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国》纪录片江西和上海篇 同样美到想歌唱祖国
【文/观察者网 林西】春节期间,一部《航拍中国》的纪录片让观众心潮澎湃。
这部豆瓣评分高达9.4的作品,以全新的上帝视角,赋予观众一双飞鸟的眼睛,从高空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每一帧里的中国都美到炸裂,美到想歌唱祖国。
《航拍中国》第一季共六集,用全航拍的方式呈现上海、新疆、海南、江西、黑龙江、陕西六个地区,涵盖我国东、西、南、北、中各区域。
看过新疆、海南、黑龙江、陕西的大美之后,观众们望穿秋水,天天盼着更新。
终于,在3月7日、8日晚,第一季最后两集江西、上海相继播出。
各位请系好安全带,全新的天际遨游马上开始。
第五集 江西
江西,一直被吐槽是中国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省,在这里,绝对会颠覆这一刻板印象。
这里有古代文人最爱歌咏的庐山
这里的瀑布,让诗仙李白惊叹“飞流直下三千尺”
而“不识庐山真面目”是苏东坡从不同度见识庐山变幻的形态。
庐山之颠,是著名的避暑圣地牯岭,600多栋彩色房顶的西式别墅特别显眼。
五老峰南麓的密林掩映着古老的白鹿洞书院,可于山环水抱中求学辩论。
庐山西海,山与水配合默契,创造了一座心形岛屿。
江西婺源,原本属于古徽州。
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搭配徽派建筑粉墙黛瓦,别有一番风味。
婺源保存了古徽州的气韵和年俗,舞板凳龙,桥帮灯,喜气洋洋。
在婺源,有一种萌禽,叫白腿小隼。长相酷似熊猫,又被称为“熊猫鸟”。
面对飞行器,他们毫不怯场,频频点头。
9月的篁岭迎来收获的季节。
因为山势崎岖,没有平地,村民们把粮食晾在了自家窗台和晒楼上。
这个农俗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叫做晒秋,如今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
在江西的竹海中行驶,如同穿梭在绿色的海洋之中。
井冈山闻名于世源于一次重大的选择,1927年,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来到这里,革命的队伍聚集而来,胜利会师。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这片山林的期待。
井冈山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鄱阳湖如同长江的肺叶,维持长江水势稳定。
鄱阳湖中,洪水期,落星墩小岛几座古建筑孤独伫立在水中
枯水期,湖底裸露,又出现了茫茫草原。
穿过鄱阳湖的水上公路,到了夏季,可以体验水中驾车。
上堡梯田,是客家人打造的梯田,垂直落差可达上千米。
客家人的传统居所,围屋,更像一个军事堡垒。
在南昌,有很多“八一”,桥梁、道路、公园,都是为了纪念同一个日子——1927年8月1日。
赣江东岸的滕王阁,并非唐代的那座建筑,是考究的复刻版。
但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足以让滕王阁永远存在下去。
夜晚的南昌,灯光重新勾勒出城市的轮廓。
一边是滕王阁,一边是城市新区,南昌的繁华穿越古今。
第六集 上海
与前五集的省级行政区不同,作为一个寸土寸金的超大城市,决定了这里缺少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而是充满了浓郁的现代化气息。
上海,长江在这里接纳了它的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
一个世纪前,上海的价值从这里被发现,前面大海,身后长江,重要性不言而喻。
点亮华界第一盏电灯的发电厂,如今早已变身艺术馆。
古老的建筑与当代艺术的奇思妙想,发生着微妙碰撞。
在朱家角古镇,小桥流水人家,一副江南水乡的风貌。
上海闹市之中,隐藏着一座精致的江南园林——豫园。
园内充满着各种山林野趣,到了元宵节,豫园灯会将热闹推到了极致。
大门以石头做门框,木头做门扇,就成了上海独特的石库门。
石库门见证着历史,1921年,在这里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28年后,崭新的中国诞生。
上海迪士尼,是欢乐和造梦之地。
上海野生动物园,住着来自五大洲的朋友,是真实世界里的动物联合国。
对于飞行器的到访,袋鼠显示出极大热情;
非洲的狐獴,害羞又好奇;
熊家族为了美食一起爬树,一起攀车,它们是名副其实的“熊孩子”。
到了上海,就不得不提浦西的外滩。
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成为开埠通商的口岸,许多金融机构涌入外滩。
这座罗马风格的大楼成为外滩最重要的地标之一。
曾经,中国近一半的财富,都被这里揽入怀中。
转眼之间,30年前还是一片田野的浦东陆家嘴,已接过财富的接力棒。
高度全球第三电视塔的东方明珠,在夜晚变换着不同的色彩。
金茂大厦,八角形建筑样式,楼高88层,人送外号注射器。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江湖人称开瓶器。
上海中心大厦,曾经被称为打蛋器。
高632米,目前中国最高的建筑,打造了一个云端之上的天空之城。
每一栋大楼都是站着的金融街,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时代。
从浦西看浦东,这是中华民族的振兴史。
上海繁华时尚,工业也不容忽视。
几乎所有种类的船舶都可以在上海建造。
大场基地,是中国最大的民用飞机总装制造中心,有中国首款自主研发的喷气式支线客机。
C919飞机,同样由中国自主研发制造。
东海大桥,是全球第二长的跨海大桥。
洋山深水港,每天有无数集装箱在此转运。
俯瞰洋山港,上海引领世界的雄心不言而喻。
最大胆的梦想展望未来,最务实的行动拥抱现在,这就是上海。
第一季播完,观众们满意了,总导演余乐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余乐,2004年从福建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进入纪录片行业。看过不少优秀航拍纪录片的他,也想着有一天能航拍中国。
导演余乐(右)
2015年秋天,机会终于来了。
中央电视台找到他拍摄一部反映中国整体风貌的纪录片,余乐第一反应是“这值得拍”!
执行导演林婕和余乐的想法不谋而合,她认为纪录片使用航拍可以形成一个看中国的新角度。
但余乐还想做出一些独特的风格:“我们就像导游一样,领着人们来到这些有故事的地方。所以我们的语言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也不会用哲思和观众拉开距离。”
但航拍本身,带来很多技术难度。
好的净空条件,空管协调配合,合适的天气光线,恰当的飞行高度……缺一不可。
而这些,对摄制组而言只能等待。
除了漫长等待,还要克服各种困难。
在零下30℃的黑龙江雪乡,受到低温的影响,飞行器的电池续航能力明显下降,为此摄制组钻研出利用汽车供电焐热电池的方法。
余乐回忆:“原先只能飞5分钟的无人机,处理过电池后能飞10分钟,终于在光线角度俱佳的情况下拍到了雾凇奇景。”
于是就这样,摄制组分为6个团队,从每个省级行政区选出100多个适合航拍的地点,然后从空间、季节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考虑,最后每个省筛选出40多个拍摄点。
最后成片中出现的每一个景别,摄制组也都事先做了大量功课。
每个省级行政区的拍摄目标书都是厚厚一本,应该拍哪些地方、如何拍、在什么时间拍、什么天气拍、在什么高度拍、拍多少的量、镜头运动轨迹等等,都在上面写得清清楚楚。
于是,从春天的斑斓、夏天的蓊郁、秋天的金黄,拍到冬天的雪白,才有了今天的《航拍中国》第一季。
《航拍中国》想要表达的主题是爱。
用余乐的话说,“是人类对自己所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深情,是对其置身的这个世界的凝望,这份感情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那么,大获成功的《航拍中国》下一个“小目标”是什么呢?
“我们可能没什么时间休息,”制片主任梁栋表示,“下一个目标应该是准备第二季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