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一周军情:印度轻型战斗机到底能买什么?-施洋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本周,印度空中力量的存在感似乎有点儿高,一来是有关印度竞标的轻型战斗机项目本来的热门——美制F-16战斗机的一盆冷水,二来是俄罗斯表态要向印度继续提供40架苏-30MKI战斗机,三来则是印度开始认真的考虑为海军采购的57架多用途舰载战斗机……有关印度的战斗机的未来规划,倒是值得我们说道说道;与此同时,美国一份关于用海军陆战队摧毁和夺占中国南海岛礁的报告,也让中国南海岛礁的安全问题成为热点。
看懂三哥的算盘
本周四,根据英国路透社报道,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出面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谈判,要求其停止考虑将本国的F-16战机生产线转移到印度,并为印度空军提供F-16作为轻型战斗机的方案。这无疑会给该机参加印度空军轻型战斗机竞标带来不利影响。
印度门类齐全的购机项目总缺不了要求生产线和技术转让的条款,此次轻型战斗机的招标也不例外
印度空军的轻型战斗机换代计划可能是目前全世界还在进行的采购计划里历史最为悠久的。这个计划的替换对象就是印度空军已经使用了50多年的米格-21系列战斗机。
印度空军自1963年开始引进第一批米格-21战斗机,随后二十多年里通过引进和许可证组装了数百架米格-21,成为全世界第三大规模的米格-21机群(仅次于苏联和中国空军,要不怎么叫三哥呢),不过到上世纪80年代,印度空军就已经“高瞻远瞩”地开始考虑米格-21的替换计划,其结果就是世界航空史上的史诗壮举——也就是被大家吐槽无数次的LCA“光辉”战斗机。
壮举的结果,就是这个1983年启动的方案,在90年代末连一架能飞的原型机也没有,印度空军不得已在90年代寻找米格-21现代化改进延寿方案,给现役的米格-21机群“续命”,以便为LCA服役争取时间。
不过米格-21-93这样的项目虽然付诸实施,但米格-21-93战机实际改装效果可谓是事倍功半,加上印度斯坦航空公司改造飞机的神秘诅咒以及这批米格-21本来就相对老迈,使得其在服役后事故一直不断,而LCA的进度也没有因为宽限了时间而显得乐观。
不过好说歹说,经过2架技术验证机、6架空军型原型机(另有2架海军型原型机)7架初始量产型机的研制和试验,虽然还有诸如机体超重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但好歹到2014年,首批两架批量产型的“光辉”终于开始交付印度空军使用了。
印度空军的米格-21-FL,在1970年印度国产化率达到60%的第一架米格21出厂,在印巴战争里面表现也不错。但是好像80年代以后,这款广受好评表现不错的名机在HAL的手里,所有的记忆都只剩下了摔,摔和摔……
2016年1月在巴林航展上做飞行表演的LCA LSP-3,看样子HAL还想让LCA冲出印度走向世界
按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光辉”战机已经在2014年正式开始投入量产了,印度的轻型战斗机项目总算是大功告成,接下来应该老老实实批量装备才是要务,为什么印度又在这时出台了一个全新的“轻型战斗机”采购招标呢?这就要从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生产组织说起了,尽管该公司曾经组装过无数的进口战机,也曾经自行生产过“风神”战斗轰炸机,但根据2017年年初的消息,HAL交付给印度空军的量产型“光辉”战斗机总共只有……3架,这其中2架还是2014年年底交付的。
印度自行设计和制造的喷气式战机HF-24“风神”的原型机,“风神”算得上一个成功的项目,当然,其总设计师德国传奇设计师库尔特·谭克(右侧挂望远镜者,二战中FW190战斗机的设计者)及其带领的德国工程师们组成的核心设计团队居功至伟
当然也不是说HAL在这期间一事无成,毕竟第4架量产机已经基本完成了建造,第5架量产机也已经开始总装,而且HAL也已经建好了第二条“光辉”生产线,以便每年提升……额外3架量产机的产量。按照这个速度,在第三条生产线得到内阁批准并且建立起来之前,印度大概能保证每年4-6架“光辉”的生产速度——这个装备速度的确是很让人绝望。虽然“光辉”的量产机订单总共只有40架,但按照目前的状态,至少还得有个6、7年才能将现有的订单消化完。相比之下,印军最后的100多架米格-21明年就要全部退役,这个战斗力大坑显然是指望不上“光辉”战机。
印度目前还在力推“光辉”的Mark-1A的改进型和Mark-2的升级型号,姑且不论这两个升级型号的研制进度是否会发生拖延,就算印度“今年做计划,明年就实现”的图纸都掉进恒河,河神钻出来直接给HAL一份完整的升级型升级方案,印度也没有在短时间内将其大批量生产装备的本事。这样看来,可能比起科研进度,印度航空工业的生产速度才令印度空军真正绝望。
请问你要的是这架金的LCA,还是这架银的LCA呢?
既然自行生产没戏,战机换代又刻不容缓,印度空军也唯有再度祭出对外招标采购的大招。不过既然是“轻型战斗机”,在招标时自然也要遵从“轻型”之意,因此印度空军对此次招标做出了“单发”的限制,如此一来,在印度空军的采购意向中,就只剩下F-16和JAS-39两种可选型号。
大概是受到此前采购“阵风”中型战斗机时法国人开出的天价的刺激,印度此次特别将轻型战斗机的价格限制为单价4500万美元。然而,这样一来,连F-16都不可能买到(4500万美元一架F-16,那已经是冷战刚刚结束的90年代初期的老皇历了,现在一架主流配置的F-16的价格都在8000万美元以上),即使JAS-39“鹰狮”这样以廉价著称的轻型战斗机,也只有较老旧的JAS-39C/D型中配置较低的状态能够满足这个价格,至于新开发的JAS-39E/F,同样也在这一价格限制之外。换句话说,国际市场上目前并没有满足印度要求的新研制战斗机。
虽然萨博推销“鹰狮”很是卖力,已经承诺了转让生产线,然而再大方的营销也不会去做亏本买卖的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印度空军对于本国空军的配置上的奇怪要求与国际航空市场上的差异。作为一支大国空军,印度空军对战斗机的数量和质量都有着不小的要求,但局限于其有限的预算,印度空军很务实地采用了不同档次战斗机搭配使用的机队配置。经过多年的采购,印度空军已经实现了以苏-30MKI为代表的重型机、以米格-29和幻影-2000为代表的中型机和以米格-21为代表的轻型机梯队,未来的FGFA、“阵风”和新一代的轻型战斗机则依次替换上述现役机型。
但印度对轻型战斗机的“执念”却和战机的发展潮流不符。在国际市场上,由于轻型战斗机固有的性能渐渐不能满足各大国的需要,因此美、俄、欧洲的英法和中国都没有研制本国空军下一代轻型战斗机,现役的轻型机也逐渐用歼-10级别的中型战斗机取而代之,这使得国际市场上可供选择的轻型战斗机种类明显减少。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真正还符合轻型战斗机定义的三代机已经只剩下了JAS-39和FC-1两款,这使得依靠外购的印度空军可选择的余地大为减少。
此次招标中,印度就不得不将实质已经算是中型战斗机的F-16也纳入(虽然在价格上F-16绝无满足印度低价需求的可能),就体现了这一尴尬局面。当然印度自行研制的 “光辉”战斗机的确是一种“原教旨主义轻型战斗机”,但印度自己的的研制进度和产能又没有办法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样的纠结之中,印度空军尽管看起来十分强大,却始终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需求和节奏更新现代化的武器装备。
即使是世界第四的军费大国,也有自己无法达成的烦恼
按照印度之前与俄罗斯签订的订单,最后40架苏-30MKI也将开始组装并交付印度空军,但与差不多10年前第一批交付时不同,虽然性能上已经十分稳定,但与当代先进的技术相比,该机很多的技术指标已经不再先进,曾经引以为傲的雷达也已经只能算是稀松平常。当巴基斯坦采购的第三批次JF-17“枭龙”战斗机的雷达也与其相比毫不逊色之时,印度空军的烦恼,只怕是会更多了。
巴基斯坦已经敲定了50架“枭龙”Block3的订单,同为轻型机,换上了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枭龙”在空战中凭借电子优势对阵重型机也不落下风,比到现在还十分尴尬的LCA那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缅甸方面也看上了枭龙,并且对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表示了兴趣,而印度和缅甸之间也有过武装冲突。面对周围越来越多的“枭龙”block3,印度空军不知道得是什么滋味
南海岛礁的防御
本周三,中国一架KJ-200预警机与美国海军一架P-3C反潜巡逻机在南海空中相遇,相聚最近时只有约300米,虽然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这既不可能是中国派飞机去拦截美机,也不会是美国派飞机监视和跟踪中国飞机。毕竟两种飞机都是机动差且速度很慢的四发涡桨大型飞机,都属于会被别人跟踪拦截的主。不过两架大型飞机能够在南海不期而遇,确实说明南海上空中美空中力量的频繁存在。
本周五,中国海军南海舰队两艘导弹驱逐舰和一艘综合补给舰启航前往远海进行训练,而在执行的诸多科目中,就有与西南沙守备兵力举行对抗演练一项。如果联系到近段时间多家美国智库提出的各种所谓美军攻占中国南海岛礁的计划和方案,不难发现,对于岛礁攻防这一课题,中美双方都是多少动过脑筋的。
对于中国而言,自从开始在西沙和南沙建立前哨之日起,对这些岛礁的防御就一直是中国海军需要关注的问题,早期的岛礁中除了永兴岛面积较大,可以部署有一定规模的步兵和坦克部队外,大多数岛礁只是一个面积很小的礁盘,既没有办法容纳太多的部队,也没有太多的重火力,主要是依靠混凝土的礁堡作为掩护,以班排级部队,以25毫米机关炮为核心火力进行毫无弹性可言的“严防死守”。这种防御面对驱护舰级别76毫米及以上的火力时,根本没有任何胜算,因此在当时的岛礁上所谓的防御都只是象征性的宣誓主权,真正对岛礁防御有帮助的,是持续不断在南海海域巡逻的南海舰队的驱护舰艇。
2月10日下午,由海军南海舰队导弹驱逐舰长沙舰、海口舰和综合补给舰骆马湖舰组成的远海训练编队驶离三亚某军港,拉开远海训练的序幕。随后,他们将在南海某海域与航空兵等部队展开联合演练
这一点即使在南沙岛礁扩大为机场之后也没有改变。虽然扩大化的岛礁上可以部署鹰击-62反舰导弹,也可以部署红旗-9和红旗-6A地空导弹,有机场跑道的岛礁还能成建制的部署战机,但岛屿上所能部署的防御力量和物资补给终究有限,不可能无限制增强和抵御外来的连续不断的攻击。想要岛屿能够坚持下去,持续不断的外部补给显然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包括二战在内的各种战争历史所证实的。因此对岛礁防御而言,不可能也不应该将其单独讨论,而应该将其放在海空联合的体系下进行讨论。
这也正是美国许多智库制定的所谓“美军夺占南海岛礁”的设想的荒谬之处。最近网上流传的很广的一个美国智库的报告就是如此,报告提出美军可以依靠两栖编队内下属的驱逐舰和各种无人平台切断岛礁与内陆的联系,然后在岛上反舰导弹打击范围之外利用F-35B展开外科手术式的打击,消灭和瘫痪岛上的防空系统,随后派出MV-22机队运载陆战队员上岛作战,破坏岛上关键设施后在解放军增援赶来之前撤走。当然,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概括,美国军方实际上应该能得到报告更加详尽的细节内容。
报告中划出了岛屿上各种防御力量和武器的射程,总作战原则是舰艇始终在射程300海里的鹰击-18范围之外,一切依靠隐蔽,快速的远程机动来实施作战
这类报告幻想出一个孤悬海外,仅靠自己力量进行防御的武装小岛,然后理想化地设想自己的舰队处在岛屿的打击范围之外,并且一厢情愿地觉得自己的武器装备能够以“非接触”的打击手段融化岛上的防御。不论这类报告中“硬点”的岛礁防御武器鹰击-18反舰导弹的射程是否真的只有300海里,在南海这样一个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可以完成覆盖、中国军队可以实现多种方式快速抵达和部署的地方,无视这些高级武器和整个作战体系的存在,不考虑武装冲突演化为全面战争风险的这些所谓的报告,除了正儿八经能够花掉美军的研究军费外,就只能给啥也不懂的国会老爷和“资深媒体人”提供毫无杀伤力的语言弹药。
正因如此,中国海军自己处于检验目的练一些与岛礁防御有关的科目多少还算合理,外军真要认为岛礁防御就这几招,恐怕就要出偏差了。不过近年来西方的不少智库甚至一些国家的武装力量在探讨一些话题也都有这种倾向。比如日本自卫队每一次所谓针对钓鱼岛局势的“西南诸岛夺还”,也都是假想解放军往岛上空投了一队伞兵,然后就莫名奇妙没有任何掩护,让这些士兵独自对抗自卫队的反复攻击;“汉光”演习里台军也是假设“犯台”的解放军只有伞兵,然后让自己扮演从容进攻获胜的戏码……也不知道这些军队心里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
台湾“汉光”演习里面真正反击大规模登陆的戏码越来越少,反而是各种“炸隧道”以防止解放军突袭,淡水河谷反解放军渗透斩首一类的戏码越来越多,进攻的解放军都变成了无后续小部队渗透攻击,让台军“重兵包围”获胜,这种想法只能说,哪怕是演戏可不可以认真一点?
不过从去年中美在南海上的一系列博弈和较量中看,如果大家还有印象,记得2016年夏季南海所谓“战云密布”事件背后中美双方的意图,就不难发现,美军对这类报告中描述的“打了就跑”的作战模式不仅没有完全抵触,反而还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认可甚至重视。当然,在实际行动中,美军计划动用的是打击能力更强、攻防转换速度和机动速度都更快的航母打击大队,最初计划的目的则相对更为有限,但最后在中方采取相应的对策后,美国海军并没有采取措施强行切断中方前线作战兵力的勇气和自信,也显示出类似的作战规划在实际付诸实践后,可能遭遇的情况和美方实际的能力限制。
当然,对中国军队而言,美国智库的设想虽然并不靠谱,但其对军方的影响力却不能忽略,对于我们而言,加强这方面的情报工作,同时保证在南海持续的力量存在,对美军在南海及附近海域的行动实现有效的监控,以便根据情况及时作出应对,是比单纯加强岛礁自身防卫力量更重要的手段。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