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文博士就业帮扶中心”这种事情,你们怎么看?_风闻
观察者网用户_208329-2017-12-30 15:03
虽然我知道在观网是不存在什么文理科之争的,因为在观网友邻的舆论场中文科这种东西压根儿没市场。
不过,昨天看到这篇文章《关于文科博士劝退以及过去的一年我在做什么》谈论的问题时,对我一直以来的印象还是产生了影响:没想到人文博士的境况比我想象得糟糕多了,而且似乎是个世界性难题。
说正事前,先来看看这位东京大学文科小哥的“远大理想”:
???
具体理由如下:
。。。。。。
我自己一直认为人文教育非常重要,是一块不可忽略的重要阵地,可惜如今自己所了解到的人文教育现状实在是令人遗憾。身边有不少文科博士朋友,也经常听他们吐槽行业水准低、毕业就业难、职场待遇差,还有一些好不容易在高校找到一个符合心意的教职岗位后,发现教学、科研等各项考核指标,简直令人望尘莫及,评职称的道路狭长得望不到边际。而且据说最新的情况是,新入职人员有5年合同期,若在5年内达不到KPI指标,就请你走人,至于具体指标不得而知,但想必也不是一点点难度。
有一位在华南某高校历史系工作的“青椒”好友,有次吐槽称,唉,评职称要的是国家课题,而我只有一个厅级课题……可这就是人文“青椒”的一个恶性循环,资历浅拿不到国家课题,拿不到国家课题就没法评职称……
当然这一两年来,更为严苛的是,“海归博士”这个要求几乎让国内毕业的文科博士与好的高校教职绝缘。
(另一方面,高校大量“买人”,高水平人员跳槽,东西部高校人才不均衡,与争创“双一流”、教育部要求东部高校“手下留意”等相互之间的关系,值得另开一个话题慢慢聊了,这里就先不赘述。)
铺垫这么过,回到正题吧。
为什么要讲到这些东西?因为这篇文章的作者算是我认识的一位友邻吧,他本人正在美国读博,而他现在正在参与的一个免费项目就是为人文博士就业提供规划与指导。
他自己是这样解释的:
“很多人说,念博士、上教职其实就是一个创业的过程。***每个博士都需要独自研究一整个领域、发现其中的科研空白、努力获得资金和人脉的支持去填上空白、并且尽可能地在社交网络中宣传自己的工作。***这样的经历看起来几乎和创业一模一样。
……我们的观点是,文科博士的训练事实上就是一种严格、严酷的创业训练。当然,文科博士“创业”所处的环境和商业环境大不相同,但是适当的培训可以帮助文科博士更好地转换他们的角色。
……
这就是我过去一年在干的活:我们做了一整套案子帮助人文博士提早转换角色,并且把他们和本地的企业匹配起来。我们的活动包括邀请在商业中有所成就的人文博士校友回校恳谈宣讲、和本地各色企业的社交机会、有体系的教育课程、在各色企业短期的“浸入式”体验、暑假配对实习、案例比赛和创投比赛。(如果学校允许的话,我们可能也会提供一些证书(Certificate),但是这一点在行政上比较复杂。)基本上未来一年半的活动都筹划在案。
活动主要的特点是文科博士不需要太大的精力投入,就可以了解企业的工作氛围和具体职位需要(比如说短期浸入体验)。而一旦有兴趣,我们能够提供从培训到实习到最后就业的一条龙服务。……”
所以,当看到这段描述后,既觉得诧异,又觉得有点好笑,心想“这是人文博士扶贫工作”吗?!
当然,他把这篇文章发在社交平台后,冲着这标题,也一定会引起不少争吵,果不其然。
大概浏览了一下,以下是几类主要意见:
关于“劝退”这件事,有的认为这是文科博士本身应该对自身的科研能力及目标有一个预期值:
也有人认为,就现在文科培养水准来讲,“劝退”力度还不够,换句话说,与其在这套畸形的体系中接受教育,不如早点出来:
有从人文博士就业困境,来分析如今学术市场是否合理:
还有人对这种项目做法本身表示支持:
当然,我对这样的做法是表示支持的。我也是一个文科生,抱着学术理想和热爱选择了专业,没读博,现在从事的行业也与自己的专业无关,但平时仍愿意关注专业内的一些最新资讯。
对于很多读博朋友面临的困境,既表示感同身受,但同时也确实看到了他们这个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既然无法改变现在学术市场的格局,那么调整个人思路也是一种“曲线救国”的办法。
所以,你们怎么看这种类似“人文博士帮扶中心”的项目,以及目前人文博士的困境?(啊,最后再声明,这种困境国内外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