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让大飞机翱翔蓝天
据微信公众号“中航工业”8日报道,唐长红是一位即便累吐血了、也从未在研制一线退缩的总设计师。
他1959年1月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1982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1989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体力学硕士学位,历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专业组长、研究室主任、副总师、总设计师、副院长,中国航空工业副总工程师。长期从事飞机气动弹性、结构强度、总体设计工作。先后担任“飞豹”飞机总设计师,运20飞机总设计师。
3月4日,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唐长红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了《中国航空报》记者专访。他从“大运”为起始,探讨了中国航空工业在技术、人才、文化领域的发展。唐长红说,航空工业跨越式发展所折射出的,是国家工业水平的强大、是人才实力的提升,更是文化自信的展现。
唐长红接受《中国航空报》采访
大运是工业文明发展的代表之作“大型运输机对一个国家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单单是运输;航空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文明的代表,它的意义也绝不仅仅在于造出了几架新飞机。航空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折射出的,是国家工业水平的强大、是人才实力的提升,更是文化自信的展现。”
2016年,运20从军入役,憨态可掬的外形,却有着轻松矫捷的身姿,大家对这个“胖妞”身上的先进技术充满了好奇。
谈及这背后的创新,唐长红表示,航空产品蕴含很强的竞争性和对抗性,它往往是一个时代最尖端技术的代表,不光是大型运输机,实际上每个新型号的研制中,都伴随着设计水平和制造水平的大幅提升,甚至航空文化的大幅提升。同时,航空工业是一个集成型产业,其覆盖面非常广,不只是一两家厂所的事,所以伴随新型号而来的,还有整个航空产业链条以及相关辐射领域的提升。在大飞机的研发过程中,既要考虑它的材料耐久性,又要考虑整体结构,还要考虑到大功率设备需求,这就会对材料、电子、化学等相关领域提出新的需求,激发出新的技术创新潜力。
再难也要做“大飞机再难也要做!大飞机是新中国几代人的梦,是航空工业追求了几十年的目标,我既便累吐血了,也没丝毫松过劲!大运又发起新追求的起点,我们还要赶超对手!从发展的角度上来讲,每研制一架飞机,都是在今天的基础上向明天迈进一大步。”
“五年首飞,八年交付”,“大运”的研制进度创下了“中国速度”的纪录。为什么这么拼?唐长红的回答斩钉截铁:“为了改变我国多年来航空装备发展受制于人的状态,为了国家国防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
在被问及研制大型飞机难不难时,唐长红表示,任何新型号的研制都非易事。首先是技术上的障碍,“航空技术发展本身有很多客观规律,虽然我们的技术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型号研制产生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研究工作中,我们一直在反复进行认识、实践、提升的过程。”再有就是认识上的困难和管理上的磨合。
唐长红认为,就是在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我们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得以不断完善,航空工业技术水平得以不断向前,最终实现整个工业体系技术能力的提升。
无法延长时间长度,但可拓展它的宽度“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让国家强盛的梦,大家的力量合到一起时,就是排山倒海的力量。”
谈到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大运”的研制、生产、装备经历时,唐长红非常感慨:“攻坚团队把晚上的时间用起来,把休息的时间用起来,在长达几年的时间中,没日没夜,没黑没白。他们没有计算过用了多少时间,只关注在每一个节点,大家能不能干出来!不是大家傻不知道累,这就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的家国情怀。”
“我们无法延长时间的长度,但是可以拓展它的宽度。”唐长红和他的团队,正是完美诠释了这句话包含的真意。
大家为什么这么拼?唐长红说,因为这是航空工业多少年来,几代人的共同梦想,就是要把军队建强大,就是要赶超世界一流目标。这就是我们航空人的航空报国情怀。他说,每个人都有实现美好未来、创造美好职业前景的潜力。如果有一项工作可以把这些潜力与个人理想、国家发展、社会责任结合起来,那就最完美不过了。而航空工业正完美实现了这种完美结合。他说:我很享受自己的工作。(本期素材来源于中国航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