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丁楠:为缓解难民压力,德国开始“统战”叙利亚精英了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丁楠】
这两年,国内媒体关于德国难民危机的介绍已经很多,但对于德国在叙利亚的长远规划则关注不足。2014年10月,柏林正式启动致力于“统战”叙利亚青年精英、构建未来德叙特殊关系的“叙利亚领导力”(Leadership for Syria)计划。如今,该项目从提出、招考到引进、培训,已历时两年有余,各方面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在非法移民涌入带来的负面效应未能有效化解的情况下,德国外事和教育部门能不为国内气候所动,将预定计划持续执行下去,表现了较强的耐心和定力。德国发起和实施“领导力”计划,引起其他西方国家的关注甚至警觉。对于希望在叙战后重建发挥一定作用的中国而言,德国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持续追踪。
基于历史原因,德国政府羞于谈国家利益。从阿拉伯革命爆发至今,德国自始至终没有像英法一样在外交上出头,甚至不时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唱唱反调。然而表面上的中立和保守并不意味着柏林没有拓展国家利益的野心。经营海外,德国采取的方式常常是“民间”(或半官方机构)先行,政府隐于幕后。两年前发起的“叙利亚领导力”计划就是一例。
政府借助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一次性选拔资助200名(后扩展至近300人)各行业叙利亚青年精英赴德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学位。表面上看,这不过是教育交流;但事实上,围绕该助学计划展开的活动带有很强的政治内涵。联邦外交部和地方政府为“领导力”项目拨款近一千万欧元,一部分是奖学金,一部门用作对学员的思想政治和技能培训。项目启动伊始,外交和教育官员就明确提出,设置“领导力”项目,目的就是着眼叙战后重建,为叙利亚未来发展输送精英人才,在政治、社会、学术、科技、经贸等各方面为德叙紧密合作铺路搭桥。
叙利亚难民在德国接受培训
对叙利亚青年的选拔和录取正是本着这种“面向未来、拓展利益”的宗旨展开的。从2014年底至2015年上半年,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在审核近5000份网上申请后,会同其他部门到约旦、土耳其、黎巴嫩和埃及面试初选过关的叙利亚学生,最终选择了约220人。除此之外,政府决定将每年按常规配给叙利亚的奖学金名额翻番。常规渠道学生虽非受“领导力”计划资助,但来到德国后也划归该项目,与其他同学一起接受政治指导和技能培训。至此,“领导力”项目人数扩展至近300人。
观察被招录的叙利亚学生,我们可以发现如下特点。首先,男女比例非常均衡,但在年龄上,男生岁数普遍偏大:30岁以上、已读完硕士——甚至博士——却仍选择继续进修的大有人在。女孩子申请赴德往往比较单纯地看重海外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相比之下,男生的考虑要更为复杂。和许多阿拉伯国家相似,逃避兵役是一个重要因素。叙危机爆发后,正在部队服役的男子被要求无限期留在军中。而此前已服过役的也极有可能被随意拎去“回炉”。为避免成为内战中的炮灰,许多男子一旦离开部队、获得申请护照和签证的资格,便千方百计逃离家园。对于那些学业、事业有成的年轻人,家长们更是倾尽全力把他们送去国外。“领导力”项目招录时,叙危机已逾三年。该计划所选中的男生大多已在叙周边国家生活定居,而女孩子们则往往来自叙利亚境内。
或许人们会问,区区300个学生,能对叙未来发展和德叙关系产生多大影响?需提及的是,叙总人口1700万,但在内战中,各行业精英流失极其严重。仅就医疗领域来说,2015年底,叙全国近一半的注册医师都已逃亡国外。更为恶劣的是,医疗资源的稀缺导致在内战中,医务工作者成为各派袭击的重点目标:谁能杀掉对方更多的医生、摧毁更多的医院,谁就找到了歼灭敌人的捷径。
类似地,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谁能在内战中吸纳大批逃亡的叙利亚精英,谁就在很大程度上抓住了未来对叙工作(不一定是政治,德国并没有强烈意愿在叙政治谈判中出人头地)的主导权。
在启动“领导力”项目后,德国现在已有约1500名叙利亚留学生,超过了叙传统留学大国法国。德国的行动引发一些西方国家的不安。有分析者担心,柏林现在又要抛开西方阵营,暗度陈仓另搞一套,将其在对华、对俄、对伊(朗)外交上的惯用手段搬上叙利亚舞台。
的确,“叙利亚领导力”规划一经推出,便让我想起了这几年一直关注的德国与伊朗特殊关系。德伊之间经贸人文交流之密切、人员往来之频繁、伊朗人对德国的崇拜,堪称西方世界的奇景。作为全面制裁以前伊朗最大的进口国,德国为了保护自身经济利益,百般拖延、极力削弱欧盟对伊制裁效力;表面上和盟友们谈着民主、人权、核不扩散,实质举动却和中、俄如出一辙。这样的“两面派”做法自然引起其他西方国家的警惕。
显然,现在谈叙利亚重建和经济合作都还为时尚早。但大家心照不宣的是,在叙利亚国内精英高度流失的背景下,谁掌握了叙人才资源、和他们建立起不分彼此的联系,谁就抓住了在叙拓展利益的线索和纽带。这样的长期收效,哪怕等上十年,也为时不晚。
2015年下半年,叙利亚学生陆续抵达德国,马上被接到一些原汁原味的德国小镇,开始封闭的语言培训。10月,大学学习正式开始。11月,学生们集体到外交部参加外长举行的欢迎会。不过,在外交部会见时,德国人太急于求成,险些酿成风波。
主持人和记者们非常生硬地问学生:“你们目前从德国的政治体制、文化价值和社会运行中学到了什么?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改造叙利亚?”学生们很多是刚刚逃离战乱,心中的忐忑和波澜还未得平复,于是在现场情绪激动地讲了许多叙利亚目前的恶劣状况:从教派冲突、民族仇视到缺乏自由和尊严,甚至上升到批判阿拉伯文化的落后和宗教对生活的压制。
大家的发言一经扩散,引发本国和海外叙利亚人的批评。他们指责学生们缺乏爱国心,质疑“领导力”计划培养出来的人能否真正为叙利亚作出贡献。德国方面似乎也意识到冒进所导致的被动,在以后的活动中压低了调门,表达方式也含蓄了很多。
从2016年11月开始,系统的政治教育和技能培训开始了。这些课程与大学学期同步,为期超过半年。学习任务分三部分:网上教学和讨论(占比25%)、现场授课和团队项目(50%)以及心得报告和短文(25%)。课程的参与和完成情况与学生的奖学金发放挂钩。
网上教学部分,学生需从“政治”、“经社”和“个人能力”三大类课程中各选两个科目研修。政治类课程包括政治谈判、和平协定的设计与执行、安全观、政府机构设置、多民族政治、民主制度等等。经社类包括:跨国经济合作的组织与原则、欧洲睦邻政策概论、公共政策设计、构建民主公正的教育制度等。个人能力方面,学生可选择的课程有公共管理伦理学、企业社会责任、领导力的效力和责任、团队合作、人口迁移和灾后援助等等。
作为欧洲对难民最“友好”的国家,德国实际已经不堪重负
面对面的培训和授课共三次,在不同城市举行,总计十天左右。我看了主讲和导师名单,主办方显然是花了心思安排的。导师几乎涵盖了各层级政治机构和社团组织的从业人员,包括联合国德籍高官、欧盟官员、德国驻外大使、联邦政府代表、州政府官员、市政府官员、大学教授、NGO负责人等。
第一次培训于2016年11月在德国南部小城康斯坦茨举行。在开场白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德籍官员介绍了德国对叙利亚的投入,进而引出演讲的主题:忠诚。按他的说法,忠诚包括多重内含——对“领导力”项目的成员来说,学生要忠实地按照规定完成学业和培训;要尊重德国风俗,融入当地社会;要忠于自己的祖国,待局势趋稳后,为叙利亚建设贡献力量;当然,还要忠实致力于拓展德国与叙利亚之间的交往和友谊。
不过,第一次培训的主题却并非是这些大道理的灌输。这次讲座和团队活动是围绕“产品设计与推广”展开的,目的是教授学生市场调研、产品设计、推广营销等环节的基本原理。讲座以食品产业为例。学生被分为小组,在培训结束时要依次展示本组的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
三天培训后,学生作课程评估。大家的意见五花八门。有的抱怨太简单,浪费时间。有的打趣道:“你这么自以为是,恰恰是需要接受社交能力培训的典型!”还有人提出,“Leadership for Syria”这个名字应该改改:“我国的问题不是领导太少,而是太多。党政军情、反对武装、极端组织,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最棒,是当之无愧的领导。我们应该学习团队合作,而不是突出个人的权威。”助理们将大家的意见详细记录,向主管汇报,用于改进今后的培训。
总之,近300人,年龄不同,学力不一,专业五花八门,人生轨迹更是多种多样。主办方想要把这些未来精英们聚合起来,就一个共同课题开展集体学习,不得不面对众口难调的现状。
而对学生而言,他们需持续考虑的长远问题是:如何利用在德国和叙利亚的双重背景,最大限度发挥个人价值。有学生指出:“在西方,叙利亚国籍好像我们身上的污点。无论你怎么优秀,一旦对方得知你来自叙利亚,求学、工作、会议、旅游,一切都与你无缘,哪怕是阿拉伯国家都会把你拒之门外。”“而另一方面,几年后回到叙利亚,我们虽然是业界精英,但遭遇又能好到哪儿去呢?许多国内的叙利亚人会嫉妒、鄙视我们。他们会说,当国家有难时,你跑到欧洲去吃面包黄油了,现在想回来抢占我们的资源,没门!”可见这些流亡海外的叙利亚精英,要想在战后返回祖国、施展抱负,道路也远不是一帆风顺的。
如今,“叙利亚领导力”培训才刚刚开头。可以预见的是,德国在未来依然不会高调介入叙利亚政局,但会尝试利用商业和人文纽带,拓展自己的“非官方”影响力。叙利亚有望和伊朗一道,成为虽与德国政治理念不合,却又关系暧昧的特殊伙伴。不过,这是长线投入,或许要经历一两代人方见成效。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