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亲身经历的计划经济时代(十四)_风闻
李非ABC-2017-12-28 15:44
谈谈亲身经历的计划经济时代(十四)
李非
“一粮带百价”,由于粮食价格的提高,市面上所有东西的价格都相应上涨。这时城市的各企事业单位,主要用奖金的发放来弥补。特别是在企业,工人的奖金与计划完成情况挂钩,发的更高。而机关单位,学校、医院这些单位,是没有计划完成指标的,往往发固定奖金,通常就是一个月几块钱,所以人心开始浮动。潘虹主演的《人到中年》这部电影,就反映出当年一个大医院的医生在生活中的窘迫。社会还流行这样一句话“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整个社会的物资供应情况全面转好,特别是农副产品。沿街设立的农副市场主要是郊区种菜的农民,副食品和蔬菜种类繁多,又新鲜,市场中的买主卖主都是喜洋洋的。什么《希望的田野上》、《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这些歌正是反映那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当时真是这样的。
这段时间的任务,仍是加强计划,加强劳动秩序,企业相互评比,相互考察。要求车间物品摆放整齐,中间材料库账目清楚,一个品种在账册上指出来,库管员能立刻找到并拿出来。就像北京百货大楼的售货员张秉贵那样。受农村改革的启发,开始试行完成计划后的产品,企业有自行处理权,这就开了市场的口子。超计划生产的多余产品,用市场价出售,所得资金可用于多种用途,包括技改,奖金等等,双轨制的萌芽出来了。
尽管城市中企事业单位仍在照常运行,但社会上已经是人心浮躁了。万元户开始兴起,单位旁边成为全国闻名的大棚车市场,以服装经营为主,开始流行啦叭裤,蛤蚂镜。大棚车市场的经营者以“上过山,下过乡”的人为主。这就是指劳改、劳教释放人员。他们回到社会中找工作困难,了无牵挂,是最先下海弄潮的一批人。每天办事,必须通过这个拥挤的市场,自行车难过,只有步行。
有时到农村,看见风气确实大变,农民挺胸昂头,庄稼长势良好,水田田坎上也充份利用,见缝插针点的碗豆和胡豆苗。农民日子过得也很好,到处盖新房。乡村之间的中巴车,也是农民自己购置经营的,在汽车上乘客和司机售票员熟得不得了,猜他们彼此不是同村就是亲戚,但付车费都很认真,并不客气。最记得坐交通船过一个水库,岸边妇女高喊“老三,回来吃饭了”,定睛一看,旁边一个小木船上,一个三、四十岁左右的人在小船上睡着了。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在城市中,黑白电视开始普及,自行车、缝纫机、国产手表开始取消票证。这样,轻纺工业、电子行业成为最先突破计划的行业。而重工、机械、冶金行业仍然基本按计划管理。物资局起到计划的重大作用,其实物资局在计划经济中的作用从来都是关键的。写了这么多,都不讲物资局的作用,有经历者可能要骂我了。其实,所有计划经济中的大大小小的订货会,组办方都是物资局,任何行业的物资计划,也最终要报到同级物资局汇总再平衡,物资局对行业需求计划有权改变。一个计委,一个物资局,在整个计划管理中都是行业统帅。计委本事大,可以到中央争取更多的计划立项,物资局本事大,可以到中央争取到更多的物资供应。计划被逐渐突破,就更需要物资局拿出本领争取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