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特朗普“禁穆令”是“新麦卡锡主义”吗?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鹏】
1月27日,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暂停接收难民,并禁止七个主要穆斯林国家的旅客入境,使得大量已拿到签证的人因此滞留。在国内外持续抗议下,特朗普1月29日被迫让步,宣称七国的绿卡持有者将不受影响。
短短几天后,2月3日下午,华盛顿西区联邦地区法院裁定,暂时冻结“禁穆令”,并明确表示,那七个穆斯林国家公民可以正常申请入境。
华盛顿州与明尼苏达州还公开指责特朗普“禁穆令”中部分关键内容违背了美国宪法,因此他们不仅寻求在全国范围内暂停执行该令,更将联邦政府告上法庭,以此敦促其履行保护公民远离由这种“无理的歧视”所造成伤害的义务。
堂堂大国领袖“口含天宪”要禁“穆”,却因公然违宪而被本国法院叫停。面对法官厉声谴责,大总统“临危不惧”,誓言恢复。春节刚过,大洋彼岸好戏连台,连环闹剧赛过春晚。
对此,有学者认为:“尽管特朗普嘴上还不服软,要继续‘反击’,但是法院以及舆论持续施加的压力,对于特朗普今后的行事风格,可能会产生压力,起到一定‘纠偏’作用。这也是美国分权制衡机制的魅力所在。”
此言固然有一定道理,但这场特朗普闹剧有没有可能发展成特朗普版的“新麦卡锡主义”呢?历史上,“美国特色cultural revolution”与其制衡机制间如何博弈?
今天,当“卡里斯玛”式领袖裹挟民粹主义大潮汹涌袭来时,世人在哂笑过后不禁要问:“禁穆令”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体现了美国怎样的政治与社会分裂?其命运又将何去何从?本文试从历史比较的角度做一浅析。
“麦卡锡主义”和“特朗普主义”社会背景的相似之处
在今天的美国政治词典中,“麦卡锡主义”基本上已经成为阴谋、诽谤、迫害的代名词。然而在它盛行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全面反共的大背景下,它被赋予了某种坚定捍卫国家利益、保护人民的正面色彩。
学术上,狭义的“麦卡锡主义”通常指威斯康辛州共和党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Josef McCarthy)及其支持者于1950—1954 年间发起的一系列对“政府中的共产党人”的指控和调查。麦卡锡主义的受害者不仅包括美共成员等左翼人士,还包括各式各样的“共产党员嫌疑人”,他们或因“莫须有”被定罪,或被社会歧视和排斥。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麦卡锡主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未能依法举出具体罪犯的具体犯罪行为的前提下,通过泛指一个特定群体是“反美分子”而将其整体“非法化”,同时也就自然而然地将对其实施的种种迫害“合法化”了。
这个群体当年可以是共产党,今天也可以是穆斯林、墨西哥人,明天还可以是任何有色人种,包括中国人、华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从“麦卡锡主义”转换到“特朗普主义”并不存在理论上的困境,只需更新敌人的名单即可,毕竟背后的逻辑都是一样的。
麦卡锡与特朗普
从社会背景来看,二者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麦卡锡主义也非一日建成,其狂潮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席卷美国,乃是得益于自一战期间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期的“红色恐惧”(Red Scare)。在这个大的政治氛围下,麦卡锡的前辈们以“反对共产主义的侵略和颠覆阴谋”为由,大搞党派斗争,并对持不同政见的左翼人士进行政治迫害。这股“红色恐惧”是美国内外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麦卡锡主义掀起“红色恐怖”
掐指一算,从2001年911恐袭到2017特朗普上台签署法令,整整16年。考虑其间美国同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叙利亚、利比亚、埃及、突尼斯、索马里等诸多穆斯林国家政府或武装组织、恐怖组织间的长期战争,再考虑到其间在美国本土、欧洲盟友领土上爆发的各种与穆斯林有关的枪击、爆炸案,16年的光阴足够再培养整整一代新人。在“后911一代”及其惊恐万状的父辈群体中,培养仇视穆斯林的“绿色恐怖”(Green Scare)并非难事。
麦卡锡主义的另一个特色是通过合乎程序的政府调查和立法展开。这一点标志着“美国特色cultural revolution”的不同——当年麦卡锡并没有取消公检法,打倒各级政府,而是利用现有的政权和国家机器,把反共的灵魂注入进去。
这样似乎对整个社会的破坏力要小,同时更高效。显然特朗普没有意愿和能力采取那种激进做法,通过撤换关键岗位的官员、大法官这种“掺沙子、挖墙脚”的做法,或许对他而言更可行。
特朗普与麦卡锡的相似之处
谈完“主义”再说“人”。特朗普本人与麦卡锡有相似之处吗?有不少。
第一,个人品格、行事作风相似——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习惯性公然撒谎且技艺高超。麦卡锡早年就表现出极高的政治野心和投机做派:1939年他以共和党人的身份竞选州巡回法院法官。从这时起,麦卡锡开始展示他的欺骗才能。
譬如在竞选中,他污蔑对手的年龄是73岁(实际是一位66岁的在职法官),而声称自己只有29岁(观察者网注:麦卡锡1908年出生,时年31岁)。凡此种种,他的诬陷与欺骗取得了成功,最终赢得职位,也为他以后的进一步欺骗埋下了伏笔。
而就公开撒谎而言,从此次特朗普在竞选中的表现以及那些被扒出来的陈年往事来看,显然,他在这方面比麦卡锡也是不遑多让。
第二,都善于抓住时代的空子。麦卡锡早年、中年在华盛顿政治圈,可谓声名狼藉。在任参议员期间,麦卡锡接受贿赂,“从卢斯特隆房屋预制件公司纳贿1万元,还从百事可乐饮料公司的议院说客那里借了2万元,没有交任何抵押”,从事大豆期货交易和赌博,麦卡锡还喜欢酗酒。
1949年他为德国纳粹战犯辩护,引起了媒体的注意。这一年,在华盛顿的记者中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麦卡锡被认为是最糟糕的参议员。
然而,冷战一声炮响,给麦卡锡送来了救命稻草,尤其是苏联人1949年爆炸原子弹升腾起的蘑菇云,变成了麦卡锡的保护伞。正是利用了美国公众对共产主义的恐惧,麦卡锡时来运转,自1950年2月9日在惠灵(西弗吉尼亚州北一城市)发表了那篇臭名昭著的《国务院中的共产党人》(Communists working for the State Department)演说后,便发迹了。
1950年麦卡锡在惠灵发表演说
当风潮过后,美国人民认识到麦卡锡的本质,称他为“我们时代的最大的蛊惑家”、“无情的和不负责任的政治投机家,一个极权主义者,一个法西斯主义分子”,将其言行视作“谎言的标志”。
然而,为时已晚。麦卡锡风潮已然对美国政风、民风和知识界造成了巨大破坏,撕裂了社会。当年,麦卡锡仅仅是利用国会议员享有的种种特权和“国会参议院常设调查小组委员会主席”之职务,便掀起了腥风血雨,恣意煽动反共舆论,收集共产党和进步人士的材料,并对其残酷迫害。
可以说当时的美国,从党、政、军到财、商、学、文化、艺术各界知名人士,再到平民百姓,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麦卡锡的攻击,简直无一幸免。如果麦卡锡不是参议员,而是大总统,结果又会如何呢?且看下回分解。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