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林氏重修祖厅那些事儿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朱云】
江西省赣州市所辖的南康区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宗族型的区域,笔者家就在南康区的龙回镇,镇上的村中几乎每一个屋组都有祖厅。
祖厅也叫宗祠,是宗族特性的一种实物象征,同姓氏的一个屋组的村民共用一个。在90年代及之前,祖厅的作用发挥着最大化的利用:一方面,村民家中“做好事”会在祖厅里大摆桌数不等的宴席招待亲朋;另一方面,村民家中老人过世,也在祖厅进行送葬前的仪式。新千年之后,祖厅的功能作用不再那么明显,一方面是因为祖厅随着时间流逝年久失修,集资困难,另一方面,祖厅被其他场所及方式所替代或淘汰——“做好事”可以在镇上酒店或家里进行,丧事送葬也进行了简化。
今年回家里过年的姨父跟我们闲聊时却聊到了他们屋组“林氏祖厅”重建事宜。
姨父所在的龙西村庙前屋组是一个普通的村组。据他所说,他们的“祖厅”重建从去年就开始筹划,年底已建设完成,占地面积估计1000多平方米,以后还可能继续扩建。祖厅于腊月已进行了开厅仪式,农历新年正月还要进行建成典礼。届时,同一个村的村民及其他村的“林氏”都会前来。
资料图,仅供参考
至于筹建的资金,是通过集资和捐款获得的,发起人是他们屋组的一个叫林万群的村民。林万群做家具生意,在镇上有一个规模相当的工厂,依靠南康家具产业的集群优势,一年有好几百万的纯收入盈利。他召集了本村十一名村民组成理事会。为祖厅的重修工作,前后开了不下20次的会议,积极性很高。
两件事情与此相关:一是南康区浮石乡(邻乡)的“蓝氏”宗亲也搞起了重修祖厅的仪式和庆典;另一件是赣南地区的“纠肖复萧”运动。“肖氏”一族聚集在一起开了一个“纠肖复萧”的宣传大会,认为要遵循祖先的姓氏“萧”,替代目前简化后的“肖”姓。
现今农村人、财、物快速流向城市,从而造成农村空心化,宗族性也随之减弱。祖厅在新千年初期的衰弱其实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小时候,村中哪个人家里做了好吃的,都会分给其他家,彼此关系特别紧密。现在每次和老人家谈到以前村里的和谐往来,他们感叹最多的是“现在人们的团结性不够了”、“人的心都变了”,说的客观一些的老人就说“现在很多人都往外面的镇上、市里住了,哪有什么来往了”。无论是“林氏”重修祖厅的事宜,还是“蓝氏”宗祠修建、赣南“纠肖复萧”的运动,区域的宗族特性在以“姓氏”或“祖厅重建”的名义下“骤起”和“唤醒”的背后是什么呢?
宗族象征团结性结构的资源
重修家族祖厅也好,以姓氏名义集会也好,都是在宗族特性下一种团结性特征的再造和突出。在这种团结性结构中,祖厅重修不止停留在一个祖厅的修筑,同一姓氏宗亲的集会也不单单是一次集会,其中伴随着的是一个趋于稳定的结构性组织的建立。
重修祖厅或集会的筹划,有特定的临时理事会负责统筹相关事宜,理事会有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和常任理事,由他们牵头的大家族能够形成一个非正规但被高度认同的组织。为此,在这个组织中形成了有形和无形的诸多资源。
首先,是熟人社会里的人脉资源。人情关系是当下社会交往的重要因素,人们在社交圈中都是最大化寻求人情关系的建立,这种圈子越多就越有可能增加个体的社会生存的便利性。同一宗族的人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空间距离越拉越大,本来是一个圈子的却无法再因为集聚地域的因素交往和联系,这圈子的认可度便会下降。重修祖厅或统一姓氏就是一个再认可的重要纽带,把原本可能崩解的宗族圈子稳固下来,个体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在宗族关系内部寻求一种依靠和人情。林万群在和几个理事会成员讨论事情时也说到,“我不能总靠着家具来发展自己,得和宗族的人多交往”。
其次,是区域中的声誉影响。宗族地区的人都期待自己家族是名门望族,这种名门望族的被认可,一是宗族内要有人出人头地,二是宗族要有团结性。显然,这两方面都要求一个集体形象的出现。有了一个集体形象,个体才会有影响力,才会被他人推广,才会有团结性的力量示人,被他人尊重。此外,个体在熟人社会需被认可,而有成就的人能够在宗族内部形成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一种无形资产,既是精神上的满足,也是其继续事业的一种助推。还有一点,即宗族里的个体也会因重修祖厅被外部人士称赞“尊敬祖先”、“很有孝心”等。
资料图
宗族特性唤起的结构性组织与乡村政治的冲突
正如之前说到的,重修祖厅不仅带来了一种团结性结构的资源,其中伴随着的还是一个趋于稳定的结构性组织的建立。
重修祖厅只是一个起点,问起他们的规划时,林万群还谈到,“现在到处都是车,小孩子都没有一个可以追跑打闹玩耍的地方,老人也没有一个可以聚在一起聊天打麻将的场所”,“重修祖厅后还可能继续捐钱集资修村路”。看得出他们有很多想法,但是仔细想想,这些事儿本来不是应由村委操心的吗?
我问他们,村干部是否支持重修祖厅和筹资建设,他们答道,村长一直未参与,也没捐钱,但因同属一宗族,最后还是会写进宗族名单,只不过在捐钱一栏放空。重修祖厅的宗族人不管有无意识,都已对村干部的权威构成了挑战。宗族集体组成的非正规但被高度认可的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存在冲突。村委班子对村中的一些事物不够上心,而宗族人士不但建了宗祠祖厅,还通过集资做很多事,效率之高、福利之多令人不得不期待和称赞。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利用好这样的宗族力量,对于村庄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宗族名义下的集体团结的局限性
像通过重修祖厅带来的集体团结并不是很简单的。先说重修祖厅这件事,首先得有资金支持。无论是捐款还是集资,宗族内部要有充分的凝聚力,资金和团结缺一不可。
以林万群牵头组成的宗族成员筹建祖厅为例。林万群作为牵头人,自己有很强的意愿,而且在宗族内声望高,其他被他召唤过来的同一宗族人都认同他的想法,且不断践行这一事情。林万群在劝说宗族内部人捐款时也有自己的策略,根据实力不同,劝说的捐款金额也不同。同时,他也能借助自己的产业和生意实力去说服别人。在筹备庆典之前的一次理事讨论会上,他跟其中一个理事讲,“你父亲的钱要不就你或你弟弟替捐了。我跟你弟讲了,他明年可来我厂拉货。明年厂的规模应该会更大,一半的货,包括隔壁厂的一些货,都可以交给他”。
但不是每个村都有一个“林万群”。有些村的经济条件非常紧张,宗族内部的人自己的生存问题和人生任务才是当务之急。对他们来说,要通过某种方式或名义来形成一种集体团结的唤起是很有困难和局限的。林万群说,他搞重修祖厅的出发点是找回童年的记忆,他们那一辈人在祖厅里玩耍长大,不想让这样的童年记忆消失。林万群有资本去找回童年的回忆,其他人呢?他们更多的是为生存奔波,而不是把精神性的得益放在第一位。
后记:
在目前城市化越来越快的背景下,不仅城市的标签趋于一致而没有了各自的特性,农村也面临同一个问题。我的家乡是宗族文化很浓厚的地区,在大家感叹各地的年味少了一些什么的时候,我担忧家乡的宗族文化逐渐消逝和不被重视,继而造成人心距离的渐行渐远以及团结性的力量的无可找寻。这种可能,确实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因此,重修祖厅或宗族聚会,使得人心的再聚不只停留在一个短暂的时空,“不忘根、不忘本”无关利益,有关的是巨大的精神财富。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