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宪:说中国经济不行,那是没用对方法论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宪)
【日前,观察者网受邀参加了上海图书馆举办的经济讲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陈宪教授提到,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各种对中国经济反差很大的观点,根源之一在于看中国经济的方法论不一样。
陈宪教授举了三种看经济的方法,分别是从中国的角度还是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经济、站在纯粹的经济学还是政治经济学的立场看中国经济,从短期、中期还是长期看中国经济。
短期来看中国经济的确有下行压力,但“从中长期来看,你没有理由不看好中国经济”,“中国现在人均GDP 8000多,美国5万多,这就是我们的增长空间。”陈宪教授还表示,所谓印度GDP增长速度比中国快,是因为中国到了目前的经济体量,在增长速度上放缓是正常的。
而且对于目前的现实经济来说,用纯粹的经济学眼光说中国经济不行的言论也是站不住脚的。】
以下为陈宪教授演讲实录:
现在讲到中国经济有各种反差很大的观点,比如我去年年中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里面提到2016年中国经济将发生一场清算式的危机。为什么呢?文章认为这个危机本应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发生,但是因为后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所以暂时没有爆发,但是到2016年就躲不过去了。
然而2016年刚过,我们并没有看到所谓的“清算式危机”。**我就在想,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呢?为什么有人唱衰,有人看好呢?我个人认为这关系到你是否是用正确的方法论来看待。**方法论是一个很宏大的东西,我从三个方面来举例。
第一,你是站在中国的角度看中国,还是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
宋朝的苏轼有句诗写得非常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这句话来说,你站在中国的角度看中国,那你可能看到的问题、矛盾非常多;但若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中国经济整体是很好的,而且是非常有希望的。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有人说现在印度是改革开放刚开始时的中国,GDP增速非常快,但这是有原因的,2015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了8280美元,而印度仅有1688美元,所以印度的增长空间非常大,当然和目前的印度总理莫迪也有较大关系,他在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而这看上去8000多、1000多的数据,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不去和北欧的国家比,他们有的非常高,10万的都有,当然这里面有价格因素。我们讲比较正常的美国,他的人均GDP就是55904美元,那么这个8000到5万,就是我们的增长空间。
很多欧美国家人均GDP增长水平不高,是因为它们现在已经达到了很大的体量和人均水平。相对来看,一是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了足够的经验和优势,二是世界上还有很多机会,我们可以借此大力发展。
总书记提出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此外“一带一路”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多机会。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基础建设上积累了很多经验。
比如说中国的高铁技术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最近央视也在热播相关纪录片。在我近期到斯里兰卡旅游发现,那里的铁路平均时速甚至只有20千米/公里,而中国五六十年代的铁路都比这要好得多。90多公里开3、4个小时,火车没有列车员门也不关,因为开的太慢了。
我的意思是,这种铁路肯定要改造的,但是否改成像中国高铁那样是另一个问题,这可能也与它的产业结构有关。但总体而言,他和中国过去几十年那种发展起来的经验是一致的,这又给中国提供了很多机会。开发建设基础设施,恰恰是我们的强项。
所以说,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它的政治、社会稳定,而且,还有着比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大的增长空间。
用这种理性的思维来看,你没有理由不看好中国中长期的经济。当然目前短期有下行压力,但只要坚持深化改革,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就没有问题。
第二,就像我刚才讲的那篇“清算式危机”的文章,假设他是“不带情感”的,他还是站在纯粹的从经济学周期理论这种立场来分析的,比如常听到的有关中国经济断崖式下滑、硬着陆等等的论点。但是,你看我们的经济下行曲线,是看不到硬着陆的,但完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会得出这样一些结论。
你用纯粹经济学解释现实经济肯定是不行的。你可以用纯粹的经济学研究某一个问题,但你对整个中国经济做出判断的时候,是不能这么做的。
凯恩斯当时提出国家干预,就已经是一个政治经济学问题了,就强调国家和政府在里面的作用。经常有人认为,政府干预产生了很多问题,甚至造成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这就关系到我讲的第三个方面了,看短期还是长期。
如果经济下行太快,失业的人会增多,企业会倒闭。当然倒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确实需要倒闭,市场不需要,另一种是受到短期流动性资金的影响,那这样大规模倒闭的话,社会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在美国大萧条时,其失业率甚至达到了25%,这么高的比例就会出现问题,会发生革命,所以就需要干预。
那么有观点说干预造成的问题更多,其实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我们的古人真是充满智慧,当时讲的那些话,其实就是现在经济学讲的东西。经济学讲选择,根据机会成本机会选择,古人说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其实就是经济选择的原则。
我们现在讲经济受到冲击比较大,采取措施可能会产生问题,但其实不采取措施问题可能会更大,也就是说马上会导致社会出现大量的人员失业、企业倒闭,这就使得收入急剧下降,经济就陷入了萧条,而且这种冲击很可能影响政治社会的稳定,那这种时候该做什么选择呢?那这种时候我们只能干预。
现在任何社会都有问题,美国有美国的问题,中国也有自己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确要靠你的政策和改革,但是你把它放到长期来看,更多的问题是靠发展来解决的。
所以,邓小平在当年就告诫,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现在回顾,怎样选择更好的发展方式,怎样实现环境和资源友好。以前我们确实在这方面出过问题,比如斯里兰卡基础设施不行,发展程度也很低,但是自然环境确实是不错。所以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发展上来,以及用什么方式发展。
大家都知道,美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经济持续增长,但这并不是克林顿当总统的功劳。这是因为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开始产业化,信息技术革命在那个年代真正开始了产业化,信息产业革命带来了美国的“新经济”。
信息产业革命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增长空间,使得克林顿成了福将,当了8年总统,后3年美国财政出现盈余,为什么呢?因为经济增长好,税收多,这靠什么呢?靠发展。
短期采取措施是会产生一些问题,当然有一些还是要靠政策措施来解决,但是更多是靠发展来解决。所以现在看现实经济问题一定要用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的立场,而不仅仅是纯粹的经济学。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论。
中国经济短期的确还是有下行压力,因为这关系到目前新兴经济发展到底怎么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在未来一个时期到底如何,尤其是创业创新带来新的增长动力。这些还要继续观察。
所以说短期的确有下行压力,但只要改革是得当的,是到位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看好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发展。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