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生:朝鲜问题众说纷纭,到底该怎么看?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俊生】
在朝鲜半岛研究界,观点分裂与舆论分裂是众所周知的现象之一。仅以2016年的半岛为例,在朝鲜第五次核试验后,国内观点可以分为三派:支持对朝鲜进行有限武力打击论、让美朝韩三国去解决“撂挑子”论、对朝鲜全面施压论;在韩国决定部署美国的“萨德”导弹防御系统后,国内观点也可以分为三派:坚决反对“萨德”入韩论、有限接受“萨德”入韩论(比如不含X波段雷达的“萨德”)、接受“萨德”入韩论。观点与舆论的分裂、乃至撕裂,已经引起了不少学者的重视。要分析这一现象必须分析为什么出现这种分裂、进而再分析如何看待这种分裂。
朝鲜半岛界的观点与舆论分裂有着特定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其一,从宏观上讲,研究半岛问题可以分为:国别研究视角、地区研究视角、国际战略研究视角。和任何学科一样,学者由于不同视角、不同的知识基础与分析能力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其二,相比于其他问题,半岛问题的更为复杂性,牵涉的因素较多,比如美国因素、朝鲜因素、韩国因素等等。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就可能不一样。
其三,这也和朝鲜半岛研究的敏感性有关。由于其敏感,各个部门有时甚至连掌握的材料都不能互相交流,客观上导致“各自为政”。不同于国内已经建立的各种学会,迄今半岛问题界仍然没有一个“朝鲜半岛学会”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其四,这同时也与我们学者日常交往对象的倾向有关。比如和美国学者交流较多的,可能就更多同情美国的观点。和朝鲜学者接触角度,有可能就更多认同朝鲜的观点。同理,和韩国学者交流越多,就有可能受韩国观点影响较多。而这几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不仅复杂,而且存在几组敌我分明的关系,美朝、朝韩、朝日。
其五,这也和学术发展的规律有关。作为学术单位与学者不同于宣传部门以及宣传人员,学术研究是基于科学研究基础上,因此学术发展不同于宣传部门的一个口径,就自然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情况。
其六,这也和我国学术活跃与舆论活跃有关。改革开放、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学科在我国蓬勃发展。国民又非常关注国际时政问题。两者结合也催生了媒体对这一问题非常关注。这自然加大了不同观点的出现与争鸣。
舆论分裂与观点分裂整体上对于我国的朝鲜半岛政策并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其一,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不存在党派之争,政策的延续性较强。因此,政府的半岛政策可以说一以贯之;其二,虽然舆论存在分裂,以及舆论对于外交政策的影响在加大,但是由于我国媒体与政府之间关系的特点,舆论影响外交政策呈现出“半自主性”。在核心政策上,舆论影响有限。
也应该看到,学术讨论与政策建言不同,有的学术观点不适用于政策,但是对于传递某些信号有积极意义。比如上述提到的在朝鲜第五次核试验后国内出现的“有限支持美国武力打击论”就可以给朝鲜的“误判”与“莽撞”传递一个信号;同时,由于我国目前的外交是大外交,决策的复杂性与难度也需要广纳谏言,因此不同的观点也能给政府决策提供营养。
尽管如此,笔者还是支持对于半岛问题研究界的舆论分裂与观点分裂给予一定的重视与必要的引导。
首先,它在启迪民智的情况下,也造成了民众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混乱。有一次公开讲座上,由于笔者坚决反对“萨德”入韩,一位上了岁数的听众很激动的指责笔者正在犯严重的错误。笔者在春节回老家时和朋友聊天,不少朋友认为一个“拥核”的朝鲜对中国有利。由于他们的观点主要受学者影响,因此,学者的相关观点不能不说为这些认识混乱承担部分责任。更严重的是,一些大学的公共课老师也有可能接受这种观点,从而在讲台上讲给学生。这对于学生正确理解相关问题以及我国的相关政策不利。由于舆论影响外交政策的“自主性”在增强,以及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接受正确的观点从长期来看对于我们的决策也十分重要。
萨德系统覆盖范围示意图
其次,要看到有关国家希望借助中国的舆论实现自己的外交目的。比如某个国家和我国学术交流很多、研究较细,决策部门不会不知道中国哪些学者是我国半岛问题研究界的所谓“主流学者”,不会不知道哪些学者对我国政府的半岛政策影响较大。但是他们对于一些持倾向于该国、有利于该国观点的“学者”进行热捧,其真正的目的就在于希望利用这些学者影响我国的舆论,进而影响政策。常用的手段就是邀请这些所谓“学者”到该国讲学、开会等。其真实的目的就是鼓励这些学者在我国舆论上多发声,制造舆论混乱。
再者,我国半岛问题研究界的观点分裂与舆论分裂已经不仅仅是学术层面的问题,已经牵涉到国家在半岛问题上的根本政策。比如纵观美国目前的半岛政策,也能分3-4派,但是在核心的原则方面不存在分歧。而且纵观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的迹象,尽管他是以否定奥巴马政策的面目上台的,但是在半岛的基本政策上仍然延续了奥巴马的政策。很少有我国的半岛研究界这样,甚至连基本共识都难以达成。比如,半岛政策的核心原则“无核化”还受到一定的质疑。再比如上面提及的,“萨德”入韩对我国造成如此显而易见的安全与战略威胁,理解甚至支持相关国家立场的声音实在匪夷所思。
再者,半岛问题研究和其他学术研究一样,既然是学术研究,就应该尽量做到价值中立,那么在掌握的材料、研究方法、科学的研究路径的基础上,得出的基本结论应该不会差距太大。如果学术界不同的人研究的同一个问题,结果结论差距太大,那么问题肯定出在研究的过程中。
综上可见,对于朝鲜半岛研究界的观点分裂与舆论分裂原则上应给予理解,对于学术争鸣也应该给予继续的鼓励,但是与此同时也要认清其危害,要加以引导。
1、政府应该更多的鼓励决策部门与朝鲜半岛研究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笔者的感受是,我国不少半岛问题学者语言很好,对对象国也很了解,但是对我们自己的政策反而最不了解。这一课要尽快补上;
2、要鼓励学者多发言。由于半岛问题研究的敏感性,真正对决策有较大影响的学者反而担心说错误而不敢在公开媒体上多发言,总担心说话出了问题。应该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刊发研究成果;
3、这中间要特别提出学者的主动性问题。应该说,学者作为掌握信息较多的专业人士,一个重要的使命与责任就是“启迪民众”。越是一线学者、越是主流学者,越应该有这个责任感;
4、作为媒体,应该说我国的主流媒体已经做的非常好。对于一些自媒体应该加强引导,甚至必要的管控。鼓励严肃的学术争鸣与思想碰撞,但是对于那种哗众取宠、以新颖观点吸引眼球甚至别有目的的不应该刊发;
5,在我国学术界成立一个类似的“朝鲜半岛研究会”已经势在必行。考虑到半岛问题研究的特点,这个研究会可以考虑半官方半民间的形式。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