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尼洛夫:让人感动到哭的苏联国歌,本来可能是另一首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自知乎,是对问题“为什么作为一个90后男生,每次听到苏联国歌都会感动到哭出来?”的回答。】
所有一听到苏联国歌都想哭出来的人,我猜你们听的一定是多声部合唱版……当然本歌曲的作曲者确实是一个玩弄大合唱的高手——亚历山德罗夫。
用他最著名的作品《神圣的战争》和苏俄国歌比较,你会发现简直就是套路。
这个人的合唱写作功力首先得益于他的师父——叫作亚历山大·格拉祖诺夫,如下图。
这位师父是个天才,16岁所作的交响曲就被老妖怪李斯特看重。如果用几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他的对位法写作功力来自于复调大师塔涅耶夫,而其精神内核来自于曾经相当看好他的老柴,以及他的师父(也就是亚历山德罗夫的师爷)科萨科夫。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就是写出《天方夜谭》的大师,这个人再加上《伊戈尔王》之父鲍罗丁,《鲁斯兰柳德米拉》的格林卡,可谓是沙俄时代民族乐派的“三杰”。
吹了半天亚历山德罗夫的师承,我们回来看看苏联国歌的应征。
首先我们知道苏俄之所以要将《国际歌》换掉,有两个原因,其一因为这是法国歌,其二还有一个原因,当然就是那句“从来也没有什么救世主”与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宣传思路完全违背。
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样的人在和亚历山德罗夫竞争……
其中一组是杜斯基亚,理由很简单,这人是斯大林的老乡,要格鲁吉亚人统治下的苏联帝国使用带有点格鲁吉亚风味的曲调,这当然是提名人必须搞的一点小马屁。
另一组是斯大林亲自挑选的:肖斯塔科维奇和哈恰图良。
(小心老肖帅死你不偿命……)
老肖和哈恰图良组合意味着什么呢?
我来打个比方:假如我国的一个领导问:“嗯……我们国家画画最好的人是谁呀?”
秘书给了他两个名字:其一叫做齐白石。
另一位叫潘玉良。
于是领导一拍脑门:“ok,让这二位合作给我画张画像!”
你能想象老肖和哈恰图良这二位的表情吗??伟大领袖究竟搞什么鬼东西?我们二位的风格风马牛不相及怎么合作?
写一首几分钟的歌曲,非要两个人一起搞,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一个人写主题部分的旋律,另一个负责写副歌部分。肖斯塔科维奇抢了主题,最艰巨的副歌当然就给哈恰图良了。
结果两个人把和声部分完成之后问题来了:主副歌外加和声都是你写你的我写我的,如果配器还是分着写,那这首国歌……干脆起名叫“怪胎连体双头鹰”好了,正好与你俄国传统很搭调……
这事不能这样乱,他们必须让其中一人完全承担整曲的配器工作,给一个和自己风格完全不同的人的作品写配器……简直就像扮成异装癖爱好者一样难受,于是撕逼开始了。
最后还是老肖出了个主意:“老家的小把戏,我手里藏一个小火柴棍子,你猜不中那就去写配器,猜中那我认倒霉。”结果老肖的主意把自己装进去了……哈恰图良猜中了……
肖斯塔科维奇只好去写配器…………
成品完成后,他们拿着作品去见评审和斯大林。
另一边的斯大林则把亚历山德罗夫叫了过去,因为领袖想起亚历山德罗夫创作了一首所谓的《党歌》,斯大林忽然突发奇想,让合唱队放慢速度用行版演唱了一遍,然后口沫横飞的大喊:“好啊,这简直像一艘威武的战列舰!”
亚历山德罗夫先是一脸懵逼……然后赶紧反应过来大点其头:“您说的特别对!”
这首放慢了的“党歌”也就是后来的《牢不可破的联盟》。
作曲者亚历山德罗夫,配器则是另一位改编音乐家完成——实际上几首应征曲目中,只有老肖和哈恰图良的配器是自己写的。
然而当斯大林听了配器版的“党歌”后,忽然不满的说:“这首歌的改编怎么如此烂?”
此时的亚历山德罗夫终于暴露出了自己的人品,他随着斯大林的口风,把责任推到改编者身上,批判那位改编者,甚至落井下石说他是处于抵触情绪而“有意的搞破坏”。
老肖反而鼓起勇气帮那位改编者说话,因为他知道无论亚历山德罗夫的作曲还是曲子的配器,其实都很出色(你们想想能让题主听哭了,当然出色。)
于是斯大林征求评审团的意见,得到的答复是:老肖和哈恰图良的版本最好,但是副歌部分很怪(此时副歌作者哈恰图良估计心想:猫写的副歌狗配器,不怪才怪……)所以必须经过改动。(老肖:我么……又得要我来……)
老肖只能表示接受修改要求,评审问他修改需要多久?老肖说大概五个小时。
没想到转折又来了,斯大林居然怒了:“我去5小时你们就对付出来,把神圣的事业当成什么了?”
事实上专业人士都知道,给个副歌改改配器,像肖斯塔科维奇这个级别的音乐家别说5个小时,一两个小时就完成了。
竟然因为这个,结果老肖和哈恰图良的版本落选了……
每当听到有人夸赞《牢不可破的联盟》如何出色时,我都会点头,然而心中又会燃起那个欲望:老肖和哈恰图良版的国歌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许多年我都找不到。后来偶然情况下才得知,老肖晚年将自己和哈恰图良合作的那个苏联国歌方案稍作改编,放在了作品111号《诺沃罗斯克钟声》之中。于是这个作品被放在了我常用的播放器歌单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下……
以上,就是苏联国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