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美军作战思想换汤不换药 维护全球霸权意图并未改变
解放军报1月19日刊文,《布控亚太,且看美军新版“作战想定”——解析美军“全球公域进入与机动”作战思想》。文章分析了美军一系列花哨的战略名称背后换套不换药的本质,以及藉此维护全球霸权的意图与焦躁心态。
原文如下:
“全球公域进入与机动”,在战略运用上改变了“空海一体战”的“本土攻击—远海封锁”两阶段模式,转而采取建立在威慑基础上的“近海阻遏—远海封锁—本土攻击”三阶段逐步升级模式;
跨域协同是“空海一体战”和“全球公域进入与机动”一脉相承的基本战法。其制胜谋划是:基于作战力量的全域融合,促进作战手段的多域运用,实现作战行动的跨域攻防,达成作战效果的一域聚焦;核心是多法攻、多法防,以多域对一域,形成“组合域优势”。
2015年初,美军正式启动“空海一体战”概念更名工作。在经历了研究撰写、概念评估和协调批准等程序后,所谓的“全球公域进入与机动”联合概念目前已进入执行阶段。由此,原先置于国防部长办公厅管辖下的“空海一体战办公室”,摇身一变为联合参谋部作战计划和联合部队发展局“全球公域进入与机动联合办公室”,并根据各军种新签署的谅解备忘录,承担起举办试验演训、协助修订条令、提供预算建议等职能。从美军披露的情况看,新概念基本延续了“空海一体战”的核心思想,但也悄然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
调整战略指导——
前沿防御、相互拒止
美军“空海一体战”思想自提出后便争议不断。其中,争议最大的是开战之初即大举攻击对方本土纵深的设想,美军认为此举非但不足以慑止对手,反而易致冲突升级失控。这使得“空海一体战”一经出台便被称为“缺乏战略支撑的作战概念”。为弥补缺失,美军经过数年争论,终于达成基本共识,形成“全球公域进入与机动”作战思想,在战略运用上改变“空海一体战”的“本土攻击—远海封锁”两阶段模式,转而采取建立在威慑基础上的“近海阻遏—远海封锁—本土攻击”三阶段逐步升级模式,以求在控制战局升级风险与保持对对手升级优势之间取得平衡。
近海阻遏。2015年6月出台的《美国国家军事战略》正式将“拒止”作为美应对大国冲突的“直接目标”。其基本思路是:利用对方近海岛链平时受控、战时易堵的地理特点,立足前沿防御,依托岛链构筑美盟军自己的“反进入/区域拒止”体系,打造更具生存力和韧性的多层防御态势,力求造成一种对手动必受制、打必持久、战必多线的局面,阻其达成速胜目的。美军设想,前沿防御将以美同盟国军队为主,必要时可协同美军战区内与防区外作战力量共同实施。
远海封锁。“空海一体战”将远海封锁作为本土攻击的后续选项,其目的是在战事陷入持久后,通过海空经济封锁,切断对方对外贸易并引其内乱,确保最终赢得战争。对此,以美国防大学托马斯·哈梅斯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主张采取“离岸控制”战略,强调重点依靠外围海空经济封锁来迫使对手屈服。但经分析研判,美军认为,作为一个打击对手战争体系的间接战略,远海封锁存在短期难以见效且不足以安抚盟友等弱点,更适于作为一种效果仅次于直接攻击本土的升级措施。
本土攻击。美军强调“前沿防御、相互拒止”,是综合考虑国际政治、联盟关系,以及军事可行性、经济可承受性等因素作出的战略选择。但美军并未就此放弃“本土攻击”这一选项,相反,为获得最大化的威慑效果,仍强调在战事大举升级之后,应使用中远程精确制导弹药和隐身突防打击平台,对交战国本土浅近和深远纵深目标实施打击,加速毁瘫其作战体系,以确保继续占据主动。新概念之所以将“机动”与“进入”并列,其用意就是将战区内的前沿作战与防区外的力量投送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完善基本战法——
跨域攻防、协同增效
跨域协同是“空海一体战”和“全球公域进入与机动”一脉相承的基本战法。其机理是:基于作战力量的全域融合,促进作战手段的多域运用,实现作战行动的跨域攻防,达成作战效果的一域聚焦,核心是多法攻、多法防,以多域对一域,形成“组合域优势”。然而,由于过于关注海空领域,加之“空海一体战办公室”在联参“体制外运行”的特点,美军构建跨域作战体系的进程并不顺利。新概念和新机构的建立,则有利于美军充分整合陆、海、空、天、网各作战领域的力量,从装备发展、体系组网和指挥控制等方面推动解决有关难题。
美国海军约翰·保罗·琼斯号驱逐舰(DDG-53)发射标准-6导弹
发展多能化武器平台。实施跨域作战,要求贯彻可在各军种间实现共同操作、可在合适领域形成互补增效、可在必要情况下适当冗余交叉的能力发展原则,尽可能扩大武器平台的作战通用性,从而实现多招并用、免被一击致命,力求陷对手于攻未必克、防不胜防的境地。比如,原本设计用于远程防空的“标准-6”导弹,近期频频进行试验,以期在未来能兼具反导制天、反舰制海甚至攻地制陆等多域作战能力。
构建网络化信息系统。跨域作战手段的实现,要求重点推进末端信息系统的横向一体化建设。美军强调通过在多平台、多谱段传感器,与各种动能与非动能武器之间,建立冗余重叠、直达交互的通信链路,推动全要素入网在线,构建全域一体、抗扰抗毁的目标定位和火力支援协同系统,为实现跨域攻防提供大范围、大流量的信息交互和安全通联。目前,美军正以“联合战术组网”为抓手,加快推进海军“一体化火控-防空”系统建设,并着力解决空军四代机与五代机,以及F-22、F-35型机之间数据链不兼容等问题。
推行混合式指挥控制。在对抗激烈的战场环境下实施跨域作战,给美军既有的指挥体制带来巨大挑战。为此,美军在酝酿调整高层联战指挥体制的同时,正积极推动在战区、联合特遣部队,以至下属各组成部队和联合分遣队等各级司令部构建“混合嵌入式”指挥体制,重点是在非隶属部队之间建立一种看似交叉模糊但更具适应性的相互支援式指挥关系,确保战场指挥官一旦需要,能不受线性纵向指挥体制影响,随时随地从其他部队横向获取所需能力,夺取当时当地优势,协同完成作战任务。
整合陆上力量——
依托岛链、多域作战
“空海一体战”概念由于突出海空主导角色、矮化地面部队作用,不但遭到美陆军、海军陆战队的强烈抵制,而且受到美军联合层面乃至国会的一再质疑。为此,美原国防部长哈格尔、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等先后发表演讲,强调拓展陆战角色,创新力量运用方式。近期,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已推出新版作战条令与作战概念,正式确立多域作战和跨域机动思想,以期补上“空海一体战概念漏做的陆上动作”。在“全球公域进入与机动”联合概念中,美陆军、海军陆战队和特种作战司令部等陆上力量将主要承担三项任务:
防空反导。美军一方面要求增加陆军“萨德”“爱国者-3”系统的前沿部署,以加强西太一二岛链一体化防空反导力量;另一方面,还针对现有防空反导系统成本高、作战效费比低等问题,积极发展测试陆军“高能激光机动演示系统”、“间瞄火力防护能力”项目、超高速射弹、电磁导轨炮等车载、机载式武器或电子战手段,作为近程防空反导力量,为海空基地提供预警防护能力。按计划,美陆军一体化防空反导作战指挥系统将在2018年具备初始作战能力。
THAAD反导系统配属的AN/TPY-2雷达配套设备示意图,分别为相控阵雷达天线,电子设备舱,主电源单元,冷却单元和操作控制单元
岸基制海。积极推动陆军野战炮兵和航空兵承担近岸反舰反潜、对小型舰艇实施空中突击等任务,以加强关键水道堵截力量。如通过改进目标捕获和任务规划系统,利用现有M270A1多管火箭炮发射系统、M142高机动火箭炮系统可发射战术导弹的特点,发射通用或改装型反舰巡航导弹、轻型鱼雷和反潜火箭等,以支援制海和封锁作战。此外,还采取AH-64E“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上舰方式,协同海军舰艇对抗海上集群快艇攻击,或指挥加装“远征部队组件”的陆军“灰鹰”和“影子-200”无人机等,执行海域监视打击任务。
对地突击。使用任务定制型机动部队包括特战力量,以小群多路方式隐蔽分散进入对方濒海和内陆地区,实施目标有限、快打快撤的陆上和两栖作战行动。除执行特种侦察、力量显示、佯动欺骗、人员搜救等任务外,还可夺控水道隘口、重要岛礁,或查找陆上资产,并使用建制火力或引导远程火力,打击对方岛岸机动、隐藏目标,破坏其防空、反舰系统,协助清除对方陆基“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此外,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网空、太空力量和通用后勤能力,对美夺取和保持行动优势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全球公域”的基本特点是无人独有、全体共享,但在美军眼中,却是进入别国主权空间的通道。确保对所谓“全球公域”的有效控制,是美国霸权的军事基础,以及操控国际事务的“通票”和“捷径”。以往的“空海一体战”也声称其开发目的是在“全球公域获得和保持行动自由”。就此而言,从“空海一体战”到“全球公域进入与机动”,变得也仅仅是名称和方式方法,而美国藉此维护全球霸权的本质意图却并未改弦更张。
(作者:俞晓鹏,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