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大国为各国遮风挡雨 共建“一带一路”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当地时间2月17日,外交部长王毅在德国慕尼黑出席第53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并在全体会议上发表题为《坚持合作理念,作出正确抉择》的主旨演讲。
王毅表示,中国有句古话: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历史的长河,我们曾经一次次走到生存发展的十字路口,一次次围绕和平还是战争、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作出影响深远的历史抉择。选对的时候,世界迎来和平与发展。选错的时候,就会付出火与血的代价。
王毅说,或许,我们真的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是,我们已经身处一个各国利益相互交融,人类命运密不可分的世界,我们可能已经无法承受起犯错的代价。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中国当然不能也不会在这样重要的时刻置身事外。
王毅指出,无论在哪个时代,大国和睦,世界就能和平稳定;大国交恶,世界就会冲突动乱。面对当今各种全球性挑战,**大国应当以人类和平发展的大局为重,携手合作,同舟共济,为世界各国遮风挡雨,而不能各自为政,独善其身,甚至相互对抗。**中国历来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愿与世界其他各国和平共处,真诚合作。
王毅还提到,我们认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也不存在什么“历史的终结”,关键是要符合各国自身的国情,得到人民的拥护,同时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王毅说,2013年,**习近平主席正式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这是中国迄今为国际社会提供的最大公共产品,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倡议。**今年5月,中国将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将是中国为全球合作与全球治理作出的又一次重要贡献,我们相信这次论坛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让“一带一路”更好地造福世界。
王毅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王毅演讲全文:
尊敬的伊辛格主席,
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应邀出席本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同各位新老朋友共同探讨维护国际安全与发展之道。
2002年,我曾出席过慕安会,记得当时大家关注的焦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恐怖主义。15年后的今天,我们面前的问题单却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棘手。除了恐怖主义威胁依然严峻之外,还增加了世界经济低迷失衡、地缘冲突恶化加剧、难民危机愈演愈烈、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遭遇挫折等等一长串新的挑战。
世界怎么了?这是一个问题,一个事关人类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看到各种各样的观点。有人说,经济全球化是诸多问题的罪魁祸首,应当重回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有人说,世界已经失序,既有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需要推倒重来;有人说,恐怖主义已无法消除,由此将引发新一轮的地区动荡和文明冲突;还有人说,传统大国和新兴大国的矛盾难以调和,世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正在上升。
中国有句古话: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早已不是我们第一次对现状进行反思,对未来作出选择。回顾历史的长河,我们曾经一次次走到生存发展的十字路口,一次次围绕和平还是战争、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作出影响深远的历史抉择。选对的时候,世界迎来和平与发展。选错的时候,就会付出火与血的代价。上个世纪发生的两场世界大战,就是离我们最近、代价最为惨痛的教训。
或许,我们真的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是,我们已经身处一个各国利益相互交融,人类命运密不可分的世界,我们可能已经无法承受起犯错的代价。对于形形色色的观点,我们可以秉持开放的态度,鼓励展开充分的讨论,激荡出思想的火花。但最终作出判断和选择,我们必须慎之又慎。
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中国当然不能也不会在这样重要的时刻置身事外。
今年年初,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和日内瓦相继发表两场重要演讲,阐明了中国的看法。习主席阐述的最核心观点是,各国应当坚持走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道路,不能开倒车,也不能走回头路。对于世界的未来,习主席提出要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和共享。这是中国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受到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赞誉。
我们认为,全球化不是洪水猛兽,不能把当前遇到的各种问题简单归咎于全球化,而是要对全球化加以引导和完善,使之更加均衡、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加可持续。
我们认为,世界并没有失序,二战之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依然在保障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应当继续加以坚持和维护。
我们认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也不存在什么“历史的终结”,关键是要符合各国自身的国情,得到人民的拥护,同时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我们认为,包括恐怖主义在内的各种全球性挑战并非不可战胜,而是要找准其产生的根源,通过国际合作和综合治理加以有效应对。
我们认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只要各国真正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就完全可以和平解决争端,避免冲突对抗,在和平相处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
女士们,先生们,
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联合国总部的演讲中说过这样一个比喻,他希望我们能为世界打造一把精巧的瑞士军刀,人类遇到了什么问题,就用其中一个工具来解决。我认为,在我们手中现有的工具箱中,其实已经有了不少经过各国精心设计,凝聚人类共同智慧,并且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具,完全可以拿出来用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当然,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并且对其不断创新和完善。
首先,要继续坚持多边主义。历史反复告诉我们,以邻为壑、唯我独尊的单边主义做法只会加剧紧张和冲突,带来更多矛盾,多边主义才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战之后,世界各国痛定思痛,共同设计和构建起一整套国际多边框架和机制。联合国毫无疑问是其中的核心与支柱。中国当时直接参与了联合国的创立,并且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第一个签字的国家。70多年来,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众多多边机构,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作出了持续不懈努力,取得了历史性成果。而目前我们面临的众多冲突和对抗,恰恰是因为背离了《联合国宪章》宗旨,摒弃了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因此,在70多年后的今天,多边主义仍是人类社会面对和解决问题的最有用工具和最重要法宝,不仅没有过时,还应发扬光大。面对乱象丛生的世界,联合国的权威需要维护而不是破坏,联合国的作用应当加强而不是削弱。我们应更为坚定地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更好发挥《宪章》确立的集体安全机制作用,进一步提升联合国的治理能力和效率。
第二,要不断加强大国合作。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时大国拥有更多的资源,具备更强的能力,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挥更大作用,为人类发展与进步作出更多贡献。无论在哪个时代,大国和睦,世界就能和平稳定;大国交恶,世界就会冲突动乱。面对当今各种全球性挑战,大国应当以人类和平发展的大局为重,携手合作,同舟共济,为世界各国遮风挡雨,而不能各自为政,独善其身,甚至相互对抗。
中国历来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愿与世界其他各国和平共处,真诚合作。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今年是中美签署《上海公报》、重新恢复交往45周年。45年来,中美合作发展迅速,超过当时最乐观人士的想象。事实表明,中美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两国加强合作是全球稳定繁荣的需要,也是中美两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期盼。几天前,习近平主席同特朗普总统进行了一次重要和成功的通话。双方确认中美关系对于两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特朗普总统明确表示美国政府继续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维护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缓解了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的担心和疑虑,也为中美两国在双边、地区乃至全球层面开展各领域合作提供了必要条件。我们愿与美方沿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方向,加强沟通,增进互信,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更好造福两国人民、更多惠及世界。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维护国际战略平衡与全球稳定的重要基石。今年,普京总统将两次来华,习近平主席也将访俄。中俄关系将在高水平上继续向前发展。我们愿同美、俄加强协调,促进三方积极和良性互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更多正能量。
中方一贯高度重视欧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始终把中欧关系作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之一。将与欧盟共同推动四大伙伴关系建设取得新成果。
第三,要着力完善全球治理。这是解决世界发展失衡,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正确途径。我们要把发展、开放和创新放在更突出位置。不能因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些负面效应就因噎废食。而是应当通过国际合作,着力解决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共同引导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再平衡。我们还要不断完善和提升全球治理体系,客观反映国际力量对比发生的变化,赋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多代表性和发言权。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成功主持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首次把创新作为全球恢复增长的新动力,首次把结构性改革作为解决世界经济难题的主方向,首次把发展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的突出位置。此后,习主席又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利马会议、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等场合发出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方向发展的中国强音,提出推进亚太自贸区、构建开放型经济的中国方案,起到了稳定人心、增强信心的重要作用。
第四,要坚定推进各类区域合作进程。上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各地区、各类型的区域合作如同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至今方兴未艾。各国通过交流促进了相互融合,通过合作做大了利益蛋糕。事实证明,区域合作是促进世界发展的有效途径。
欧洲一体化是二战后启动最早、发展最快、成果最显著的区域合作进程,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方向,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作出重要贡献。尽管当前遇到一些困难,但这是前进中的问题,也会在继续前行中得到解决。中国愿意看到一个团结、稳定、繁荣的欧盟,希望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和更积极作用。
中国一直是区域合作的坚定倡导者和推动者。2013年,习近平主席正式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这是中国迄今为国际社会提供的最大公共产品,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倡议。目的就是要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各国优势互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带动亚欧大陆国家以及其他相关地区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建设进度和成果都超出预期,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和支持。今年5月,中国将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将是中国为全球合作与全球治理作出的又一次重要贡献,我们相信这次论坛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让“一带一路”更好地造福世界。
女士们,先生们,
2017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也进入深入推进阶段。我们将继续办好自己的事情,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多边主义的维护者,通过自身的发展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新贡献。
谢谢大家。
新闻背景:慕尼黑安全会议
新华社记者沈忠浩
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前身为德国人冯克莱斯特于上世纪60年代创办的以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为重点议题的国际防务大会。1963年,首届国际防务大会在德国南部慕尼黑举行。
早期阶段,国际防务大会的与会者仅数十人,会议主要作为联邦德国与美国及其他北约成员国对话的非官方平台,常被称作“跨大西洋的家庭聚会”。
随着冷战结束,国际防务大会更名为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与会者数量逐步增加,并向非北约成员国扩展。同时,会议关注重点不再局限于跨大西洋伙伴关系,而是更多关注全球安全问题,包括打击恐怖主义、防止核扩散、维护地区稳定等。
1995年,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首次邀请俄罗斯代表与会,并首次提出北约东扩原则。1999年,会议首次向中东欧国家和商界代表开放。在这届会议上,亚太地区的发展与和平成为重要议题之一。这一年,中国首次派代表参会。
2009年,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更名为慕尼黑安全会议。
如今,随着议题不断扩展,慕安会已发展成为国际战略和安全领域的重要年度论坛之一,是各国高级防务问题官员及专家就国际重大安全问题阐述立场、交换意见的重要平台。由于明确的“纯论坛”定位,慕安会没有决议,没有宣言,与会者要做的就是发表观点、畅所欲言,不同主张和观点在这里激烈交锋。
第53届慕安会将于本月17日至19日举行,约500人参会,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德国总理默克尔、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美国副总统彭斯等。会议将聚焦当前国际秩序及安全政策所面临挑战等议题。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将在本届会议上阐述中方对当前国际形势、安全合作等问题的看法和主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