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现场观察:中国记者眼中的特朗普记者会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冠】
我参加过最混乱的政要记者会
面对同时举手的上百名记者,一时间,候任总统有点懵。特朗普定了定神,开始点名:“你来提问,不是你,是她,不对,是那个女的不是你,好的,你是下一个,但先让她问……”在“下一个”记者搞清状况之前,顺着特朗普手指的方向已有三人同时起身发问。只能容纳100人却涌进250名记者的发布间本来已无立锥之地,此刻显得更为嘈杂。
图/记者王冠、白帆
为特朗普胜选立下汗马功劳的竞选经理兼发言人、49岁金发美女的凯丽安·康威(Kellyane Conway)站在一旁和其他幕僚相谈甚欢,不知为何她和特朗普的新闻官斯派塞(Sean Spicer)没有规划一下现场提问,甚至没有安排工作人员递话筒。过去六年我常驻华盛顿,这是我参加过的组织最混乱的政要记者会,没有之一。
凯丽安·康威和其他幕僚相谈甚欢 图/记者王冠、白帆
我的身边还挤满了来自俄罗斯、日本、瑞典、英国、法国和其他国家的同行,奋力地寻找提问的机会。特朗普还有一周正式登基且组阁完毕,我们都期待着他对外交政策有更清晰的阐述,尤其是对中美关系的定位有一个初步的表态。
图/记者王冠、白帆
结果整场发布会我们看到是2.0版的竞选人特朗普,排挤异见、激辩对手,只不过他曾经的对手希拉里已经谢幕退场,回到不远处的纽约别墅中颐养天年。听特朗普讲话,很容易让人想起英文里的一句话:it is either his way or no way (除了他自己别人都是错的)。
特朗普发布会95%的篇幅都是回应对他本人的质疑:否认俄情报机关手握其当年在莫斯科酒店招妓淫乱的“黑材料”、澄清民主党关于俄罗斯助其胜选的指控、攻击自由派左翼媒体、应对任人唯亲和政商不分的质疑……
攘外必先安内,特朗普这么多丑闻和争议,内政还没搞定,哪里顾得上外交和对华。
路天解读
哈哈!我一直觉得川普对我们不好,可是对美国更加不好
后来,大家都看到了特朗普是如何对待本国媒体的:大骂美国人气新闻网站Buzzfeed是“一堆破烂的垃圾”,让CNN记者 “闭嘴……你是假新闻……”,最后新闻官威胁把CNN记者扔出会场。
然而特朗普对待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媒体则更加“简单粗暴”:直接拒之门外。 在长达一年的竞选过程中,外媒,尤其是中国媒体的报道申请几乎一概被拒。很多人只能以特朗普支持者的身份混进现场,用手机拍摄采访,还常遭工作人员的警告。
胜选后的第一场全球记者会,人们期待着候任总统能对外国记者友好些。我们先后给特朗普团队写了5封邮件,态度诚恳、言词热切。详细告知了我所供职媒体在国内的受众和影响力,并悉心附上过去6年美国政治的报道经历和采访人物名单,经过艰难的交涉,终于成为被允许入内的两三家中国媒体之一。然而现场提问机会仍然只属于美国记者,唯一的例外是英国的BBC。
整场发布会下来,特朗普依然没有系统地阐述他对华的政策和思路。他一共提到了中国四次,一次夸赞了中国企业家马云,称相信(阿里巴巴)会帮助美国经济和就业。接下来两次拿中国为俄罗斯解套,称对美进行网络袭击的不仅是俄罗斯,还有中国。最后一次称中国利用贸易赤字抢走美国就业,老生常谈,槽点无数。
特朗普酝酿对华强硬动作
贸易壁垒、军事对峙、联俄制华。
这是目前华盛顿中美关系圈对特朗普对华政策的三大猜测。不少迹象显示这些猜测正在变成现实。
11月8日大选获胜至今,特朗普在推文、电视采访和公开演讲中提到中国20次:中国通过贸易顺差、放松环保监管等手段抢走美国就业10次,批评中国南海军事扩张和朝鲜政策5次,“一个中国”和台湾问题3次,中国黑客2次。
乍一看,这些表态似乎还停留在特朗普竞选时期精准政治营销的阶段(campaign/political messaging):正是俄亥俄、威斯康星、密歇根和宾夕法尼亚的“铁锈带”蓝领工人帮助特朗普获得了总统大选的胜利,如果没有这四个州,特朗普将以54张选举人票的劣势输给希拉里·克林顿;特朗普第二大核心支持者是军方,他获得来自美国军方的选举人票数是希拉里的2-3倍,鼓吹对华军事强硬自然是迎合了军界的诉求。然而,特朗普也正在用实际行动来酝酿这些强硬政策。
他任命了反全球贸易、对华敌对且和自己关系紧密的Robert Ligthtizer、Will Ross、Peter Navarro和Steven Mnuchin分别担任美国贸易代表、商务部长、头号经济政策研究幕僚和财政部长。这四个部门是美国未来对华经贸政策研判、制定和执行的核心部门。
在军事外交方面,特朗普提名的国务卿蒂勒森在周二的任命听证会上虽称将不会改变一个中国政策,但也强硬表态说要用美国军事力量阻止中国接近南海人造岛礁。候任国防部长James Mattis周四在任命听证会上把中国在南海的军事扩张同俄罗斯战略威胁及恐怖主义并列为“破坏二战后国际秩序的三大挑战”。
关于特朗普喜欢俄罗斯并倾向联俄制华的外交政策的解读,除了地缘政治和商业利益外,还有一种新的解释正在华盛顿记者圈流传:特朗普对斯拉夫白人的人种情结。前后三任妻子有两任来自东欧:第一任妻子伊凡娜来自捷克,现任妻子梅拉尼亚来自斯洛文尼亚。第一任妻子更曾被特朗普形容为此生的挚爱。斯拉夫人种与日耳曼、凯尔特一样,是三大白人人种之一。
特朗普与第一任妻子伊凡娜
特朗普与现任妻子梅拉尼亚
再看看特朗普对墨西哥、中国和日本人等黄种人的贬低和负面言论(没错,虽然日本是美国铁杆同盟,但特朗普总把日本同中墨放在一起,弄的日本朝野上下十分紧张)。中日自不必说,墨西哥大部分人也有黄种印第安人血统。
特朗普虽然不承认,但不少言行印证了他潜意识里对白人的偏爱和对黄种人的排斥。一些人觉得这是茶余饭后的野史,但国际政治和大国权利平衡的背后难道就没有领导人的个人情节和个人因素吗?
中国如何应对特朗普
如果认为中国只能坐等特朗普的对华新政,那就太低估北京了。早在20年前,在更为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和更为薄弱的经济基础上,我们都能争取对华友好。美国情报界资深情报人员Michael Pillsbury撰写的《百年马拉松》(The Hundred Year Marathon)一书披露了不少美国新政府如何从发誓强硬到最终对北京服软,转而对华友好的幕后故事。
1992年,中国刚经历完80年代末的政治风波。比尔·克林顿在大选中抓住机遇,猛烈抨击老布什对华软弱,并发誓寻求更强硬的对华政策。然而,我们主动出击:手握10亿消费人口和大把经贸合作机会,我们在国会选区做了大量工作。面对可能失去的中国订单,波音等严重依赖中国市场的美国大企业游说克林顿内阁;依靠中国发射器发射卫星从而每年节省数亿美元的美国卫星发射机构也在找白宫说情。
1993年5月份之后,克林顿拿西藏、人权和台湾做文章的对华强硬走到了尽头,随后开始了对华“全面接触”政策。
如今,我们手中的筹码更多了。美国对华出口比过去10年增长了200%;中国是波音公司、福特汽车、美国中部州农产品最大的出口目的地;标准普尔500的华尔街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依靠中国市场;大部分最依赖中国市场的六个州加起来有超过141张选举人票(占总统选举获胜所需票数的一半)。
如果爆发贸易战,不等北京做出反应,这些大公司会第一时间在华盛顿K街找说客做白宫和国会的工作,美国媒体也会口诛笔伐白宫的贸易壁垒。鉴于这些州对特朗普2020年大选连任的重要意义,不知所谓的贸易战和“对华强硬”能坚持多久。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