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兴扬:儒之失与道之末——由儒家建制化运动说起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梁兴扬】
作为道士,谈儒家建制化可能有点奇怪,但又理所当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道士也就是半个儒生,儒生的一半是道士。
在中国历史上,儒生、道士、和尚的角色基本可以实现自由互换,失意的儒生寄情道门之中的不在少数;尤其是在今天,“儒教”已经失去了旧有社会政治架构的承载,而道教作为宗教形式还存在,我这个道士谈一下儒之失与道之末应该就没那么奇怪了。
讲儒家建制化,我们首先讲个故事:
在道观,贫道曾经遇到这样一个游客:站在财神殿门口,大喊:“财神爷,你在哪里?为什么我还不发财?”
如今,儒学似乎也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大喊:“孔圣人,你在哪里?为什么儒学还不能复兴?”
儒学不能复兴,确实是个问题,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我们讲儒释道三教,儒为大。陈寅烙曾说:“汉承秦业,其官制法律亦袭用前朝。遗传至晋以后,法律与礼经并称,儒家《周官》之学说悉采入法典。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为,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实为儒家学说之具体实现。”
儒为大的根本在于与皇权政治的捆绑和对科举制度的完全依附,关于儒家建制化的部分想法,贫道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略作阐述:儒教被颠覆的原因、儒学建制化的起因、儒家建制化存在的问题、儒教能否作为一个宗教出现?利益问题如何摆平、未来如何发展?
“儒教”建制化的起因
历史上来说,因为儒教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却承载着人才选拔、国家统治的重要使命,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到范进中举似的疯狂,儒教作为类宗教组织,始终把握着国家命脉。
随着清末科举制度的废弃和皇权社会的结束,尤其是科举制度的废弃,儒教丧失了传承载体,正因为与皇权社会结合的足够紧密,所以,成也帝王,衰也帝王。
历史上两个有名的“道君皇帝“:宋徽宗(左)和明嘉靖皇帝(右)
当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儒教便不再是儒教,人才选拔制度的改变,造成了儒生丧失掌握国家命脉的权利,原有的传承载体被彻底打倒,延续的根本被颠覆,儒教已经被终结,儒学几乎成了纯粹的思想流派。
儒学建制化,绝对不仅仅是学术方面的诉求,还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包括儒家学者对原有儒教体系的羡慕、相关人员的利益驱动、对现有社会体系的利益分割等等,都需要一个载体,甚至说需要一个宗教化的组织。
我们可以尝试从道教理解这个问题,关于道家与道教的关系,我从宗教意义上来说,道教是道家学说的肉体,道家学说是道教的灵魂。
历史上,由于道教没有与皇权做完全捆绑,所以当皇权结束后,道教作为宗教形式不会结束,自然,除了特定的历史时期,儒释道,道的发展排在最后一位,远远没有儒教辉煌。
庆幸的是,正因为没有完全与皇权捆绑,当皇权社会结束后,几乎完全依附皇权和科举制度存在的儒教自然终结了,道教虽然经历了变革和没落,组织形式被基本保留下来,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道家思想需要道教作为载体传承,道教需要道家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来源,如果说宗教活动完全被禁止,道教灭亡,道家思想才可能仅仅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存在;对于儒教来说,科举制度灭亡,儒教的肉体已经死亡。
从这个层面来说,儒学没有了传统上层建筑的承载,哪怕思想再精髓,缺乏可表达形式,都无法像宗教一样集中信仰,组织形式趋于分散和多层次性。
如今,仅仅作为一个思想流派的儒学的相关利益团体、人员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承载思想的团体或者类宗教组织,来为儒教续命;如果单纯的作为学术流派,没有相关利益团体、人员,仅仅延续儒家思想,就如同墨家、法家、名家杂家等学术流派,没必要建制化,利益相关太少。
儒家建制化存在的问题
当科举制度被废弃、皇权被结束后,儒生就成了精神上的儒生,当精神上的儒生有了利益述求或者延续原有相关利益,就有了儒学要弘扬,必须建制化的幻想。
所以,不能把儒家建制化想的太纯洁,诸子百家中,道家和儒家分别以有组织的形式延续后世,当儒学的延续体系被破坏后,如果必然要儒学建制化,必然要建立一套体系来承接精神上的儒生。
如果儒学建制化,在精神内核上延续原有儒教的体系,创造一个新的皇权社会,那么在社会开明的今天,我想这条路很难走下去;但是如果不选择这条路,将原有儒教的体系全部舍弃,拿什么说服其他精神上的儒生?
如果皇权之路走不通,除了在哲学意义上的儒学学者之外,儒家建制化不可能形成行政命令形成一套指导日常生活的典范,更不可能走政教合一、军事化、组织化的路线,中国是个世俗化国家,还有一句话叫做“书生造反十年不成”。
清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
或许最后能够选择的只有走与神秘化、玄学化与民间信仰结合的路线,建立类宗教组织或者宗教组织,只不过这里有个问题,两千多年下来,佛道教已经把这部分信仰瓜分完毕,儒教来喝汤,都喝不上热的。
那么,假设能够要建立一个类似佛教、道教的宗教组织,把孔圣人封神,建立宗教组织;我个人认为从礼仪到传承的文化上,与道教不太可能有太大区别,充其量就是一个“二道教”,甚至连二道教都不如,因为形成一个宗教绝对不是几年或者几十年能够产生的,儒教在历史上积累的历史包袱几乎足够泯灭这个新儒教的一切创新。
儒家建制化的路看起来很多,未来有很多方向,其实幻象居多,看起来很美好,大多是海市蜃楼。
同时,建制化必然代表有利益群体的产生,更多的利益群体,可能会毁坏儒学思想的本义,甚至干扰政府意识形态。就如同道教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歪曲了道家思想,只不过需要表达而已。
儒教能否作为一个宗教出现?利益问题如何摆平?
谈及宗教,往往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是“教主”的认证,如耶稣之于基督教,释迦摩尼之于佛教,同时也伴随着教主人格化崇拜问题。
那在儒学建制化的过程中,究竟是要建立对谁的“崇拜”?
孔圣人吗?或许也只能建立对孔圣人的崇拜吧,那么当初孔圣人说过:“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当一个宗教与精神教主意见完全相悖的时候,这样的宗教还能走远吗?
对于中国来说,还有再产生一个新兴宗教的市场吗?新兴的儒教如何发展信徒,当与世俗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如何处理?最根本的,儒教能不能被作为宗教组织官方承认。
儒学建制化根本更多是一种利益述求,传统上的儒生已经不可能存在,哪怕建制化成功,成立个宗教,必然不是以前的儒教,而是一个新的宗教而已。
抛弃这些分歧,一旦建制化,必然会形成庞大的利益团体,究竟谁才能分享最大块的蛋糕,究竟谁才算正统?我想哪怕让孔府作为新的利益代言人,都会存在利益的纠葛,甚至孔府都会成为新的利益团体的傀儡。
当然,新的利益团体不只是内部的纠纷,还有外部利益的争夺。实际上,由于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发展一直交融,在教理教义上,经过两千多年的融合,具有很高的趋同性,当儒教被肉体上毁灭后,儒教的信仰市场已经被佛教、道教瓜分殆尽。
2015年,一群少年在南京孔庙举行成人礼
当儒教为大的时候,包括祭祀、祈愿、宗教科仪部分可以由佛教、道教来完成,因为哪怕这些内容交给佛道教来完成,最终掌控者还是由儒教的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最终还是为皇权服务。
当儒教被肉体毁灭后,新兴的儒学已经没有任何理由或者资格让佛教、道教为自己服务,但民众的信仰需求却仍旧存在。我们可以看到文庙里大成至圣先师的香火要么已经彻底断绝,文庙要么被废弃,要么成为博物馆,要么被另作他用,要么就被道士接受,大成至圣先师的香火也在三教合一的寺庙里被和尚或者道士延续。
文庙的功能求学、祭祀等民间需求,完全被佛教、道教所继承,每年的祭孔大典上的儒生,是精神上的儒生在进行一场礼仪的表演,追溯死亡的儒教的荣光罢了。
祭祀、求学等带来的不仅仅是信仰的寄托,还有大量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哪怕产生一个新的儒教,再来瓜分这部分信仰市场,佛教、道教答应吗?吃到嘴里的肥肉哪有那么容易吐出来!
如果儒学建制化模仿佛教、道教来承接这部分功能,佛道教已经有了完善的制度,民众还会选择这碗半生不熟的儒家饭吗?
就连儒生最为自豪的国学,也早就被各式各样的国学班占领了市场,新兴儒教能够与原有利益占有者抢夺利益吗?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当建制化的儒学组织漏出一丝垄断国学市场的时候,就会被联合绞杀。
余论:儒家未来如何发展?
那是否儒家就没有了出路?儒家思想注定要没落,儒家应该如何发展?建制化的出路又在何方呢?
儒教已经消亡,儒学思想却不会消亡,儒生已经消失,儒家文化的精髓却不会过时。与时俱进不代表非要在成立一个宗教或者类宗教组织,留存在哲学意义上的儒教或许更有利于发展和变化。
如果精神上的儒生能够抛开利益的诱惑或者重新掌控政治主动权的诱惑,踏踏实实将儒家思想传承出来,通过儒学思想的弘扬结合经济利益,来引领民众对儒家思想本身的认识,或许是一条更合适,也不那么讨厌的路,否则,连国学班都被和尚、道士、商人、鸡汤贩子把生意抢干净了,还指望啥弘扬儒家文化?
儒家的发展,应该有自己真正的思想者,形成稳定的学术团体,在弘扬儒家文化的同时,获取足够的经济利益,支撑儒家文化的发展。
儒道两家都有各自优势,对于传统文化方面的精髓,侧重面不同,道教的道法自然,儒教的仁义礼智信,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儒家建制化的方向,我个人觉得不应该再创建一个新的宗教,应该与道教一样,在各自优势上,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包括道教在内,也需要摒弃糟粕,尽可能传承优秀文化,继承文化难,与时俱进更难。
全真教掌教丘处机。史学家钱穆在名作《国史大纲》第三十五章云:“盖蒙古初入中国,其野蛮最甚,长春真人丘处机以宗教得成吉思汗之信仰,其徒得免赋役,全真教遂大行,文人不能自活者多归之。”
如果精神上的儒生愿意有个载体,进入道教或许是个选择。道教尊崇先贤,一定意义上,大成至圣先师也在道教内部被供奉,与其花费力气单独将大成至圣先师神化,不如效仿历史上的儒生,进入道教;同时,精神上的儒生进入道教,可以更多的丰富道教的内容,让儒家思想通过道教的方式表达出来,不也是一种对儒教的另类恢复吗?
儒学的建制化,我觉得可以用个成语代表:刻舟求剑,以为剑遗失了,准备模仿佛道教,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想寻找到自己的剑,其实,这把剑就在你的手中,这把剑就是儒家思想。
关于开头那个故事,答案很简单,财神爷就在那个游客的背后,他转身进去就可以看到。儒学建制化的问题也一样,答案很简单,孔圣人就在这里,儒学就在这里,真正去弘扬儒学精神即可,而不是刻舟求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