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鼓励“二孩”不能单靠人口政策
据光明网1月4日报道,约半年前,全国妇联开展了“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调查。范围包括北京、辽宁等10省(区、市)的0到15岁儿童的父母。日前,调查结果公布,显示有生育二孩意愿的为20.5%,不想生育二孩的比例为53.3%,即一半以上的一孩家庭没有生育二孩的意愿,发达地区尤为突出。
生育意愿也可从其他数字得到佐证,《中国统计年鉴2016》公布了2015年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普查结果:2015年,中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047,不及人口世代更替水平2.1的一半。
有媒体在报道这些数据时,用上了“全球最低”的字样。从数值看,再讨论发达国家所谓前车之鉴或许已不合时宜,现状是中国已经到了奋力搏斗低生育率的最前线。尽管从世界范围看,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生育率下降,但中国目前的人均GDP尚在8000美元左右,尚不及世界人均GDP,而生育率降至世界倒数,“未富先老”已隐然可见。
但今天的民众,很难被“国家大计”的宏大主旨所捆绑,现实的考虑占据压倒性的分量。全国妇联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父母在考虑是否生育二孩时首先是考虑公共服务因素,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孩子入园、升学的情况”“婴幼儿用品质量”“生活地区环境状况”“孩子看病就医的便利程度”。可见,生育与否是一个家庭对社会成本反复核算后的理性选择,生育率是在诸多社会服务水准交叉点上的一个坐标。
因此,抬升生育率,远不止是某个部门反复呼吁、不断鼓励,必然需要全面动员的配合。从调查的结论看,问题的揭示也指明了改进的路径,入学、就医、产品质量、环境状况,这是掣肘生育的主要因素。可以说,任何偏离这些核心议题的促进生育措施,大多是顾左右而言他的歪招。而这些问题的改善进度,也不难让公众预估出“二孩与否”的提振速度。
如今二孩与否,也倒逼出一场全社会层面有关生命理念的转变。生育远不只是统计数据上的数字,对于个体家庭来说,是一场聚集家庭全部资源的莫大事件。随着经济发展一路下跌的生育率曲线,伴生的是从“要活着”到“如何活着”的理念转变。追求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对未来情形的预判,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生育率再次起跳的关键。如不能跳出表格测算的框框,只是从宏观层面掂量生育率,只以“劳动力资源”的维度考量生育,那么提振出生率便可能沦为缘木求鱼。
鼓励生育,要脱离人口政策本身,以切面的视角精确衡量生活成本,方能找出其中关键。尽管现状并不乐观,但生育率问题或许也并不特殊,它已经和诸如医疗、教育、环境等诸多话题合流。这些不只是一个新生育家庭面临的问题,也是困扰当前诸多群体的社会话题。从这个层面看,过多焦虑于“二孩”本身也无济于事,这个问题指向的是社会肌理层面的深刻变革。法律支撑、治理模式、服务水准形成更加良性的生态,“二孩与否”的伴生问题也就未见得如此神经紧绷了,它必然与这些核心话题的改善进度同步。
人口、生育总是被抬高到民族未来的高度,但未来不仅寄托于尚未出世的孩子,更在于眼下的大人:当前我们给孩子营造了怎样的世界,未来成型的基础也就被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