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这碗西餐不好吃”——中国电影公司海外制片项目解析-腓特烈的大话堂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腓特烈】
《硬核亨利》、《耐撕侦探》、《激素追杀》、《坏妈妈》、《成长边缘》……当这些没有中国演员参演、不含任何中国元素,亦从未在中国院线上映的电影摆在你面前,要求你谈谈这些电影和“中国”的关系时,你会想到什么?
对一名普通的影迷来说,最大的可能是一头雾水,根本不清楚这些电影和“中国”有什么关系。然而,实际上,这些电影与中国之间的纽带,甚至比绝大多数在华上映、票房奇高的超级大片与中国的关系更为紧密——它们清一色的是中国电影公司华谊兄弟参与制片的作品,理论上来说,它们是广义的“中国电影”的一部分。
而近日上映的奥斯卡大热电影《爱乐之城》有着与之相似的境遇,直到本片在获奖季上斩获连连,并且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首映数月引进国内后,观众才发现,这部佳作实际上也有中国电影公司参与制片。由湖广传媒投资成立的电广传媒影业不但参与了电影的全程制作,还为本片投资了至少750万美元(总制作成本的25%)[1]的制作成本。
然而,同样是广义的“中西结合”,同样是中国电影公司“走出去”的产物,相对于一个月前“大张旗鼓”“大鸣大放”的《长城》,风评甚佳的《爱乐之城》身上却几乎没有任何“中国”的影子。
作为中国电影,或至少是中国电影的混血儿,却极少被打上过“中国”的烙印,少有人知晓其“中国”背景,甚至于无法在国内上映,某种意义上,这种波折恰恰反映了这部分电影背后正在成长中的一类新型业务——中国电影海外制片项目略显尴尬的现状:想象中的美好,现实中的受挫乃至是惨淡,近乎奇妙地汇聚于一处。
海外制片——不寻常的中国影企“走出去”之路
电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之一,承载着国家形象、价值观念、精神和文化等元素。随着中国电影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资本力量的逐步雄厚,中国的电影公司已经开始由“电影产品走出去”到发展部署公司的国际化战略。[2]在2015年,作为中国影企佼佼者的华谊兄弟便豪言:“中国企业纷纷投资好莱坞大片,这正是近年中国电影市场繁荣的一种折射——中国民营电影巨头们已不满足于在国内市场的高歌猛进,还要在国际版图上开疆拓土,其迅猛之势前所未有。”[3]
然而,虽有此豪言壮语在先,大多数电影公司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选择的仍然是最原始也是最为稳妥的发行业务,即完全不参与电影的制作,只是作为外国制片公司在中国的发行代理人宣传推广电影、协调院线排片等,大到行业老大哥的中影集团,小到诸多成立不足五年的小型电影公司,皆是如此。
其次则是所谓的“中外合拍”,即中国电影公司与国外电影公司合作,共同作为制片方,制作出品一部既是中国电影、又是外国电影的“合拍片”。所谓的“合拍片”,可以被视为特殊的“海外制片项目”,与海外制片项目不同的是,其除了“中外合作”之外,还应符合如下的特殊要求:“第一是双方投资,第二是影片内容要有中国元素,第三是主创人员要由双方组成,其中中国演员至少占三分之一。”[4]合拍片某种意义上被直接视为中国(大陆)电影,拥有相对一般分账片高得多的分账比例,[5]因此也最受意图“走出去”者的青睐。然而,正因为“受青睐”而遭到滥用,近年来,“合拍片”几乎已经成为“烂片”[6]的代名词,以至于影视企业对其的态度开始从“趋之若鹜”逐渐变得“慎之又慎”。
另一种使用不多,但同样声名显赫的“走出去”方法,则是“让外国人为自己打工”,即中国影视企业直接出资并购国外电影公司,通过资本的控制实现“走出去”,万达院线在2016年1月对传奇影业的收购[7],是此类“走出去”的典型代表。在此类模式中,被收购后国外电影公司会保持相对独立,仍全权负责进行电影制作工作,母公司一般不做干涉,甚至该被收购公司在中国地区开展业务,都可以独立选择合作对象,即使该合作对象可能是母公司的竞争对手。[8]
与前三者相比,本文所述的核心——“海外制片”业务,大概是最籍籍无名的“走出去”途径,其指的是中国电影公司作为制片方奔赴海外,参与一部以外国(下称“海外国”)文化为基本背景的电影的制作工作中,并以此获得该电影的票房分成。
与“中外合拍”不同,“海外制片”产出的电影绝大多数几乎没有任何“中国元素”,不需要向广电总局报批“合拍片”项目立项审核,同时也不存在必须安排中国演员出演的硬性要求。但相应的,在中国国内上映时,该电影无法获得“合拍片”优惠。与其他国家的“海外制片”项目不同,中国电影公司的海外制片项目进入国内电影资料库、各大影视网站时,大部分甚至无法被登记为“中国电影”(即产出地区不能填写“中国”)。
“海外制片”的历史发展
“海外制片”业务并非中国独有,其产生与发展也有一定时期的历史。史上最著名、同时也是最成功的“海外制片”项目,莫过于20世纪中叶风靡一时的“意大利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9]),彼时受制于行业不景气,美国电影公司大多放弃传统的西部片拍摄,这让以意大利为主的中南欧国家(还包括西班牙、联邦德国等)看到了机会,于是,意大利电影公司彼时疯狂进军美国,拍摄了超过600部以西部、牛仔等美国文化因素为核心的西部片,不乏如《黄昏双镖客》、《黄金三镖客》等经典之作。
相对于中南欧电影公司的“咄咄逼人”,好莱坞似乎对海外制片业务并不感冒,相关项目数量不多,不过,在这些成果中,仍然存在着传世的佳作,《巴黎最后的探戈》和《影武者》即为其中的典型。
经典的“意大利西部片”合集,包括《黄金三镖客》(左上)、《大对决》(右上)、《黄昏双镖客》(左下)、《正午的枪战》(右下)
贝托鲁奇的《巴黎最后的探戈》和黑泽明的《影武者》是好莱坞海外制片项目的代表
香港的邵氏公司(彼时还是一家“英国公司”)则是华人从事海外制片业务的先驱,早在1976年,邵氏便在美国以“首席制片方”的身份,制作了喜剧片《炮弹》。而1982年,邵氏更是参与了电影史留名的知名科幻片《银翼杀手》的制作,不过由于该片在当年遭遇票房滑铁卢,邵氏随即中断了海外制片业务的进行。
香港邵氏的知名海外制片项目,《炮弹》和《银翼杀手》
海外制片业务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经历过一段辉煌,但在如今,“本国人拍本国电影”似乎已成为电影制片的惯例,而相对于发行、合拍、并购外国电影公司,“海外制片”需要电影公司去费力地联系、雇佣外国影视团队,包括语言、生活习惯、国外娱乐政策等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项目搁置甚至流产,已经少有电影人,会像乔治·卢卡斯和弗朗西斯·科波拉一样,愿意如痴如醉地观看异国电影大师(如黑泽明)的电影,并在后者遭遇困难时慷慨解囊相助。称霸寰球银幕的好莱坞电影巨头们,对这一业务的兴趣更是大不如前。
电影《影武者》拍摄期间,乔治·卢卡斯与弗朗西斯·科波拉赴日拜访“黑泽天皇”。《影武者》的顺利拍摄,20世纪福克斯公司居功甚伟,卢卡斯和科波拉甚至推迟了自己的电影项目,为本片担制片人
若以好莱坞六大电影巨头(迪士尼、20世纪福克斯、派拉蒙、哥伦比亚、华纳兄弟和环球)为例回顾近年来的海外制片项目发展,派拉蒙自21世纪开始就从未碰过海外制片的蛋糕,迪士尼、福克斯和环球也已数年未进行海外制片——这三家电影公司上次的海外制片项目还得分别追溯到2009年、2008年和2009年;华纳在近五年内仅与日本东宝合作了两部电影,且其并非东宝的热门项目;而近五年内海外制片项目最多的,是索尼旗下的哥伦比亚影业,制片项目也只有三部而已。
迪士尼、福克斯和环球上一次的海外制片项目分别是2009年的《大师之书》(俄罗斯)、2008年的《第一诫》(中国香港)和2009年的《蝙蝠》(韩国)
华纳与哥伦比亚近年来数量稀少的海外制片项目分别以日本和中国为合作中心。华纳的海外制片项目包括与东宝合作的《死亡笔记:点亮新世界》和《JOJO的奇妙冒险》,而哥伦比亚的项目则包括《一步之遥》、《道士下山》和《我最好朋友的婚礼》。无论是华纳还是哥伦比亚,其对海外制片项目的干涉都不算多,分成也较少,只能称得上是一盘“小菜”而已。
“走得出去,未必赚的回来”——中国电影公司海外制片项目成败一览
从上文可知,海外制片业务在西方已然热度不再,但这不影响中国电影公司在近年来对该业务“浅尝不止”乃至趋之若鹜。自2010年至2016年,中国电影公司海外制片项目数量如下:
6年时间内中国电影公司共进行出产20部“海外制片”电影,从数量上看还算不错,但若细究电影票房便可发现,这些海外制片项目的收益实在不多,如下表所示,已经上映且票房有据可查的19部“海外制片”电影中,仅有6部实现了盈利,不到三分之一,而亏损者则足足是盈利者的两倍还多!
而就具体的项目进行解析,中国电影海外制片之所以在海外制片业务中连连亏损,主要是出于如下的原因:
1、大多数情况下拿不到好项目,这是导致“连连亏损”的根本原因。即使是好莱坞电影公司,每年的制片计划也是有限的,故其资金、人员、宣发的流动必然会就计划中不同级别的项目产生差别,好莱坞电影公司恐怕很难允许外来制片商“染指”那些通识中最好的、推测必然会盈利的制片项目,导致外来制片商一般只能在如下两类项目中选择——高成本高风险的“大片”,或低成本的小众电影。高成本高风险的大片常常会导致制片商损失惨重(话语权不高的外来制片商可能要遭受与其话语权不等的损失),而低成本的小众电影即使盈利也无法弥补前者的损失;
2、即使拿到好项目,也无法获得主要制片方的身份。例如上表中的《碟中谍5》可谓是中国电影公司海外制片业务中参与过的极其少见的“超级IP”之一,但参与制片的两家中国企业,无论是阿里巴巴影视,还是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无论是实际工作还是对外展示,都只能排在出品方派拉蒙和两家主制作公司天空之舞和坏机器人之后,这样较低的地位、较少的话语权自然导致中国电影公司收益不多(同时还严重影响了中国电影公司影响力的扩张),想要弥补不盈利项目带来的损失相当困难;
3、高风险没有高回报。在常人的理念中,“高风险”自然应该伴随着高回报,但在电影业中未必尽然,高成本的电影实现收益的可能性并不比中小规模投资的电影高多少,但一旦亏损,将会带来雪崩般的后果。如上表所示,中国电影公司进行海外制片的9部成本超过5000万美元的电影中,仅有《碟中谍5》一部实现了盈利,《耐撕侦探》、《贵族大盗》的票房数更是仅到预算的一半!
反而是那些投资不高的小规模电影,实现盈利的可能性更高。如上表所示,投资在5000万以上的高成本电影,盈利者仅占其中的11%;而2000万至5000万的中等规模投资电影,盈利者占其中的40%;但2000万投资以下的小规模电影,盈利者高达60%不论,《极速追杀》和《硬核亨利》的票房成本比均在6以上,即使是未能盈利的《成长边缘》和《灵偶契约》,票房成本比也超过2,中高成本电影中“票房只有成本一半”的现象在此完全不存在。
4、出口转内销仍然不够强势。虽然上述19部“海外制片”电影项目中,有12部在国内上映过,国内上映率超过6成,看起来还算不错。但作为海外制片业务龙头老大的华谊兄弟公司恐怕无法对这个结果满意,因为华谊兄弟涉猎海外制片项目数量最多、担任主制作人数量也遥遥领先,但其制作的电影的国内上映率仅有4成(且全部亏损)!更重要的是华谊实现了盈利的三部海外制片电影,没有一部在国内上映过!
而以上几点导致海外制片无法盈利的原因,除了第4点外,其他三点不止存在于中国电影公司的海外制片业务中,西方国家的海外制片项目同样深受其害。法国的欧罗巴电影公司近年来在好莱坞进行海外制片产出的电影中盈利者寥寥无几,德国的康斯坦丁影业更是在“试水”阶段便因为《神奇四侠2015》赔了个“底朝天”,乃至于不得不砍掉了之后计划中所有与好莱坞可能的合作。
结语
毕竟,虽然中国电影海外制片处境不算上佳,但仍然有相当成功的例子在先,而即使是失败的经历,也不无经验可以总结:如在过去的中国电影公司海外制片项目中,小规模投资的电影表现要远好于中高规模投资的电影,且在小规模投资的电影中,中国电影公司的话语权明显更多。“宁吃美味小食,不选风险大餐”,选最好最适合,而不是选最贵。此外,重视交流与沟通,争取通过打通国内上映渠道、选派有票房号召力的电影人,向“身高气傲”的外国电影公司夺回应有的话语权,这些经验和教训都应为中国电影公司所铭记。
对中国电影公司来说,“海外制片”这碗特殊的西餐至少在今日来看,显然没有多么好吃。但这不意味着中国电影公司对该业务必须“恬然”放弃,毕竟,继续尝试下去,选更适合的餐厅,更适合的菜品,最终有一天,也会尝到鲜美的滋味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参考资料:
[1]姜博文:《湖南电广参与制作好莱坞热片<爱乐之城>》,财新网:http://companies.caixin.com/2017-02-15/101055472.html。
[2]柏榕榕:《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困境与机遇》,党建网:http://www.wenming.cn/djw/whdg/201606/t20160622_3464599.shtml。
[3]华谊兄弟研究院:《中国电影企业国际化报告(2015)从影片“走出去”到企业“走出去”》,http://news.mtime.com/2015/12/29/1550768.html。
[4]苗晓天、詹庆生:《合拍片:相关政策、基本现状与发展趋势》,《当代电影》2017年第1期。
[5]中国日报网:《广电总局将严审合拍片 片方无"合拍身份"分账减少》,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2-08-27/content_6836185.html。
[6]参见华夏经纬网:《中外合拍片现状:不差钱项目多,海外票房平平》,http://www.huaxia.com/zhwh/whxx/2016/04/4812576.html;和讯新闻:《合拍片近来为何烂片横行》,http://news.hexun.com/2012-09-12/145736239.html;网易娱乐:《合拍片口碑刷下限 韩国导演在中国为何成烂片王》,http://ent.163.com/16/0510/07/BMMJF7BF000300B1.html等。
[7]时光网:《万达35亿美元并购美国传奇影业 中国最大海外文化企业并购诞生 传奇CEO将留任》,http://news.mtime.com/2016/01/12/1551357.html。
[8]传奇影业于2016年年末制作的“中美合作大片”《长城》即是如此。该电影作为传奇影业在中国的合拍片,中国制片方为乐视影业和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发行方则为前两者及五洲电影公司,传奇影业的“东家”万达影业未参与该项目的制作发行。
[9]Joyner, C. Courtney Aldo Sambrell Interview The Westerners: Interviews with Actors, Directors, Writers and Producers McFarland, 14 October 2009, p. 180.
[10] 除此以外,华谊海外制片项目还包括预计于2018年上映的《刀锋剑客》(“Blazing Samurai”)。
[11]不包括2013年的合拍片《太极侠》(搜狐娱乐:《合拍片<太极侠>选角忙 女主角落槌莫文蔚》, http://yule.sohu.com/20111219/n329471790.shtml)。
[12]李严:《国际化道路并不好走 华谊投资<世界之外>惨败》,信报网:http://www.stardaily.com.cn/2017/0206/456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