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蒙蒙:共享单车摩拜和ofo资本对决,总让我想起滴滴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吴蒙蒙】
2月20日,智能共享单车平台摩拜单车宣布再次获得D轮后新融资,新引入新加坡投资公司淡马锡(Temasek)的股权投资,同时,此前领投摩拜C轮的高瓴资本再次追加投资。自今年1月初至今,摩拜单车累计融资额已超过3亿美元。
此消息一出,人们都感叹摩拜在共享单车市场上的这一波资本攻势真是来势汹汹:摩拜去年总共进行了5轮融资,而今年开年不到两个月,摩拜就已完成了3轮融资,总金额或已超去年全年。
烧钱行业,融资为王
说起摩拜,就不得不提它在智能共享单车市场中的“死对头”——“小黄车”ofo。那么最近ofo在资金上表现如何呢?
2月初,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援引消息人士说法称,ofo正在进行不超过1.5亿美元的融资,目标争取大约10亿美元的估值。对此,笔者未查到ofo方面的回应,据公开报道,ofo距今最近的一次融资是在去年10月份,这也就是说,ofo已经有4个月没有拿到新融资了,而对于自带“烧钱”属性的互联网初创企业来说,在与对手拼杀的关键时刻,缺钱无疑是致命的。
此外,虽然摩拜和ofo两家一直没有透露,从初创到如今,各自的融资总额具体是多少,但通过梳理公开资料(双方具体融资情况见图表),目前摩拜的总融资额至少是ofo的两倍(ofo创立于2014年,摩拜创立于2015年1月)。
所以,在融资方面,这一局摩拜赢!
但随后,对于摩拜此轮融资,又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这很有可能是一发“烟雾弹”。
原因是摩拜并未透露出此次融资的具体数额,而仅是将今年前两个月的融资总和相加,给出了“3亿美元”这个数字。互联网行业这样做往往是由于融资金额不理想、或者估值被严重低估的。再加上创业公司在公布融资额时常常“注水”,所以摩拜很可能只是借这次的融资新闻“虚晃一枪”,以达到吓唬对手的目的。
当然,对于摩拜和ofo在融资上面互掐大家都能理解,因为此前在互联网领域的多场大战,从电影票到外卖,从旅游业到分享出行,无一不是在用鲜血论证“资本为王”这个“硬道理”。
比拼优惠,火力全开
但随着摩拜和ofo之间的鏖战日趋胶着,双方必定不会仅在融资一个方面“秀肌肉”。
或许是模仿此前的滴滴Uber大战,这次共享单车在拼优惠上,也都火力十足。
最近的这一波“优惠战”,由ofo方面率先发起进攻。早在春节期间,ofo就曾宣布在全国的百万辆单车全部免费骑行;上周末,ofo推出了“小黄车免费骑”活动,进行直接的地面推广;2月20日,摩拜单车也在上海跟进了“0元出行”活动,可以不限次数地免费骑行;同天,ofo再次跟紧步伐推出了“任性特惠,充值最高返现100%”活动,提供充20得25、充50得70、充100得200的特惠促销。
从活动的频次和力度来看,ofo似乎在这场“优惠战”中率先占据了主动。这一局,ofo暂时领先。
此外,摩拜和ofo还在招兵买马、拓展海外市场等方面展开了厮杀较量。
上周,前特斯拉中国区首任总经理郑顺景加入摩拜单车,任CMO首席营销官。而ofo也在此前宣布了前Uber中国高管张严琪等人加入ofo担任COO首席运营官的消息。
在海外市场这一块,两家更是针锋相对,不仅同时新加坡当做重要目标,而且对于国际化的路线方针也早早做了规划。
数据互掐:谁才是行业老大?
除了硬碰硬地直接对垒,摩拜和ofo两家在一些比较“软”的地方也展开了“究竟谁是行业龙头老大之争”。
据第三方市场调研大数据监测平台Trustdata数据显示,2016年末,摩拜单车月活跃用户量已占有逾70%的市场份额,是行业第二名ofo的三倍以上。
而另一家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比达咨询发布的《2016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则显示,2016年,ofo以51.2%的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第一,从2016年12月下旬其,ofo周活跃用户数涨幅明显,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增长了215%,是第二名摩拜的近3倍。
摩拜方面援引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周(2017年1月2日至8日),摩拜APP的周活跃用户量达到了584.9万人,是ofo的4.2倍。
而ofo援引比达咨询的数据称,这一周ofo的周活跃用户量达到了424.8万人,高于摩拜的394.6万人。
摩拜目前已经扩张至21个城市,有80万辆以上单车规模;而ofo目前覆盖全国34座城市、全球40个城市,投放超过100万辆单车,用户超过1000万,为用户累计提供出行服务超过2亿次。
在双方的新闻稿里,也都在不遗余力地引用专家和投资人对自家的称赞。
中国供应链联盟理事、中国电商协会物流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黄刚称,从目前看来,ofo在供应链方面至少领先摩拜6个月,而摩拜于ofo的决胜局将发生在最终的产业链生态之争。
摩拜投资人、创新工场CEO李开复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之所以选投摩拜而不投ofo,是因为“摩拜的技术可以让自行车的成本达到足够低,用户量和认可度达到足够高,这样一个商业模式是真实可盈利的。”
重走滴滴Uber老路?不,这条路会更艰险
虽然摩拜和ofo在诸多方面都争得不可开交,但这个行业究竟能不能靠着这两家企业,被投资人的钱带着一飞冲天呢?
同样的互联网模式,同样的分享经济,甚至连投资者名单都高度重合,摩拜和ofo的对掐不禁会让人们想起彼时滴滴Uber对决的火热战况。
疯狂吸引投资、疯狂大力优惠、疯狂抢占市场、一城一城对决,滴滴Uber曾使用过的这些经典招式,也都用在了共享单车市场的拼杀中。但回顾这些年来互联网领域大大小小的争斗,哪一场又不是这样呢?
再看看这些争斗的结果:好则如携程收购去哪儿,大鱼吃小鱼,行业实现整合;坏则如滴滴吃下Uber,是不是垄断都还没说清楚,就在地方政府的管理政策出台后下一蹶不振;又如外卖行业的百度、美团、饿了么三家,到现在还没分出个胜负,三足鼎立加补贴的模式还不知会持续多久……
但与上述这些行业相比,共享单车所面临的困难又何尝只有行业竞争、抢占市场这么简单。
单车损耗和城市管理都是大难题
首先是损耗和管理的问题。
就在摩拜又获得新一轮融资的4天前,福建莆田创业公司卡拉单车在其公众号上发表声明表示:卡拉单车2017年春节期间在莆田投放了667辆自行车,然而,2月6日卡拉单车召集5个人在莆田苦苦搜寻了6个小时,只找回了157辆车,剩下510辆不翼而飞,丢失率高达76.5%。项目营收总计才1000块钱左右。更为尴尬的是,这种结果也直接导致了投资方撤资,预定的4333辆自行车无款提货,公司运营资金紧张。
卡拉单车的遭遇不是个例,共享单车被偷、被抢、被插针、被恶意损坏,甚至覆盖诈骗二维码、加装私锁的情况随处可见。之前,有一篇题为《共享单车,真是一面很好的国民照妖镜》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前流传甚广,文中并没有太多的文字对于共享单车遭人为破坏的情况进行赘述,仅是寥寥几张照片就足够触目惊心。
再联系共享单车企业竭力融资、不断烧钱的现状,有人打趣地说,“(这些企业)不断拿钱的原因可能是修车。”
对于上述乱象,执法部门已经在行动了,但很显然,这样的问题用法律手段解决既不治标也不治本。
去年12月6日,上海一男子将摩拜单车搬回住处,被当地法院判处拘役三个月、缓刑三个月,罚款1000元,成为国内打击共享单车失窃的首个案例。同为12月,北京有民警发现一中年女子在清河某小区附近给共享单车加私锁,该女子被处以拘留14天的行政处罚。
据摩拜单车曾透露,破坏单车的除了用户外,更多的是利益相关者。如某些景区人力三轮车人员、黑车司机等,“他们发现附近有共享单车,可能就会做做手脚,用户骑不了,只能选择他们的车”。
一面是人们肆意妄为的破坏,另一面是城市管理者的棘手难题,遍地都是自行车确实方便了大众出行,但随意停放也极大影响了城市面貌和人们的出行。
去年11月,成都市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办事处城管办公室,收缴了204辆共享单车,成为全国首个城管收缴共享单车的城市,引发关注;近日,又有河南郑州的200多辆共享单车被街道办事处扣留。
对此,深圳交警与摩拜单车于去年12月发布联合声明,推出了《共享单车行车秩序规范》。《规范》称将通过政企合作一起规范管理骑行、停放秩序和有序运营,以期推动共享单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1月份又有消息传出,说相关部门正在酝酿共享单车行业的管理办法,近期或将出台。相关人士透露,目前正在制定中的管理办法会对城市单车的总量、城市单车的运营主体、单车的技术标准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
且不说相关政策从制定到出台、再到各地方正式实施的这段漫长时间中,共享单车管理混乱的情况还要持续多久,届时整个行业会不会野蛮生长到一个畸形的状态也十分引人担忧。诸多业内人士更是认为,如果这一监管政策出来,将会对共享单车以比网约车新政对滴滴力度更大的打击。
能不能盈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悬
阻碍共享单车发展的还有它盈利模式不清的问题。
摩拜ofo目前的思路与当年的滴滴Uber基本一致:不着急盈利,先快速聚拢用户,在扩大用户规模之后,再想怎么赚钱。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共享单车市场的体量远不及当年的分享出行。
据统计,中国会选择“最后一公里”骑行人口大约0.85亿,而对于想站住脚的互联网平台来讲,1亿用户量仅仅是刚起步。
而且,与分享出行相比,现在的共享单车赚得都是一块八毛的钱,但前期与后期的投入并不少。理由很简单,滴滴与Uber大战中的车并不是自营,但摩拜与ofo几乎完全以自营为主。除了单车的造价,摩拜和ofo还面临着每天在一二线城市根据潮汐规律重复投放、检修单车的巨额开支。
而烧钱大战还在继续,无论是自产自营偏好“重资产”的摩拜,还是与凤凰、飞鸽等老牌国产自行车制造商合作、单车投资小但损害率极高的ofo,未来如何减少开支都是一个绕不过的难题。
再反观收益,相比之下真是薄得可怜。曾经有用户在1月初时在某共享单车平台充值了20元现金,在每天使用的情况下,一个多月过去了,余额为16元。
投资人们倒是都对共享单车的盈利大有信心。
ofo投资人、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朱啸虎日前演讲时称,ofo有非常清晰的商业模式,“我们投的第一天就算得很清楚:一辆自行车两百块钱,在校园里面每骑一次五毛钱,每天能骑十次,就收了五块钱,两百块钱可能四十天就赚回来了。如果加上维护成本,以及偷窃、损坏,可能3个月时间,成本就赚回来了。”
投了摩拜的李开复也说摩拜的商业模式真实可盈利。
但有人对此表示严重质疑,尤其是技术含量不高但损坏率却很高的ofo小黄车,“200块的车修到报废,可能总投入要翻一倍,人工成本再一算,只怕得上千。至于丢失,别说得那么轻巧”,“ofo的开锁是单向单次数字加密,破解分分钟的事,没有GPS定位,偷盗更是猖獗。”
有人说,共享单车可以依靠押金资金池的沉淀资金赚钱。但钱也不是这么好赚的,正如业内人士所说的那样,“只要智商超过20的人都盯着这笔钱,总会有人提出要引入政府进行监管。”
果然,政府在监管上没有缺席。2016年12月,深圳公布了《关于鼓励规范互联网自行车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拟要求当地共享单车企业:收取押金的,须设立押金专用账户,接受第三方监管,保证专款专用。
深圳率先迈出这一步后,全国的共享单车行业管理办法也定不会对资金池内的沉淀资金坐视不管。
2月22日,央视财经对共享单车押金问题进行了专门报道,随后摩拜和ofo等纷纷作出回应,称用户的押金安全且专款专用。
摩拜称,目前已开立了存放押金的银行账户,100%确保押金的资金安全,专款专用;当用户发起退押金请求时,随时满足需求;退款即刻经由第三方支付渠道,原路退还给用户;将会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开展业务,并以高于行业水平的最高标准,严格监管、100%确保用户押金的安全。
ofo也表示,押金为专款专用且已“封存”,未在其他方面使用。
但有网友反映,单车企业承诺的“秒退”至今仍未实现,甚至有退款请求已处理两个多月,每次都显示已退款,但消费者实际上仍未收到退款。
央视还在报道中提及了有关押金数额的探讨。有专家认为,单车平台收取押金的规则属于格式条款,如果收取金额过高,或退还日期过长,与平台对消费者应履行的义务不相匹配,则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属于限制或排除消费者权利的“霸王条款”。
挑战:便利出行与管理规制
此外,影响共享单车未来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决定因素,取决于共享单车在为人们提供便利出行的同时,监管部门如何找到一个适合的管理方案。
虽然共享单车对城市管理造成了严峻的挑战,但它健康环保、方便快捷的属性又不可忽视,那么,政府究竟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一新鲜事物呢?我们不妨参照一下之前的经验。
2015年,滴滴CEO程维两次受到习近平主席的接见,一次是9月份作为最年轻的中国企业家随习主席访美,一次是12月的乌镇峰会,习近平参观滴滴站台并与程维交谈数分钟。在这两次会面之前,程维还在9月份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上还受到了国家总理李克强的接见,总理表示,分享经济是拉动增长的新路子。此外,2016年5月,程维还获邀在国家行政学院向400多名政府官员就“分享经济”发表演讲。
此外,滴滴的背后当时站着一大票国家队投资人,包括北汽、中金、中投、中信等。
滴滴身后的国家队
而且,滴滴Uber大战的资本体量也是现在的“橙黄大战”无法比肩的。不在一个量级上的投资额,也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共享单车的市场容量可能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大。
2016年8月滴滴宣布收购Uber中国前双方“融资大战”的战况
2016年,因为相关文件的出台,滴滴为代表的网约车市场风向,发生了巨大转变。
由于滴滴Uber们的资本大战,网约车动了传统出租车的奶酪,并且引发了公众有关行车安全、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的全民大讨论。
2015年10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了网约车征求意见稿,并在进行了近一年的意见征集后,于2016年7月正式发布网约车新政改革方案,该方案使网约车终于合法化,而正式的实施方案与意见稿相比相对宽松,也受到了网约车企业的一片叫好。
滴滴表示,网约车新政文件表明,在如何监管网约车的探索上,中国政府走在了世界前列,也充分体现了政府推动城市交通供给侧结构改革,支持 “互联网+”和发展共享经济和新经济的思路和决心。
然而,好景不长,网约车的大好形势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各地网约车方案实施细则的陆续出台,其中严苛的车型要求、户籍要求、资质要求,使网约车行业迅速降温,网约车市场再不复当初的火热盛景。
据滴滴此前披露的数据称,以上海为例,目前从事网约车的车辆符合新轴距要求的不足1/5,这必然导致供给端的数量暴跌而出现价格暴涨,反过来又对需求端造成挤压,最终造成滴滴的网状经济规模大幅缩小。
而从网约车司机的角度来说,补贴大幅减少,户籍和车型的要求严苛,司机们纷纷表示“一天干15小时,利润仅百余元,还不如开出租车,根本赚不到钱”。
因为司机减少、补贴减少,目前滴滴打车的快车和专车明显减少。(如下图)
使用滴滴从上海市区叫车去虹桥机场,周围的出租车明显比快车和专车要密集。
使用快车不拼车,与出租车价格基本相同,繁忙时段还需乘以倍数加价;使用专车,不用优惠券要贵20块。快车和专车的数量都比较有限,需要等待时间较长。
共享单车会不会也在政府的规制下,昙花一现?我们暂时不得而知。
摩拜CEO王晓峰此前在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曾表示,共享单车不伤害任何人的利益。但事实上,这句话并不全面,停车问题、城市交通管理等问题都困扰着共享单车企业和城市管理者。如何在方便快捷与城市秩序找到稳定的平衡点,是双方都要考虑的问题。
如果按照目前“军备竞赛”式的大举扩张,城市共享自行车无限制膨胀,势必增加政府城市管理的难度。
如何厘清这些问题,背后利益集团的博弈必定不会少,而单车管理等问题本身就已非常棘手,所以共享单车企业不顾市场容量、一味恶性竞争定是政府不愿看到的局面。
也有人对此提出了另外一种思路,政府可能会对共享单车采取收编的方式进行集中管理和整治。理由是,共享单车试图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这一点很合政府胃口,而在共享单车出来之前,很多地方政府就投放过公共自行车,碍于国民素质的问题无法大规模投放,而且此前的有桩和如今的无桩在便利程度方面也有质的差别。
但目前来看,这招似乎不可行。因为这不仅会让政府职能模糊不清,而且在具体执行中的操作难度极大。
对于共享单车的发展,政府暂时处于观望的状态,至少现在,它鼓励摩拜和ofo去闯,去探测城市居民对这个市场的具体需求,以及找寻更好的方式去解决供给侧问题。
据发改委网站1月25日披露,发改委同有关部门于2016年7月印发的《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 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目前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发改委表示,网约车规范、健康有序发展,以“摩拜单车”和“ofo”为代表的共享自行车为城市交通中短距离出行、解决“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有力支撑。
虽然我们现在还未见到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对共享单车的规制,但无论如何,和网约车一样,随着共享单车行业的膨胀,问题不断暴露,政府必定会出台政策对共享单车进行规范。
至于摩拜、ofo这些企业究竟会走向何处,考虑到现存的种种问题,笔者大概只能持有谨慎乐观的态度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