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笛:挑动两岸神经的虱目鱼,还游得动吗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晓笛】
茶过三巡,台南虱目鱼养殖协会理事长,带我来到学甲区边缘的一块空地上。这里谈不上荒芜,却也是杂草丛生,柔软的泥土中还残留有昔日鱼塘的痕迹。角落里一台小型的挖掘机,孤零零地上下挥舞着机械臂,卖力,却看不到任何扬起的灰尘。
“它就摆在那里,表示我们还有在工作。”理事长指着挖掘机苦笑道。
2015年,为便于虱目鱼保存和运输,在大陆方面的支持下,学甲开始兴建观光冷冻厂。然而不久后,力挺此项目的国台办副主任龚清概因贪污渎职落马,冷冻厂的话题开始变得微妙起来。此后两岸形势快速变化,原本热火朝天的加工厂项目也自然无人问津。
没有后期的支持,冷冻厂的项目只能被束之高阁,然而根据台湾法律规定,购买的空地两年未开工就要被收回,2017年4月是最后的期限,可土地的动工却仍然一筹莫展。
“因为两岸转账有时间差,以往的契作,我们都是先行垫付,这次也一样。为了办冷冻厂,我们不仅从外面借了好多钱,还拿了很多渔民的钱,若是再没有支持,破产是随时的事情。”理事长叹气道,将自己瘫坐在沙发里。
萧条的观光冷冻厂
渔业小镇的大礼
所谓契作,指的是私人公司和农民或农会在播种前订下合约,对所生产特定的蔬果进行数量和价格上的保证收购。谈及为什么要推广和大陆之间的虱目鱼“契作”,理事长表示:“是想为改善乡亲们的生活贡献一点心力。”
日据时期的学甲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乡,作为“帝国”的糖业主产地,台湾百姓的生活多以砂糖生产为中心运作,学甲也自不例外。日本人走后,台湾糖业不复当年,不可一世的台糖公司,也渐渐转行搞起了旅游观光和房地产。到了六十年代,学甲的经济转向纺织加工,大批出口到美国的衣物在这里被加工制作。在全盛时期,学甲成为拥有十几家大型纺织工厂,人口五万余人的纺织重镇,是台湾最后一个由乡升格为镇的基层单位。
但是从八十年代开始,台湾经济转型,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往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学甲的纺织产业逐渐没落。产业萎缩带来了税收的锐减,学甲曾一度债台高筑到不开路灯,不开空调的地步。为节省开支,当时全镇(现为学甲区)26个里也被合并为13个。人们纷纷离开这里另谋出路,而留下的人们则以农渔为生,守着那片曾经热闹后冷却的土地,过上了看天吃饭的生活。
台湾家鱼虱目鱼就是当地主打产品,学甲百姓十之有一从事虱目鱼养殖,但虱目鱼是家家户户都吃得上的家常菜,并未有什么特殊之处,学甲也只是万千产地之中的其中一个。由于利润微薄,长期以来学甲渔民在收购中处在弱势地位,商家往往刻意将收购价格杀到低于成本。本就无利可图,一旦再遭逢天灾,渔民的辛勤劳作转瞬即化为泡影。
若是没有两岸整治环境的变化,学甲百姓恐怕依然会过着清贫和寡淡的生活,但随着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观察者网注)的签订,这个快被遗忘的小镇又变得热闹起来。在ECFA的早收清单中,虱目鱼和其他17项农产品被列为优惠商品,仅征收5%的关税。
与此同时,北京明确定调两岸交流的工作精神——要深入乡镇,特别是中南部地区。然而此前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在台南孔庙遇袭,让大陆官员一度不敢跨越“浊水溪”(浊水溪曾被视为蓝绿势力地理分界线)。虽然此后陈云林、郑立中还是来到了中南部,但地方百姓态度多为冷淡。
在这种情况下,理事长却敞开大门做生意,而大陆也乐将学甲视作和基层合作的样板,在国台办的牵引下,最终促成了上海水产集团和学甲食品公司的契作。契作一开始将每台斤(600克)的收购价格定为45元新台币,高于生产成本的35元,也远高于当地企业20-30元不等的收购价格。同时还承诺,24小时可以对虱目鱼进行紧急抢收,抢收后依然以契作价格收购。
就这样,一份惠民大礼从天而降学甲,虱目鱼就这样承担了两岸经济与政治交流的双重使命。
学甲养殖户在捕鱼
挑动两岸神经的小鱼
十年前,大概没有人会想到,一条小鱼可以挑动两岸的政治神经。
自小成长在“杀猪拔毛”教育之中的学甲民众,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省采购团,一时间变得手足无措。他们嘴上尴尬地叫着“省长好”,心里也不免泛起嘀咕。
是否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亦或者仅仅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噱头?
与村民们疑虑相伴随的是媒体的煽风点火。曾作为党外运动宣传利器的“地下电台(非法电台)”,现在是南台湾民众主要的信息来源,这些卖假药的广播,中间穿插着耸动的政治评论,契作是阿共的“政治订单”结合“银弹”的说法一直不绝于耳。
意识形态的对垒中,两岸的任何交流都会成为众矢之的。
在这样的媒体氛围中,一些大胆的渔民们率先参加了契作,当更多实惠逐渐浮现,渔民们开始呼朋引伴,契作的规模也逐年扩大。一开始疑窦丛生的乡民们,开始自觉地站在虱目鱼协会和学甲食品公司一边,为契作发声和辩护。
而对于还有些人批评契作导致岛内虱目鱼上涨,理事长摇摇头,表示不以为然:“契作产量只占全台总产的1%,这么小的体量怎么影响价格?”
“批评契作的人,要来学甲看一看!”理事长曾这样向媒体喊话。
在契作的保驾护航下,学甲百姓喜笑颜开,学甲似乎又再次繁荣了起来。
然而情况似乎并不如预期的乐观。
虱目鱼刺多,带有一点土味,名字不利于推广,即便后来在大陆被改称“状元鱼”,作为后来者想在魔都水产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也并不是一件易事。契作的确让渔民收益,但却是学甲食品公司和上海水产亏本支撑的结果。到了第四年,上海水产集团退出契作,改由福建海魁水产集团接盘,收购的价格也由之前的每台斤45元,降到了40元。
只要契作还在,就会有台湾人常讲的“出头天”,若是能加大推广,完善配套,虱目鱼定会在大陆打出一片天地。台湾的负责人们这样坚信大陆的广阔市场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收益,一个上海市就可以消化学甲所有的虱目鱼。
在这样的信念下,观光冷冻加工厂的项目被提上日程。2014年8月,海魁水产、京泰公司、学甲食品有限公司和大润发(缺席)开始了合作建厂的第一次工作会议,截止到2014年4月,在总共四次工作会议中,四家公司确定了各自的股份比例,投资资金,建厂规模,并将新公司命名为“台湾华联水产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9月注册成立。
同年1月,力挺此项目的龚清概落马。同年5月,郑立中许诺的五年契作期满,大陆叫停契作。这家承载希望的公司诞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间,其辖下的工厂却依旧还是一片荒地。
“有渔民问我,来年还有没有契作,我只能骗他们说,因为今年台湾冻害,影响了生产,大陆那边正在研究新的收购计划”,理事长说道,“至于冷冻厂,我不敢提。”
万绿丛中一点红
台湾中南部,长期被视作绿营的铁票仓,但从学甲开始,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2014年“九合一选举”,虱目鱼契作的重要推手谢财旺,在赖清德横扫八成选票的第三选区(北门、学甲、将军),以第一高票的成绩当选台南市议员。选前被看好的民进党籍侯澄财虽然依靠三选二的规则获得连任,但票数只能屈居第二。
这次选举中也罕见地出现了三党同台竞选的攻击性文宣,谢财旺被抹红为共产党人,甚至有民进党“立委”直言不讳地形容这是一次与共产党的交锋。
但这并不妨碍谢财旺的第一高票,他的成功一方面来源自学甲做镇长的经历,另一方面来自他孜孜不倦地推动两岸的交往,根据一位学者的非正式统计,由于契作的推广,学甲对共产党的认可度高于蓝绿。
中南部基层的选举,本质还是看亲疏远近的熟人社会。民进党比国民党舍得花时间去乡下联络感情,乡亲们未必真的有党派立场,不过恰好选举人是他的熟人。而在学甲,五年的时间里,百姓见到的多是大陆的各级官员,这种频繁的联系给了他们近距离直接了解中共的机会。
“乡亲们知道谁能给自己带来实惠,他们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党派立场,如果大陆需要选举动员,我敢保证乡亲们的选票。”理事长如是说。
然而在绿区做两岸事务,难免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压力,民进党曾利用公权有意无意地阻碍契作进行,比如无故拖延行政审批。在用过“大棒”后,还会用“胡萝卜”安慰。理事长透露,赖清德曾私下对谢财旺讲,若是他和理事长能停止和大陆之间的合作,台南市会想办法帮渔民找销路。
“要是被招安,日子当然舒服,可是做不到。”
成长在学甲,曾经深绿的理事长,现在是一名坚定的统派,他深信两岸统合的趋势所在,台湾的乡亲可以从大陆中获利。不久前,他当选保生大帝开基祖庙董事,在改选会上当着蓝绿政客、名流百姓的面,表示台湾传统民间信仰的神明都来自中国大陆,并批评急于去中国化(世芳扯铃)、要外省人滚回去(洪素珠)是精神分裂。
“现在的情况下,我不知道我们还能撑多久,大不了破产归零,只是苦了这些满怀期望的乡亲。”
现在的学甲,门前冷落车马稀,似乎重新变回了那个被遗忘的小角色。大陆的访问团依然会零星地出现在这里,但没有任何合作的意向和举措。2016年11月,理事长向来大陆访问的国民党主席洪秀柱递交了关于学甲困难的陈情书,在得到“已分发有关单位调研”的回答后,他开始了漫长和焦灼的等待。
“其实内心是孤独和无助的,但却仍然要告诫自己要保持一份希望。”理事长最后说道,憔悴的面容浮现出一丝淡淡的笑容。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