,这个圈里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共谋,营造一种乐界神话,拔高了其实没什么太多技术含量的一群人。
朗李之流在新时代需要被重新定义:他们是极为熟练地掌握演奏技巧的琴师,而“钢琴家”称号的评选,要在后一类人里找。
道理并不复杂,在未来人工智能时代,郎朗李云迪之流是拼不过机器人的,美剧《西部世界》的机器人弹钢琴我看比他们弹得更好,而且有深度学习功能。但是机器人想取代周杰伦李荣浩还是很难的,因为这不仅超出了手熟的范围,搞创作还有个市场反响问题,谱曲被大众传诵实为不易。
但老夫还是很钦佩郎朗这类人的,因为毕竟在熟练度上,他们确实是超一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